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恶魔:安德鲁.所罗门的光与影——阿布医师导读《正午恶魔》
撰文 阿布《提案》八月号「对话心失能」邀请精神科医师同时也是写作者的阿布,从作家安德鲁.所罗门的经历开始,导读着作《正午恶魔》,为读者们开启阅读的入口。
1986年生。东华大学华文所硕士。现为精神科专科医师。着有散文集《万物皆有裂缝》、《实习医生的秘密手记》、《来自天堂的微光》并着有诗集《此时此地 Here and Now》、《Jamais vu 似陌生感》、《Déjà vu 似曾相识》。
你是从哪里知道安德鲁.所罗门这位作家呢?
或许是畅销书《背离亲缘》,那本他探问了三百个特殊家庭父母,所写出来的书。当孩子是跨性别、同志、自闭特质、身心障碍者、甚至因奸成孕的时候,父母的爱会在哪里呢?我不想说他们是「异常」的孩子或是家庭,而倾向於描述这段旅程是「不一般」的——每个家庭育儿的过程都是独特、且必然有艰辛与甘美的成分存在,但难以否认,这些特殊家庭或许比多数人面对更多困难。
他想探讨在如此极端的状况下,爱还能存在吗?爱还是爱吗?
《背离亲缘》出版後,叫好又叫座,甚至中文版也获得二〇一五年的开卷好书奖。中文世界的读者开始好奇,作者安德鲁.所罗门是怎麽样的一个人。
活在廿一世纪的现代贵族,也有自己的阴暗面
或许你听过他的名字是在网路上的专访。二〇一七年,镜周刊采访了他,安德鲁.所罗门在这段访谈里娓娓道出他不凡的人生经历。他从耶鲁与剑桥获得英文学士与硕士之後,继续在剑桥大学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於多所顶尖大学任职。由於父亲事业成功,他住在纽约曼哈顿精华地段的独栋洋房,有管家与三名女佣,日常生活围绕着文学与艺术,受苦二字彷佛与他沾不上一点边。他是活在廿一世纪的现代贵族。
但他也有他的阴暗面。
他七岁的时候就察觉自己的阴柔特质,经历过青春期的探索与躁动後,二十三岁向母亲出柜,但不被接纳。或许他母亲并不是不能接纳儿子的性向,只是在那个年代,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但上天并没有给她更多时间。母亲不久後得到卵巢癌,在巨大的痛苦中,她选择服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安德鲁.所罗门参与了这一切,随之而来的是伴他一生的忧郁症。
是的,他在《正午恶魔》里写的正是忧郁。有什麽比起一个与忧郁症缠斗多年的患者,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来写忧郁症更有说服力呢(注1)?但如果你翻开此书,你会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并不仅仅於此。
亲身经历之後,书写的「忧郁症」
安德.所罗门在《正午恶魔》的书写过程中,展现了他宏大的企图:他要写的不只是自身的忧郁经验而已,而是要完成一幅关於忧郁症的全面图像。这也可以从书末厚达一百页(而且是小字!)的参考书目与文献清单里看出端倪。他除了写自己的经验以外,也穿插着他人分享的故事;他不只写忧郁症的生理学成因,还引用科学论文解释药物的作用机转。当你开始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的时候,他偏偏又转了个弯,从希腊罗马时期的黑胆汁理论开始写忧郁症的历史,也写十三世纪宗教法庭对忧郁的看法。他像是社会学家一样,抱持怀疑的眼光写精神病院的荒诞,爬梳忧郁症在社会架构中的处境,但他也不是盲目追随傅柯(注2)的信徒─身为忧郁的亲身经历者,他太过清楚忧郁症不单单只是社会建构出来的假象而已,痛苦在病人身上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这本书专谈忧郁症,作者也希望人们愿意开口去谈论忧郁症,天南地北的聊,都好,就像在讲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人不带成见的讲,有人抱持同理的听,对待忧郁症就像对待生命的任何一部分一样,不必刻意去美化或是妖魔化它,刻板印象或许能慢慢剥落,露出忧郁的本来面貌。
在庞大的书写计画完成以後,安德鲁.所罗门依然清楚知道,忧郁仍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随时可能从地心窜出,将他拉进黑洞里去。但他也明白,他生命中重要的事物:写作、爱情、家庭,说起来也是与忧郁有关的缘分(注3)。忧郁过去了,但忧郁仍有可能再来。情绪的波动如四季流转,人们身在其中,与所爱的人一起,共享生命里这些美好与不美好。
《正午恶魔》
作者|安德鲁.所罗门
出版|大家
注1:英文版《正午恶魔》出版时(2001),安德鲁.所罗门其实尚未取得心理学学位,但台湾《正午恶魔》的出版时间较晚(2020),故读者读到的中文版作者介绍里,已经描述他是心理学专家。
注2:米歇尔.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思想家,认为精神疾患是一种社会规训。
注3:安德鲁.所罗门与其夫在宣传《正午恶魔》时相识,後来透过代理孕母育有一子。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纸本刊物每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
Current Issue_对话心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