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最初,舞台的最初!」 — 金士杰
{本文内容由大块出版提供;仅反应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来源:放映周报 }
1983年过年,屏东冬阳微暖,是个舒服天。我在日本式的家院若有所思,走走蹲蹲、蹲蹲走走,偶尔喃喃自语。突然,一个大停顿,动也不动……
久久之後,急步回房,桌上摊开一大张纸,写下「演员实验教室剧本大纲」。其实也就是写了许多的点。然後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完了。
这条线,对我而言来之不易啊!
从大夥儿看完《歌舞线上》的感动开始,又花了好几个星期在吴静吉的办公室里玩个人心理解剖游戏、生命成长资讯交流……天哪,每个人厚厚一大落的笔记纪录摆在那儿,身为编剧统筹我有点心虚,一手好牌不会打,甚至觉得好像为人作嫁衣裳。
图片来源:国艺会
我和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之间,以及他们彼此之间,找不到「线」。找不到何去何从。无逻辑无秩序也就无政府。不行,这不是作品。顶多是个拼盘。
蹲在那儿发呆久久,什麽灵感光临了吗?是吧!?还真不容易说,一些杂念、一些浮光掠影,像蒙太奇:
少年时期的我突然对家人叫了一声,「你们都停!不要再演了!」
头次读到巴别塔下的万民迷路抓瞎……
三岛由纪夫写《假面的告白》:一切都只是演技。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读完兴奋若狂,颓然阖书,我不必再写了……
拍《日以作夜》的楚浮默默地鼓舞着我面对舞台的激情……
这些画面,看来毫不相干,但都是我某一个生命阶段的轮纹,它们背後涵盖着一个思考纠结:生活和剧场的对话、作者和作品的对话、表演与真实的对话,这些关乎真真假假的辩证,让我困惑迷惘,但也让我这虚无人生拥有了行动力。
我所阅读到的人生,这辩证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图片来源:国艺会
换个简单的讲法吧,当我蹲在家院那儿发呆,这句话光临了:「生命,就是一场演出!」
这话像诗,偏偏它是荒谬的现实人生,透过演出,把凡俗人世神圣化,这事让我伤感,让我畅快。
它即是那条线!演出就是一个生命。幕起,这线头开了,生命开始了。(会有音乐吧)有人影晃动,光渐亮,面貌依稀清楚,他们光着脚一步一步走进空无一物的舞台,一对一的走着。
一个闭眼一个领路,无声无语,全然交托,宛若婴儿降生,赤裸面对天地,你得保护他、鼓励他、引领他。他呢,只能作也最应该作的事,信任。这是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演员教室的第一堂课。
同时间故事列车也发动,演员生活里的记忆切片,循序上场。开场戏可以是个幼龄的故事,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生命启动之事;1983年版开场,黄承晃独白:「我一直记得那个梦,一个恶梦……」一个荒诞、不确定的起头,颇有悬念。
图片来源:国艺会
舞台上双轨列车并行。教室第二堂课「听声音作动作」如同孩子成长,器官感应,知觉产生。教室里演员张口出声或击鼓作响,另一演员立即动作反应,本能放射。
2018年版王仁里演童年时胆小尿裤,偷偷用海水冲洗他的内裤。舞台上有同学嬉闹、公车远去声、雷雨声、陌生阿姨询问、电话那头母亲听不到的斥责以及海风宜人及海浪无情声。听到看到和闻到都连着小玻璃心,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很有趣的叠合,一步步一堂堂的教学进行和人的成长几乎踩在同一线路上,表演课程对人们日常行为的精密渗透太迷人了。
乍看之下像童玩嬉耍、再多玩玩多想想,真让人舍不得走出教室:Sound & Movement、镜子、人行道、独白与对白、丢球接球、潜台词、说与听、人与空间、恐惧和愤怒、空椅子的倾诉……
图片来源:国家两厅院
稍接触戏剧的人多少听过一些,我们的戏,选用了其中几个。
课堂游戏与演员生活小品同步,它们来回连结,玩着玩着就真演起来了,真假同台,虚实交错,人生与戏血肉相连,这个戏精髓就有了。也可以说有点小小的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情调了。
舞台呢,也必须是最素朴的,少少几个小椅,再无其他。素颜本色、无新衣、无摆设。极简是为了凸显生命的原型,也为了像教室。
