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进入求学阶段,接着步入求职,一切看起来很寻常,周遭的大人也是经历相同的过程。
但为什麽我们必须学习、工作呢?选择职业时又是如何下定未来想做什麽?如果工作不符合预期,又该如何转换跑道?一切有关於为何要读书、工作的意义又是什麽皆收入在《我们为什麽要读书?为什麽要工作?》一书中。
不论是对於未来感到困惑的学生,或是在职场上感到迷惘的社会人士,都可以藉由这本书,从中了解学习与工作的真谛。
{本文内容由是由采实文化提供;仅反应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来源:《三个傻瓜》_IMDb }
▌了解社会运作模式,开启无限可能!
学这些出社会又用不到、可不可以把兴趣当成未来的职业考量?一份职业要一路做到退休吗?如何确定未来想做的事情?
书中除了给予职涯选择的方向,同时也让读者了解社会运作的模式。每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就算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是能够让名为「社会」的机器运作的关键。
▊作者
池上彰
1950年出生於日本长野县。毕业於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系後,1973年进入NHK。
从1994年起,便扮演「儿童周刊新闻」的父亲角色经过11年,在2005年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展开各式活动。他用幽默、易於理解的方式描述世界的结构和困难事件,在电视上颇受欢迎。
兴趣真的可以变成工作吗?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趁年轻思考自己将来想从事什麽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为了找到想做的工作,不妨先从思考自己喜欢什麽开始。
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阅读,也有人喜欢解数学题目或是喜欢吃零食、和小朋友玩等等,每个人的「喜欢」都不一样,试着与实际工作做连结。有人因为喜欢漫画,所以想成为漫画家;有人因为喜欢综艺节目,所以想成为演艺人员;有人因为喜欢宇宙,所以想成为太空人。
如果站在名为「喜欢」的入口前面,脑海中会浮现出某些职业或工作,就能查书、问大人、上网搜寻,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白如果将来要从事那方面的工作,要怎麽努力才可以实现梦想。如果有太多喜欢的事物,也不用勉强自己归纳成一种,不妨把每个随着「喜欢」而浮现出来的工作全都研究过一遍。没有人规定只能有一件喜欢的事或一个梦想。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喜欢某件事」、「做某件事时很开心」、「觉得某件事很有趣」、「做某件事的时候会专心到忽略其他的事」。如果那个「某件事」能变成自己的工作,肯定是非常幸福的吧。
工作和喜欢的事无关也完全没问题。举例来说,也有很多喜欢棒球的人平常从事与棒球无关的工作,只利用假日与朋友一起打棒球。
能把「喜欢」运用在工作上的职业不只一种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先看以下的排行榜,下表是问日本国中生未来想从事什麽职业,请他们写下来,将结果整理成排行榜。排行榜上的职业多半是我们生活中看得到、接触得到的工作。
例如老师,只要去学校就会遇见;例如艺人或明星,只要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了。从比较现实面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孩子还不太清楚世界上有哪些工作,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日本国中男生
第1名 学校老师
第2名 足球选手
第3名 医生(包含牙医)
第4名 研究人员、大学教授
第5名 游戏企画、游戏程式设计
第6名 公务员(不包含学校老师、警察)
第7名 棒球选手
第8名 警察
第9名 建筑师
第10名 药剂师
日本国中女生
第1名 托儿所、幼稚园的老师
第2名 护理师(包含助产士、公共卫生护理人员)
第3名 学校老师
第4名 医生(包含牙医)
第5名 药剂师
第6名 演艺人员、明星
第7名 漫画家、插画家
第8名 烘焙师、开面包店
第9名 动物的训练师、饲育员
第10名 公务员(不包含学校老师、警察)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我的意思不是要孩子们锁定下表列出的职业,反而是因为这张表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什麽,应该要重视孩子们的心情。希望大家也能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能把「喜欢」运用在工作上的职业。
以男生想从事的职业第二名足球选手为例,可以看出男孩子「喜欢足球」的心情,但也不是只有足球选手才能实现这种喜欢的心情。足球队不只选手,还有教练及管理选手健康的人、负责经营球队或公关的人等许许多多的幕後功臣。除了与球队有关的人以外,还有拍摄比赛的摄影师、撰写报导的记者、开发钉鞋的球鞋厂商等各式各样的工作。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不要局限在「喜欢足球=成为选手」,请试着从「应该还有很多工作能实现喜欢足球的心情」的角度来思考,就会知道还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择。
如果能从事与喜欢的事物有关的工作,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或者是得到别人的感谢,应该就是非常幸福的工作模式。
不妨深入思考「喜欢」的理由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针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深入思考「为什麽喜欢?」和「喜欢的原因」可能会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与适合自己的工作完全是两回事。
问喜欢做菜的人为什麽喜欢?每个人的理由可能都不一样,有人是因为喜欢创作,有人是因为想看到别人吃下美味的食物露出喜悦的表情,有人是喜欢使用烹调用品……等等。
如果是「喜欢按照食谱制作,享受成品逐渐完成的过程」的人,或许很适合从事研究人员的相关工作,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让自己的研究一步一步开花结果;如果是「喜欢在调味下工夫」的人,或许比较适合能自由发挥个人创意,为企业进行开发商品的工作。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由此可见,思考「喜欢的原因和真正感到有趣的地方是什麽?」非常重要。「喜欢做菜,所以想成为厨师或想从事与做菜有关的工作」的想法也没错。
不过深入思考为什麽喜欢的话,或许会发现让自己感到喜欢或有兴趣的本质是什麽。从本质来思考,比较容易找到你想从事的行业与工作。
