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少日记》到《富都青年》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我会代替你努力活下去,但不一定活得好
《年少日记》中敏感温柔的郑有俊、机智沉着的郑有杰;《富都青年》中内敛善良的阿邦,冲动但体贴的阿迪,两相互补。《年》捕捉了近年香港高压教育制度下的学童自杀问题,有俊和有杰成长在中产家庭,父亲是律师,偶尔会捐款到学校,表面光鲜,却潜伏家暴问题,父母偏爱聪慧的弟弟有杰,经常出言奚落哥哥有俊,混淆了「cup of water」和「glass of water」会被骂「垃圾」;看漫画会被虐打;考试未能考获相应的名次会被排除在家庭旅行外,最终哥哥情绪溃堤,结束生命。《富都青年》探讨「无身份者」在马来西亚艰钜的生活型态,阿邦因家中大火父母双亡,出生证明在火灾中销毁,阿迪则因为父母弃养,两者皆无法取得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在马来西亚代表不合法居留,租屋、开立银行户口、申请车牌,乃至最基本的工作都无法实现,阿邦和阿迪只能过着隐匿的底层生活,靠送货、斩鸡甚至铤而走险作黑工仲介赚取微薄的收入,结果一次意外,二人误杀帮助他们处理身份问题多年的社工,酿成悲剧,阿邦面对死刑的制裁,兄弟从此天人永隔。
两套电影不约而同的讲述兄弟分离後,留下来的一方总千方百计地尝试捕捉对方留下的痕迹,甚至甘愿成为对方的影子。《年》一开始就有意进行叙事误导,片首拍摄哥哥在天台呐喊长大要成为老师的片段,然後马上跳接长大後的「郑老师」,让观众一直误以爲电影的男主角是片首的哥哥,及後才发现,是继承了哥哥遗志的弟弟有杰。有杰的成长深受兄长离世的影响,不但是职业的选择,甚至择偶时,会被与哥哥同样喜欢与玩偶说话的女性吸引,不多不少,带着弥补哥哥离世的遗憾。《富》的阿迪在哥哥认罪入狱後一改以往吊儿郎当的习性,脚踏实地接替了哥哥在市场、工地的工作,甚至剪掉了一头金发,穿上阿邦给他买来面试,烫得笔直的衬衣(原本衬衣是阿邦自己试穿的),只为了让阿邦放心自己正在努力生活(代替阿邦好好生活)。
替代的人生,可能都是灰色的。电影传达有杰是为了教导好像兄长这样的学生而任职教师,但他的教师生活却是不成功的,长大後的有杰始终保持着他年少时天资优异的傲气,对於声名差劣的学生,他会先入为主判断对方的不是。及後虽有拍摄他的改变,却感觉力度不够,也是这套电影一个显着的弱点——对於教育问题的探讨,年少时期的部分相当出彩,成人时期却有点流於表面。学校有真实的欺凌事件无人过问,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是带上山上大叫发泄(已经是有点过时的手法),最後有杰成功「转型」,靠的是留下自己的私人号码,说服力其实颇弱(可能也是香港教育界的现状)。《富都青年》方面,结局是阿迪最後找回自己的亲生父亲,呼应了阿邦对法师疾呼自己希望有家人、希望能光明正大地走在街头的愿景,虽然不知阿迪後来的生活如何,但相较片头的无望,已经算是较为光明的结尾。
「认父」: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需要和解吗?
《年少日记》和《富都青年》都尝试处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前者着墨较深,後者主要还是想聚焦在马来西亚的社会问题上,但两者都有一个类似的结尾:「认父」。
《年》拍摄有俊离世後,有杰对父亲的疏离,包括向来成绩优异的他刻意反叛打群架,在酒楼父子吃饭相对无言,以及冷漠应对父亲患病的电话等,都旨在表达他对父亲的怨怼,怨怼他的逼迫令长兄走上不归路,怨怼他的暴力令母亲离家出走。不过,电影最後还是不免俗地为二人在医院安排了一场大和解,一声老泪纵横的对不起,还有秘书揭密原来父亲多年来一直有好好保留哥哥弹琴的录音带,换取了有杰一句「我未必可以帮到你,但我会陪住你」,原谅了父亲的恶行。说实话,笔者很难从电影的前半段得出任何郑父其实也爱惜有俊的线索,不断聆听他弹琴的录音带的设定略感不符郑父在电影中的人物逻辑,而其实原生家庭带给主角的伤害,是否必定要与造成伤害的源头和解方能缓和,笔者也很疑惑,很想探问主角多年的成长路途上,真的没有其他任何途径填补了他心理的缺憾以致他对於妻子怀孕拒绝至需要堕胎?(电影中的填补物就是妻子本人,但笔者觉得青年时期的片段可以再多加叙述,令成人时期的故事转折过渡得更有说服力)电影似乎只能用原谅父亲来开启主角的疗伤之路。
《富》当中深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就是弟弟阿迪,因为被父母遗弃,他有巨大的情感缺失,害怕失去,所以他在逃亡的旅程本来熟睡但发现哥哥不见後会警醒跟下车;睡醒发现兄长不在身边,以爲对方也遗弃自己後会在路边嚎啕大哭,在社工要自己与父亲见面会敏感大怒,多年来由借代身份的亲人——父亲(无血缘关系的阿邦)、母亲(跨性别的邻居Money姐)为他提供心灵慰藉,当阿邦(心理父亲)消失後,阿迪进行「认父」的仪式,寻找自己的生理父亲,面对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取回属於自己的「IC」,这种和解,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代表阿迪的社会化过程。对於阿迪来说,他真正的家庭早就随着Money姐的移居、哥哥的判死而消亡,但他曾经从中得到的温暖,足以支撑他在这个残酷的国度中继续生存下去。
最後荡开一笔来说,笔者很想知道如果《年少日记》中的郑有俊没有自杀而活到了现在,整个故事会怎样发展,而对於《富都青年》,光明的结尾让人不至於绝望,但就控诉社会的力度来说,笔者更偏好将结局停在阿迪最後一次从牢房探望完阿邦的画面,悲凉,但真实。
延伸閲读
《其实你不必强迫自己喜欢父母》
作者|吴芷嫣
出版|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