在山中遇到牠們,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要珍惜相遇、認識的機會:專訪蝌蚪老師呂軍逸——《提案》9月號「山裡聚樂」
撰文 提案編輯室.圖片提供|呂軍逸呂軍逸 蝌蚪老師
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畢。蝌蚪池塘自然文創創辦人,擁有動物星球 Discovery 頻道活動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等經歷。舉辦各種生態營隊和講座活動,從101年開始定期帶孩子走自然步道。
台大昆蟲系畢業後,投入生態教學,起先有家長詢問能否將上課地點改到戶外,接受提議的蝌蚪老師,第一個戶外教學地點來到了動物園,「當時家長反映沒有老師的帶領,和孩子去動物園不知道該看什麼?所以我就設計兩個半小時的教案,想說走一趟動物園應該措措有餘」出乎意料,看似很熟悉的動物園,因為用心的教案設計加上孩子的發問,光是一個主題區就待了很久,「當時我有針對每個動物規劃不同的活動,像在山豬那區,讓小朋友看動物園設計了哪些動物行為豐富化的設施,例如玩具、輪胎,還能進一步介紹山豬會需要滾泥巴的原因」。
經歷了動物園的講解,從2012年開始帶步道導覽,對蝌蚪老師來說,每條步道都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環境供人類去探索,更好玩的是,其實步道也有自己的特色,讓老師能夠做更多課程設計,吸收知識的面向得以豐富,「像是靠近寶藏巖的小觀音山步道,集合後會先遇到秋海棠,帶孩子分辨雌雄蕊,搭配動物體操做為暖身,因為有自來水園區,可以再透過繪本《小水滴的旅行》介紹水循環、《雨蛙博士》討論水資源,並玩小水滴大富翁遊戲」一條步道能夠讓孩子除了觀察生態,也在遊戲、閱讀過程中增加印象。
蝌蚪老師也提到事前場勘的重要,能夠迅速掌握步道沿途的路線、生態觀察重點,「我其實都會提前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去走步道,例如很熱門的象山,一般人會從捷運站出發往上走,但都是階梯再加上人很多,一路只能往上走,就不適合自然觀察,反而會選擇另一條永春高中後面的步道,雖然會繞比較多路,但能夠平緩、慢慢地走,比較符合步道導覽的需求。」
當規劃好路線,對於走一趟步道要帶小朋友看什麼?哪些定點有什麼樣的生物出現?則需要憑著長久以來的經驗累積,藉由週遭環境的線索,推敲出有可能生活在附近的生物:「在設計步道課程的時候,看到路燈,基本上可以找到蟾蜍,因為有路燈就有蛾,那是蟾蜍的食物;被咬得破破爛爛的葉子,可能會有毛毛蟲。大自然其實有這些線索,可以去發現昆蟲。」而這也是在未來,蝌蚪老師希望有機會和家長、孩子分享的技能。
有別於在室內上課,教室裡的生物放在很安全的盒子裡,去到戶外,最大的不同,是能夠讓孩子主動去觀察、去發現,會讓他們產生成就感,而且在大自然裡,有時會看到不在預期內的生物,蝌蚪老師提到最近一次看到蛇吃蛇的罕見畫面:「有一次和小朋友走在路上,前面登山客提醒有蛇,我們一群人靠過去看,發現是臭青公(王錦蛇)在吃龜殼花,這超級難得遇見,絕對不是在教室有辦法看到的。」
如果改變時間,來到夜晚,夜間步道的氛圍又更加讓人願意探險,體驗的環境也比較舒適,晚上涼爽,蚊蟲相對於白天和黃昏都來得少。孩子拿著手電筒,光源所及之處是視線範圍,周遭環境的聲音會變得清楚,孩子能夠更專心,在有條件的限制下,增加和生物相遇的機會。「夜間還有另外一種是季節性的,會透過點燈的方式吸引昆蟲,例如七、八月是甲蟲的季節,可以看到鍬形蟲、獨角仙」。
