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少日記》到《富都青年》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我會代替你努力活下去,但不一定活得好
《年少日記》中敏感溫柔的鄭有俊、機智沉著的鄭有傑;《富都青年》中內斂善良的阿邦,衝動但體貼的阿迪,兩相互補。《年》捕捉了近年香港高壓教育制度下的學童自殺問題,有俊和有傑成長在中產家庭,父親是律師,偶爾會捐款到學校,表面光鮮,卻潛伏家暴問題,父母偏愛聰慧的弟弟有傑,經常出言奚落哥哥有俊,混淆了「cup of water」和「glass of water」會被罵「垃圾」;看漫畫會被虐打;考試未能考獲相應的名次會被排除在家庭旅行外,最終哥哥情緒潰堤,結束生命。《富都青年》探討「無身份者」在馬來西亞艱鉅的生活型態,阿邦因家中大火父母雙亡,出生證明在火災中銷毀,阿迪則因為父母棄養,兩者皆無法取得身份證,沒有身份證在馬來西亞代表不合法居留,租屋、開立銀行戶口、申請車牌,乃至最基本的工作都無法實現,阿邦和阿迪只能過著隱匿的底層生活,靠送貨、斬雞甚至鋌而走險作黑工仲介賺取微薄的收入,結果一次意外,二人誤殺幫助他們處理身份問題多年的社工,釀成悲劇,阿邦面對死刑的制裁,兄弟從此天人永隔。
兩套電影不約而同的講述兄弟分離後,留下來的一方總千方百計地嘗試捕捉對方留下的痕跡,甚至甘願成為對方的影子。《年》一開始就有意進行敘事誤導,片首拍攝哥哥在天台吶喊長大要成為老師的片段,然後馬上跳接長大後的「鄭老師」,讓觀眾一直誤以爲電影的男主角是片首的哥哥,及後才發現,是繼承了哥哥遺志的弟弟有傑。有傑的成長深受兄長離世的影響,不但是職業的選擇,甚至擇偶時,會被與哥哥同樣喜歡與玩偶說話的女性吸引,不多不少,帶著彌補哥哥離世的遺憾。《富》的阿迪在哥哥認罪入獄後一改以往吊兒郎當的習性,腳踏實地接替了哥哥在市場、工地的工作,甚至剪掉了一頭金髮,穿上阿邦給他買來面試,燙得筆直的襯衣(原本襯衣是阿邦自己試穿的),只為了讓阿邦放心自己正在努力生活(代替阿邦好好生活)。
替代的人生,可能都是灰色的。電影傳達有傑是為了教導好像兄長這樣的學生而任職教師,但他的教師生活卻是不成功的,長大後的有傑始終保持著他年少時天資優異的傲氣,對於聲名差劣的學生,他會先入為主判斷對方的不是。及後雖有拍攝他的改變,卻感覺力度不夠,也是這套電影一個顯著的弱點——對於教育問題的探討,年少時期的部分相當出彩,成人時期卻有點流於表面。學校有真實的欺凌事件無人過問,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是帶上山上大叫發洩(已經是有點過時的手法),最後有傑成功「轉型」,靠的是留下自己的私人號碼,說服力其實頗弱(可能也是香港教育界的現狀)。《富都青年》方面,結局是阿迪最後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呼應了阿邦對法師疾呼自己希望有家人、希望能光明正大地走在街頭的願景,雖然不知阿迪後來的生活如何,但相較片頭的無望,已經算是較為光明的結尾。
「認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需要和解嗎?
《年少日記》和《富都青年》都嘗試處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前者著墨較深,後者主要還是想聚焦在馬來西亞的社會問題上,但兩者都有一個類似的結尾:「認父」。
《年》拍攝有俊離世後,有傑對父親的疏離,包括向來成績優異的他刻意反叛打群架,在酒樓父子吃飯相對無言,以及冷漠應對父親患病的電話等,都旨在表達他對父親的怨懟,怨懟他的逼迫令長兄走上不歸路,怨懟他的暴力令母親離家出走。不過,電影最後還是不免俗地為二人在醫院安排了一場大和解,一聲老淚縱橫的對不起,還有秘書揭密原來父親多年來一直有好好保留哥哥彈琴的錄音帶,換取了有傑一句「我未必可以幫到你,但我會陪住你」,原諒了父親的惡行。說實話,筆者很難從電影的前半段得出任何鄭父其實也愛惜有俊的線索,不斷聆聽他彈琴的錄音帶的設定略感不符鄭父在電影中的人物邏輯,而其實原生家庭帶給主角的傷害,是否必定要與造成傷害的源頭和解方能緩和,筆者也很疑惑,很想探問主角多年的成長路途上,真的沒有其他任何途徑填補了他心理的缺憾以致他對於妻子懷孕拒絕至需要墮胎?(電影中的填補物就是妻子本人,但筆者覺得青年時期的片段可以再多加敘述,令成人時期的故事轉折過渡得更有說服力)電影似乎只能用原諒父親來開啟主角的療傷之路。
《富》當中深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就是弟弟阿迪,因為被父母遺棄,他有巨大的情感缺失,害怕失去,所以他在逃亡的旅程本來熟睡但發現哥哥不見後會警醒跟下車;睡醒發現兄長不在身邊,以爲對方也遺棄自己後會在路邊嚎啕大哭,在社工要自己與父親見面會敏感大怒,多年來由借代身份的親人——父親(無血緣關係的阿邦)、母親(跨性別的鄰居Money姐)為他提供心靈慰藉,當阿邦(心理父親)消失後,阿迪進行「認父」的儀式,尋找自己的生理父親,面對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取回屬於自己的「IC」,這種和解,或多或少帶有功利性,代表阿迪的社會化過程。對於阿迪來說,他真正的家庭早就隨著Money姐的移居、哥哥的判死而消亡,但他曾經從中得到的溫暖,足以支撐他在這個殘酷的國度中繼續生存下去。
最後盪開一筆來說,筆者很想知道如果《年少日記》中的鄭有俊沒有自殺而活到了現在,整個故事會怎樣發展,而對於《富都青年》,光明的結尾讓人不至於絕望,但就控訴社會的力度來說,筆者更偏好將結局停在阿迪最後一次從牢房探望完阿邦的畫面,悲涼,但真實。
延伸閲讀
《其實你不必強迫自己喜歡父母》
作者|吳芷嫣
出版|蜂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