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任意设定我的人生!理解青春成长的苦涩,临床心理师王意中推荐阅读韩国小说《刘愿》
撰文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刘愿》是韩国9O後作家白温柔()的作品,毕业於首尔艺术大学文艺创作学系,她以此书获得2019年第13届创批青少年文学奖(),评审委员及146名青少评审一致推荐《刘愿》是「一部打破偏见的充满力量的故事」、「动人心魄的精采作品」。2020年,白温柔再以此书获「今日作家奖」。
{本文内容由撰文者及三采文化提供,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者简介|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教育部部定讲师、亲子天下严选部落客、Baby Home驻站专栏作家、未来Family数位专栏「过动的美好天地」作家、《国语日报》专栏作家。着有:《选择性缄默症:不说话的孩子》、《为什麽孩子要说谎?心理师亲授的210个诚实力指南》、《陪伴孩子的情绪行为障碍》、《你被孩子3C勒索吗?》等书。
在死亡的门前,拐了个弯,走了一回,是否人生从此会逆转,而带来明亮的希望?
对於幸存者来说,从活下来的那一霎那,自己的人生似乎已经被设定,非得依照他人的规格来生活。
我到底是谁?我的一生到底是由谁来决定?难道在生死一瞬间,就改变了彼此不同的命运?
谁有权利来设定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拯救我的人,社会中的约定成俗,或网路上的酸民?
我不是谁的替身,也不是为了谁而生存。我不属於任何人,但我能够拥有真正的自己吗?
生命中,有许多的疑问,特别是对成长中的苦涩的青少年,更是充满着疑惑。
为难的是,这些疑问只能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无法轻易地说出口。
如果在那当下,死亡的是我,或许留在别人的心中,会是何等美好的回忆。别人看待我的方式,应该会截然的不同。如果,当时活下来的人,不是自己,或许就不需要感受这一切成长的苦楚。
我们对於逝者,总是印象深刻,甚至於美化了逝者在生时的样貌,而忽略了,身旁那依然努力,想要好好活着的孩子。
曾几何时,活下来,似乎是一种错。被拯救,却是如此的不堪与伤痛。自己的存在,是否依存逝去的人而活着?难道幸存者是逝者的替代化身?这真的是情何以堪啊!
为什麽当时要救我?为什麽死的不是我?说真的,活下来的人,不尽然会比逝去的人好过。
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凡事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惜福,还愿,报答那拯救自己的人,这无庸置疑,似乎也天经地义。
但为何一切总令自己感到愧疚,为何幸存者要如此受折磨?为何自己无法看到付出的尽头?需要穷尽有生之年,集所有的力气来偿还?
生命的纠缠,为何让自己如此的不堪?难道生命的一切,就任由命运作弄?任由别人来为自己安排,铺陈,让自己以迎合别人的方式而存活着?
「你是为了被爱而生的人」书中,这一句话,对幸存的孩子,是何其的沈重,直教人深感窒息。
别忘了,你今天拥有的一切,都来自於我的牺牲付出,病痛损失,而成就了眼前的你。你得承担代价,别想太好过,如魔音穿脑般,苦了孩子。
为何大人要把自己的不幸,与自己的成长与未来捆绑在一起?难道这是一种「当我过得不如意,你也别期待太好过」的宿命?
为何拯救我的人,救活我的人,却如同鬼魅,如影随形,让自己喘不过气,甚至於,让自己感到厌恶,憎恨。
为什麽我的成长、我的人生需要由别人来规画?必须要按照别人所写的剧本走?为什麽自己的生命乐谱,总是受限於他人,而无法由自己的意愿来弹奏?
故事的未来发展,无法由自己来想像,如同失控的列车一般,无法想像下一秒,会是如何的灾难来临?人生的荒谬,到底会如何?为何自己会走到这样的景况?
阅读《刘愿》这部作品,我心中浮现了许多自我的疑问,以及未知的答案。对於青少年想要成为心目中的自己,有着许多的反省与思索。
看更多|三采文化@迷诚品
▌延伸阅读
《那个字太残忍我不敢说》
致假装成正常人的彼得潘,献给无法拒绝长大的我们。
用疼痛写一首情诗,献给这个有点糟的世界。
《100天後会死的鳄鱼》
一旦意识到「终点」的存在,人生从此再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