去思考不同事物让自己产生喜欢、兴趣或开心的理由,未来就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方向也会变得更加具体。
连大人也不知道的「未来工作」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受欢迎的职业依时代而异。二○一七年以日本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将来想做什麽工作」的职业排行榜引起了非常大的话题,因为「YouTuber(影音创作者)」出现在想做什麽工作的前几名。影音网站「YouTube」二○○五年於美国成立,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欢迎,因此开始有人以制作、上传各种不同的影片维生。
社会会与时代一起变动,一方面出现了YouTuber这种新的职业,另一方面,不合乎时代潮流的职业也开始要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小时候大受欢迎的职业,长大以後可能因为已经不符合世人的需求,而渐渐消失了。
改变世界的SDGs理念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包括日本在内,各国争先恐後地开发各式各样的产品、提供千奇百怪的服务,因此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更富庶也更方便。可是在另一方面,地球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温室效应。
日本及其他先进国家为了本身的发展,使用煤炭及石油等能量来源,排出会造成温室效应的废气,从而导致全球暖化、极端气候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除此之外,开发中国家还有童工问题及粮食短缺的问题,我们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很多困扰。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联合国在二○一五年八月发表名为SDGs的白皮书,获得一百九十三个加盟国通过。SDGs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缩写,翻成中文是「永续发展目标」。
简单地说,基於「不让任何人落单」的理念,采取「要在二○三○年前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行动方针。以实现和平、公平的社会为目标,是全世界共同遵循的方针。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日本政治为了推进SDGs,开始着手拟订各式各样的计画,各大企业也展开行动。世人已经了解到,企业不只要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给自己的客人,也具有让全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进的社会责任。
对於目前已经在工作的我们、接下来即将出社会的各位读者而言,具备「不要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工作受苦」、「透过自己的工作改善社会」的意识至关重要。
这或许也可以说是工作时要有的「信念」及「志向」。为了建立和平、公平的社会,让我们联手打造出一个更重视正确的道德观、体贴人们与环境的时代。
你的工作会被AI抢走吗?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包括AI在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自动驾驶为例,二○○○年代初期,世人都认为很难开发出无人驾驶的汽车。可是到了二○一○年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成功地开发出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
另外,自从二○一○年代以来,翻译技术也有了显着的进步。刚开始的时候,翻译的准确度很低,但是藉由每天输入文章、累积资料的结果,加上电脑的自动学习,开始能做出正确的翻译。
二○一五年,野村综合研究所提出一份很有趣的报告,受到世人的注目。这份报告指出,日本六百零一种工作中,哪些是将来比较容易被AI或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取代的职业。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报告中写到,居然有百分之四十九的人在今後几十年内,工作可能就会受到自动化设备的影响。从自动驾驶技术及翻译技术突飞猛进的成长,可以看出这不是痴人说梦。
在这样的时代,不能只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地听话做事,必须自己思考过一切,再采取行动。举例来说,会计的工作如果只是输入资料,或许就会被机器取代。
然而,但凡公司内部发生与金钱有关的困扰时,只要一马当先地提供谘询,或是扮演好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的角色,那个人的工作就不会被自动化取代。重点在於不是只「完成」上头交办的事项,而是要「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
AI不是敌人!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AI及电脑既正确,也不会累,更不会三分钟热度。而且还能用飞快的速度处理决定好规则的作业,所以比人类更适合处理资讯量庞大的工作。然而,AI并非万能,也有不擅长的领域。
其中一个领域是「创造」。AI经常在西洋棋或将棋上赢过人类,可是在制作新的游戏或规则上,人类还是比AI拿手。
虽然也有AI能创造出艺术作品或音乐等等,但AI还无法理解感觉的部分,例如什麽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什麽样的作品感动不了人。目前来说「创造」还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就算AI能创作出什麽作品来,我们人类创造的作品也不会输给AI。
图片来源:采实文化提供
第二个领域是「与人沟通」。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会默默地理解到许多暗示,例如听到「别这样」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语气及表情、停顿的方式等判断对方是真的不愿意,还是只是对於开玩笑的轻微反击。
AI可以理解对方在说什麽,但不擅长判读气氛,所以无法做出以上的判断。要出现能像人类那样沟通的AI大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由此可见,AI还无法完美地取代人类,「只要利用AI……」说来简单,但是在开发或在产业导入AI需要庞大的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AI无疑会在未来协助人类,而且从正面的角度来看,未来AI大概也会成为人类良好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