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这麽写道:「爱过的人谁不是一见锺情?」也许有人认为,深思熟虑,爱则渺渺,一见锺情是爱的必需品;也有人认为缘分无法预料,一见锺情不存在,积虑处心才能造就爱情。
那麽你呢,你相信一见锺情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女人迷,首图取自《一切始於一见锺情》剧照}
《一切始於一见锺情》在演什麽
女主角哈德莉(Hadley),一个 21% 的时间都会迟到,手机电量总是不足的人,为了父亲的婚礼需要从纽约飞到伦敦,但惯性迟到的她,这次却因延迟四分钟,而未能赶上飞机,但也正是这错过的四分钟,让她靠近了命运,恰巧遇见了 94%的时间都会准时、手机电量总是充足的奥利佛(Oliver)。
图片来源:《一切始於一见锺情》剧照
看过爱情电影的你,大概能看出《一切始於一见锺情》依循着影视作品中的基本套路:用迥异的个体,打破另一个人中规中矩的日常。比如说 BJ 单身日记的布莉琪(Bridget) 和达西(Darcy)、傲慢与偏见的伊莉莎白(Elizabeth)和达西先生(Mr.Darcy),这些差异让相爱的彼此因此得以缝合、填补,也让人们所谓「互补」,不证自明。
电影用了很多数字:脱口而出 12 次的爱、31%的人流泪、4 段温馨的故事,取代纯然的影像画面,你会发现数字的理性,和它所描述的「爱」、「眼泪」等等感性的情境,其实正暗喻理性与感情是可交融、可期待的。
奥利佛:如果爱情是量化的
不过其实奥利佛并非生来就过着用数据支撑生活的日子,他曾经也喜欢那些概率极低的惊喜,直到有天那个惊喜成为母亲罹患癌症的消息时,他才不愿期待惊喜。
「恐惧意外时,让一切尽在掌控中会让你感觉比较好」,童年的创伤割伤了他,他因此开始透过数字去衡量生命中的遇见,包含爱情。
在奥利佛眼里,爱情是可预期的量化。
透过大量的数据,他会知道在 6 小时 47 分钟以内,陌生的两人要互通姓名、联络方式,才能有後续联络的机会;相隔遥远的两人再次见面的机率是 0.2%;找到灵魂伴侣的机率近乎於零。有了这些机率高的、微乎其微的数字,他因此得以决定下一步是勇往直前,还是即时止损。
图片来源:《一切始於一见锺情》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切与爱相关的事物,都与期望值挂勾,剧中因此出现了一个关於「得而复失和从未拥有,孰优孰劣」的叩问。
如果已知有高机率失败,那麽仍为那一丝丝可能成功的机率付诸行动,其所展现的不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关於爱的勇气,还有深知所有一切都是始於开始,总要踏出那一步的尝试。
也因为有了这份勇气,你因此得以看见奥利佛父亲说出的那句:「如果结婚前知道老婆会得癌症,我还是会跟她结婚的答案」,还有奥利佛受到父亲一席话的启发,决心追寻哈德莉的身影。
对奥利佛的父亲来说,在「得而复失」和「从未拥有」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对奥利佛来说虽然未来未定,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哈德莉,也不确定是否能与哈德莉长相厮守,然而正是这些不计错估的行动,才让人看见爱情的动人之处。
哈德莉:如果爱情是质化的
与奥利佛站在对立面的哈德莉,不用数字去看待世界,那些在生活中切切实实的发生,是无法用数字之类的东西解释,而只能透过诚实的表达的东西。对她而言爱情是个体经验的累积,是无法通体适用的质化,别人的经验或许可以参考,但不可能复制贴上。
也因为如此,你会愿意相信每个人都能拥有属於自己,独一无二的恋爱脚本,也愿意相信自己能是例外,即使旁人嚷嚷着命中注定是影视作品限定,又或是恰巧撞见命中注定的只有 0.1%,哈德莉依然相信自己能在只有地名,没有方向的情况下,找到偌大城市彼端的他。
图片来源:《一切始於一见锺情》剧照
於是纽约到伦敦、六小时四十七分钟的时间内,要断定一个人是否是命中注定,不再不切实际,而是质化的爱的展现。
质化的爱,不考虑机率不考虑可行性,虽然无法避免的,可能让人因为未能谨慎衡量风险,而受过几次伤,但也因此给了你关於爱情必不可或缺的冲动,就像哈德莉所说的,奥利佛成就了很多她的例外,那些她关於见过几次面,才能共进晚餐、互用物品的坚持,都因为对方是奥利佛,所以成了晚餐、爱情电影、共度一夜,都在初次见面的几小时内发生的例外。
那些落在离群值的数字,就此成为两个独立个体得以相交的契机,以及人们愿意相信的千载难逢。
▌另一段互补式的爱情
一段由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女所展开的爱情故事。原先互不理解对方的两人,在经历总总事件後才惊觉与对方是天作之合。
正是因为爱,所以一切缺点都会变成对方可爱的地方;正是因为爱,所以才能给予彼此最大的包容。
▌看更多女人迷的文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