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绵密的文字是血,是泪|杨牧《微尘》代後记
撰文 謝旺霖(作家)杨牧老师最後一本诗集《微尘》里,收录了一篇我写的〈代後记〉。
我总是为此感到心虚和抱歉,主要是因为老师的作品里,一向不曾收过他人的序或记 ; 另一方面,则是对於自己付诸的文字毫无信心。
记得盈盈师母和汪珏老师都告诉我,当初陈世骧先生(杨牧老师在柏克莱时期的导师)过世时,是杨牧老师代为编辑 《陈世骧文存》和写记的。
可我始终觉得自己并无资格算得上杨牧老师的学生。充其量,我只不过是杨牧老师在政大台文所任教时,当了老师三年的博士生兼助理。那段期间,无疑是我求学以来最快乐的日子。而老师退休後隔年,我就不成材地放弃了我的学业。然而老师和师母,每隔一段时间和节日,总还要唤我到家里吃饭,关心我的生活近况。
总之但愿,这篇收录在《微尘》踰矩的代後记,别减损了这本诗集的美好,也想请各位看到的读者包容和见谅。
去年(2020)八月,我受盈盈师母之命,开始定期到他们台北家中,整理杨牧老师的手稿。
一如以往,我习惯坐在客厅中央大桌几一侧的方凳上。桌面常覆满各式成叠的纸页,我的动作很慢,挑开那些咬在稿纸上生锈的钉针後,总是一页一页数,接着分类归纳,写下笔记,然後再一页一页收进师母新买来的档案夹里。隔着桌,就正对着老师固定的座位,一张黑色牛皮长背的扶手椅。
约莫两个月後,我才把两千多页手稿概略地浏览,清点一遍。而这些,仅仅只是留在台湾的。师母告诉我,西雅图家中应当还存有更多。
台湾这批手稿,大多是杨牧老师在2000年後,陆续誊写工整,转录成书的原件,如《介壳虫》,《长短歌行》,《奇莱後书》,《英诗汉译集》,《甲温与绿骑侠传奇》;以及部分的散篇评论,书信,手写编目,留下笔迹的剪报等。另外,还有少许先前的作品,如大学时期翻译英国诗人济慈的《恩狄密昂》(Endymion)未译完的残稿;1980年,以妻子之名为题而作的〈盈盈草木疏〉和写给儿子的〈出发〉;与一部关於台湾历史的诗剧《五妃记》大纲及残稿(部分曾收录於诗集《时光命题》),都明显枯黄而变得脆弱的纸页,似乎别具意义,推测是老师特意留存於台湾的。
然而,在这些手稿中,有一部分竟使我迟迟难以办认,尤其晚近的诗稿,因为里头至少二十多首诗作题目,尽管我已遍读杨牧老师的诗集,却不曾有过任何印象。我一度以为自己发现了老师未发表的作品。
经过反覆比对各篇行文,我才缓步地揭晓那些陌生的题目,其实多半都能归属某些定版诗作的前身。例如,「对岸」可追溯到《介壳虫》的〈失题〉,「怳忽」能回推至《长短歌行》的〈有会而作〉,「动向」则为〈琴操变奏九首〉之其二。
再有疑虑不安的时候,我便整段整首地全抄写下来,长时间埋头强记着那些字与字的组织,意象,和声响。有时不禁忘了时间,不知肢体僵麻,心还在想乾脆向老师求助算了,一抬头,撞见面前那张空荡荡的座椅,才猛然被打回现实意识到他——已经不在了。我再也不能和过往那般一碰上文学的难题就直接向他当面请教了。
分不清楚究竟花了多少时间,我终於厘清那些悬宕未决的诗页,应还可层层纳入,十首已刊载在报章上仍未结集的近作,譬如:〈冬天的故事〉曾题为「手势」,「山中」,「传奇」;〈行踪〉之前且有「听鼓」,「鼓声」,「多风」。而这十首诗稿,显然都不单单只是命题一改再改,每一稿的行文,更是经常遍布着难以计数的笔画涂抹,删除,调动,琢磨取舍,缝补斑斑的痕迹。
盯着这样的诗稿,我总会感到胸口一阵震动,久久难以平息。恍如看到了诗人独坐在书房桌前,沉默向灵魂深处探索,埋首苦思振笔,为了每个文字寻求它最适宜的位置,引发它的多义和音声,符节的步履,「体认这织锦绵密的文字是血,是泪」(杨牧〈致天使〉);我也看到了诗人日愈衰退的视力,老去的身体,逐渐化为蛰伏的虫蛹或形於草的字迹,却犹然不肯中断,不愿妥协,为了始终的承诺朝向那无尽的诗的完成。
直到今年(2021)初,我又得盈盈师母,叶步荣先生,与杨泽,汪珏,陈义芝,陈育虹等诗人协助,总算梳理出杨牧老师这批手稿,应有六首从未公开的诗作,或该称是「未定稿」。而其中一首〈微尘〉,一度让我们又陷入了难题。
主要因爲〈微尘〉和《长短歌行》里的〈论孤独〉,颇有语句相承,可两者思想,用典,心境的收束,却截然不同。几回往返的讨论里,我们对於两诗生成的次序,或并列,虽然看法不一,但无疑都倾向把〈微尘〉视为一篇独立未定稿。有心的读者,日後可再细细追究。
我把整理出来的这六首未定之作和先前十首未结集的诗稿,在得到盈盈师母认可後,转交洪范叶步荣先生进一步汇编,并由叶先生定名《微尘》。