这麽一来,剧本大纲有了方向,剧本有样子了。但是,肉还是演员生活里的个人小故事,它是戏的主体,该怎麽着手?这个点有意思,值得一提。
可以把那句话再请回来:「生命是一场演出。」你,所有的你,全是剧本素材,无优劣贵贱孰轻孰重之分。
所有?这一生?开玩笑,谁干啊?得干,你不是原来那个翘二郎腿的你,你是现在这剧本正苦苦寻找的你。
图片来源:镜周刊
还有,不见得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情节,那些擦地板吹口哨刷牙洗脸爬楼梯等琐碎无趣的鸟事也都是上选。因为剧本情节来自你的真实生活,台词动作是你的隐私曝光,张三李四都是你的曾经。
那,我们排什麽?排戏!戏?戏剧性怎麽弄?高潮怎麽搞?起承转合还用得着吗?笑点哭点我们还管不管?答案是都用得着都得管。
只是它们和一般传统戏剧追求的「戏剧性」不同,一贯剧本要素是人与事,事即情节,只要情节生动人物自然好看,但这次的顺序反过来,人摆首位,甚至可用夸张的话形容:这次追求的是那个主人翁的「长相」。
抱歉,这话像玩笑但确是当真。记得年少时,听长辈说《水浒传》的作者写108名好汉的故事之前,先画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画像,花很长的时间一直望着望着……直到看出了故事才下笔。
图片来源:国家两厅院
和演员一块儿讨论他的戏,又在排戏时不断磨他的戏,我一边工作着,另一只眼不断窥探,「这是你吗?」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能有一个目的,我私心这麽想,「宁可说,这不是你的故事,是你的画像。如果这故事换成别人上场,整个就假了。」
另外,关於「长相」,可以进一步说明:某个特殊角度的长相。那个「你」,某个部分的你。如同漫画,嘲讽、扭曲、夸张都是必须的。宁可牺牲戏剧性,少了张力、慢了节奏、拖拉了流畅,但目的一定得活生生的站立台上:你!我们要嗅到你那无法取代的体味、要嗅到那是生活里来自岁月的发酵!
曾经参加陈国富导演的《徵婚启事》,有类似的经验,片中所有演员均是素人,镜头拍摄彷佛像是窥探,表演风格只能生活化,把我吓坏了,和一群素人表演生活化,我太吃亏了吧。
但这个经验弥足珍贵。直到今天兰陵四十,《演员实验教室》仍沿袭着这个追求:那张不能撒谎的脸,意味着人的最初、舞台的最初。
图片来源:公共电视
台北首演完,走到门口被一大群有点年纪的人围住,热情的拥抱、哈拉、合影,有似曾相识的,也有整个就认不出,但他们大叫:「我是兰陵第╳期,我是╳╳╳!老师你忘了吗?」还有寻开心的「你不要说名字!老师你猜他是谁?」四十年真的很长,不信换你来猜猜看。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戏推上台,除了要感谢那个最重要的名字,大家的老师吴静吉。我由衷的感激同台的夥伴,感激他们对我的全然信任,我们共同从记忆库中挖掘出一个作品,我更爱他们对我来说的那个「象徵」。
无疑,是青春,是即将尘封的过往,是「大圣到此一游」的盖印。缅怀,并且致敬。
图片来源:公共电视
同时还有先行休息的一些老友,前阵子的李行,还有更前一阵子的姚一苇、赵琦彬。再来,李国修。还有谢啸良、陈建华、林维、曲德海、蒋笃慧……大家都是教室长大的孩子,天地间永远的学生,一代传一代,拥抱吧!
▌以崭新的样貌,融合颠覆原初的回忆
於1983演出的《演员实验教室》,历经十多年後的重新演绎,将会掀起怎样的旋风呢?
透过简朴的舞台与衣着,专注於人与人之间的表演,感受最为纯粹精炼的戏剧。
兰陵剧团的演员们再度齐聚一堂,展现生命的辉煌。
▊作者
金士杰 (演员、编剧、导演)
剧团的外号为「金寳」,1951年生。
屏东农专畜牧科毕业,曾於基督教艺术团契担任演员,亦於耕莘实验剧团――後改名「兰陵剧坊」,并担任召集人和团长。1984年获学术交流基金会傅尔布莱特艺术家奖金赴美研读。曾任教於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研究所。2009年荣获第13届国家文艺奖。
》》》诚品电影院也有场次
「为什麽你是现在的你?」故事从金士杰的提问开始。
40年前,「兰陵剧坊」在一片荒芜中创立,为台湾小剧场运动揭开序幕;1991年剧团解散。此後,每十年大家会聚在一起重演一出老戏。2018年,兰陵成员再度聚首,由团长金士杰领军,重新创作1983年首演的《演员实验教室》,一部结合剧场游戏与演员生命经验,从中激荡出的集体创作。
图片来源:迷诚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