不論夜間、或是日間步道,大自然都有著許多驚喜等著發現,即使是同一條步道,在不同季節、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生物出現,與每個生物遇見的機會都是很難得,對於蝌蚪老師來說,如何發現生物固然是一件需要時間與經驗累積的能力,但比起來,能夠將生物和孩子建立起連結,是教學中最需要思考的事情。然而在導覽過程中也發現,孩子有時會接收到來自大人的觀念,聽到名字會自動歸類出普通、稀有的區別,也因此,當孩子發現生物的時候,蝌蚪老師選擇不馬上揭曉生物的名字:「我會提醒其他的解說老師,不要優先告訴孩子,生物的名字,要先觀察牠的長相、花紋,才能真正看到生物的特點,而不會只是背誦名字。」
蝌蚪老師在導覽前會提醒孩子,遇到昆蟲時要注意的兩件事情:「不能把昆蟲帶回家,看到不認識的蟲不要伸手去碰。」有時會用畫畫的方式,讓孩子坐下來好好觀察。
蝌蚪老師也提到自己在導覽過程,不只是讓參與者認識大自然,同時他也會看到大人、孩子不同的面貌:「步道導覽很需要家長和小孩一同參與,一來是孩子在戶外時,要能夠和同儕相處,甚至是學習獨立,不可能總是讓爸媽揹著、抱著,有時候我也會想讓孩子嘗試把手上的蟲分享給其他人。對於大人來上課,某些程度上是能夠達到一個目標,像是一個月至少有一次爬山的機會。」李察.洛夫在2005 年出版的繪本《失去山林的孩子》裡談的「大自然缺失症」(註1),運用在步道導覽時,是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在沒有老師的帶領,家長會選擇用最安全的做法讓孩子認識大自然,但在一條步道上,老師就能在安全的範圍(步道)內讓孩子去主動冒險,當他們看到螞蟻、蝸牛、蜘蛛,他們會很印象深刻,自己發現了這些生物,這是滿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我會想要一直帶孩子去爬山的原因。」
採訪的時候,還是炎熱的夏季,我們問老師,在秋季的時候,生態上和夏季會有什麼不同嗎?「夏天因為太熱,反而是秋天會有滿多昆蟲,像是秋天的小燈籠──螢火蟲,大多人會記得春天是賞螢的季節,但其實秋天也有螢火蟲;另外還一個有趣的是紅圓翅鍬形蟲,身上是紅色的,俗稱國慶蟲,當看到牠的時候就代表今年的蟲季快結束了。」四季的變化,會讓生態也有不同的面貌在,這是大自然的迷人之處,蝌蚪老師也提到,之所以仍持續帶步道導覽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希望能夠養成大家定期接觸戶外的習慣,發現生態的美。
蝌蚪老師分享自己帶步道導覽時,遇到最印象深刻的昆蟲,是在某天下了傾盆大雨,所有人的淋濕,老師正煩惱無法讓大家好好觀察昆蟲的時候,意外看到的長臂金龜,屬於台灣第3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註1:大自然缺失症,長時期和自然疏離,可能導致大人與小孩出現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好奇心與想像力、憂鬱與焦慮情緒等身心失調問題。
▌更多走入山中的故事:
☞雪羊:「改變我人生的重大時刻,我被一座山徹底打敗。祂是一座大山,海拔七千一百三十四公尺的『列寧峰』。」
☞山女孩Kit:「在帳篷裡那無數的夜晚,每一晚疲憊地昏睡,但每一天醒來舒張著四肢,就像是擁有初生的身體。」
☞熱愛爬山的同時,也要記得將「注意安全」視為自己的責任:專訪跑山獸 Beast Runners
☞問問!喜歡爬山的人們.QA五位登山客
☞呼吸、走路、覺察自己,到山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瑜珈:專訪瑜珈師Priya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山裡聚樂
#登山裝備、 #瑜珈用具、#露營用具、#山岳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