我们知道杨牧老师向来对自己所出之文字,必求慎重,总以誊清的手稿,反覆斟酌,才得以示人。此次《微尘》出版,破例收录了几乎各版手稿,包括六首未定稿,希望呈现诗人一阶段较完整的创作过程,并由此回望他一生不懈的追寻,让後辈可以继续借镜其精神和风范。杨牧老师或知,也会谅解,默许吧。
▍点图收听:迷诚品Podcast EP81 今天读什麽
杨牧未结集遗作,一窥诗人手稿更迭!
主持|叶云平(洪范书店总编辑)
来宾|谢旺霖(作家,本书编辑)、陈育虹(诗人)
《微尘》是诗人杨牧的遗作,收录《长短歌行》(2013)之後的十首「未结集」作品,以及不曾发表的六首「未定稿」作品。读者得以透过手稿修改的痕迹与版本更迭,窥见诗人如何经营琢磨,完成一首诗的艺术秘密和心血付出。本集特别邀请杨牧的学生、亦是本书编辑谢旺霖,以及诗人陈育虹,分享杨牧的诗作之美,及其影响。
杨牧老师1940年生於花莲。少年即活跃诗坛,曾师从徐复观,陈世骧等一代名家,拓展创作和学术研究俱进的生涯,在诗,散文,评论,翻译的领域皆卓然成家,并长期在美国,台湾,香港等着名大学执教,影响後进无数。
德国知名评论家Tilman Spengler曾言:「在诗行,散文,诗剧的天地里,他从容於平达耳,与歌德,盖文,叶慈游。在德国,我们一定会把杨牧归於博学诗人之列。」奚密教授则推崇:「杨牧是现代汉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老师於2020年3月13日,循着大天使的翅膀离我们而去了。今年春天,就在诗人逝世周年时期,将从台北移归他少年故乡花莲,长眠於海岸山脉上,背倚磅礴的奇莱山,眺望波澜壮阔的太平洋。
是为记。(2021年2月)
(2021年6月中补记)
忽忽想起十年前,我好像第二次还第三次到老师家作客。老师走进书房,随後取出了一本他少年时的第二本诗集(绝版珍藏的)《花季》送我,并信手用钢笔写上一句话:「少作一本赠/旺霖」接着老师突然笑了一声,说:「你看!还押韵呢!」
十年前春分的声音,犹然在耳。他,是我心中最深爱的诗人。
{本文内容由撰文者及洪范书店提供,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者简介|谢旺霖
1980年生。东吴大学政治、法律系双学士,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硕士,曾获云门舞集「流浪者计画」赞助,目前为文字工作者。着有:《转山》、《走河》。
《转山》为诚品年度华文创作排行榜第2名,金石堂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书籍,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非小说类」入围;《走河》获2018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散文金典奖。
洪范书店出版书目|诚品线上
▌完成一首诗的艺术秘密和心血付出
▌他们在岛屿写作
六位文学巨擘的创作灵魂、五位导演的生命追寻。
21世纪台湾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纪录,史上第一套文学电影完整典藏版(12 DVD)。
内含:
◎杨牧:《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杨牧为台湾着名诗人、散文家与学者,作品影响文坛深远。於台湾花莲出生,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後赴美进入爱荷华大学诗创作班。杨牧自15岁便开始以叶珊为笔名写诗,在《现代诗》等杂志发表;32岁之後改笔名为杨牧,风格由原本的浪漫加入冷静与社会关怀。2000年获得国家文艺奖。本片自诗人杨牧朗诵的声音中,展开一段对於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那个花莲中学里踟蹰的少年,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乃至其穿梭於欧美、中国与台湾的文化资源,融会知识进入文学写作的尝试,那对於音韵与想像计较的决心,均使人於重读杨牧诗文时,再次被深深地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