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理所當然地進入求學階段,接著步入求職,一切看起來很尋常,周遭的大人也是經歷相同的過程。
但為什麼我們必須學習、工作呢?選擇職業時又是如何下定未來想做什麼?如果工作不符合預期,又該如何轉換跑道?一切有關於為何要讀書、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皆收入在《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一書中。
不論是對於未來感到困惑的學生,或是在職場上感到迷惘的社會人士,都可以藉由這本書,從中了解學習與工作的真諦。
{本文內容由是由采實文化提供;僅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三個傻瓜》_IMDb }
▌了解社會運作模式,開啟無限可能!
學這些出社會又用不到、可不可以把興趣當成未來的職業考量?一份職業要一路做到退休嗎?如何確定未來想做的事情?
書中除了給予職涯選擇的方向,同時也讓讀者了解社會運作的模式。每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就算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也是能夠讓名為「社會」的機器運作的關鍵。
▊作者
池上彰
1950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後,1973年進入NHK。
從1994年起,便扮演「兒童週刊新聞」的父親角色經過11年,在2005年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展開各式活動。他用幽默、易於理解的方式描述世界的結構和困難事件,在電視上頗受歡迎。
興趣真的可以變成工作嗎?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趁年輕思考自己將來想從事什麼工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為了找到想做的工作,不妨先從思考自己喜歡什麼開始。
有人喜歡運動、有人喜歡閱讀,也有人喜歡解數學題目或是喜歡吃零食、和小朋友玩等等,每個人的「喜歡」都不一樣,試著與實際工作做連結。有人因為喜歡漫畫,所以想成為漫畫家;有人因為喜歡綜藝節目,所以想成為演藝人員;有人因為喜歡宇宙,所以想成為太空人。
如果站在名為「喜歡」的入口前面,腦海中會浮現出某些職業或工作,就能查書、問大人、上網搜尋,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白如果將來要從事那方面的工作,要怎麼努力才可以實現夢想。如果有太多喜歡的事物,也不用勉強自己歸納成一種,不妨把每個隨著「喜歡」而浮現出來的工作全都研究過一遍。沒有人規定只能有一件喜歡的事或一個夢想。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喜歡某件事」、「做某件事時很開心」、「覺得某件事很有趣」、「做某件事的時候會專心到忽略其他的事」。如果那個「某件事」能變成自己的工作,肯定是非常幸福的吧。
工作和喜歡的事無關也完全沒問題。舉例來說,也有很多喜歡棒球的人平常從事與棒球無關的工作,只利用假日與朋友一起打棒球。
能把「喜歡」運用在工作上的職業不只一種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先看以下的排行榜,下表是問日本國中生未來想從事什麼職業,請他們寫下來,將結果整理成排行榜。排行榜上的職業多半是我們生活中看得到、接觸得到的工作。
例如老師,只要去學校就會遇見;例如藝人或明星,只要打開電視就能看到了。從比較現實面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還不太清楚世界上有哪些工作,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日本國中男生
第1名 學校老師
第2名 足球選手
第3名 醫生(包含牙醫)
第4名 研究人員、大學教授
第5名 遊戲企畫、遊戲程式設計
第6名 公務員(不包含學校老師、警察)
第7名 棒球選手
第8名 警察
第9名 建築師
第10名 藥劑師
日本國中女生
第1名 托兒所、幼稚園的老師
第2名 護理師(包含助產士、公共衛生護理人員)
第3名 學校老師
第4名 醫生(包含牙醫)
第5名 藥劑師
第6名 演藝人員、明星
第7名 漫畫家、插畫家
第8名 烘焙師、開麵包店
第9名 動物的訓練師、飼育員
第10名 公務員(不包含學校老師、警察)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我的意思不是要孩子們鎖定下表列出的職業,反而是因為這張表可以看出孩子們「喜歡」什麼,應該要重視孩子們的心情。希望大家也能知道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能把「喜歡」運用在工作上的職業。
以男生想從事的職業第二名足球選手為例,可以看出男孩子「喜歡足球」的心情,但也不是只有足球選手才能實現這種喜歡的心情。足球隊不只選手,還有教練及管理選手健康的人、負責經營球隊或公關的人等許許多多的幕後功臣。除了與球隊有關的人以外,還有拍攝比賽的攝影師、撰寫報導的記者、開發釘鞋的球鞋廠商等各式各樣的工作。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不要侷限在「喜歡足球=成為選手」,請試著從「應該還有很多工作能實現喜歡足球的心情」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知道還有很多工作可以選擇。
如果能從事與喜歡的事物有關的工作,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或者是得到別人的感謝,應該就是非常幸福的工作模式。
不妨深入思考「喜歡」的理由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針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深入思考「為什麼喜歡?」和「喜歡的原因」可能會發現,自己喜歡的工作與適合自己的工作完全是兩回事。
問喜歡做菜的人為什麼喜歡?每個人的理由可能都不一樣,有人是因為喜歡創作,有人是因為想看到別人吃下美味的食物露出喜悅的表情,有人是喜歡使用烹調用品……等等。
如果是「喜歡按照食譜製作,享受成品逐漸完成的過程」的人,或許很適合從事研究人員的相關工作,能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讓自己的研究一步一步開花結果;如果是「喜歡在調味下工夫」的人,或許比較適合能自由發揮個人創意,為企業進行開發商品的工作。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由此可見,思考「喜歡的原因和真正感到有趣的地方是什麼?」非常重要。「喜歡做菜,所以想成為廚師或想從事與做菜有關的工作」的想法也沒錯。
不過深入思考為什麼喜歡的話,或許會發現讓自己感到喜歡或有興趣的本質是什麼。從本質來思考,比較容易找到你想從事的行業與工作。
去思考不同事物讓自己產生喜歡、興趣或開心的理由,未來就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方向也會變得更加具體。
連大人也不知道的「未來工作」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受歡迎的職業依時代而異。二○一七年以日本小學生為調查對象的「將來想做什麼工作」的職業排行榜引起了非常大的話題,因為「YouTuber(影音創作者)」出現在想做什麼工作的前幾名。影音網站「YouTube」二○○五年於美國成立,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受歡迎,因此開始有人以製作、上傳各種不同的影片維生。
社會會與時代一起變動,一方面出現了YouTuber這種新的職業,另一方面,不合乎時代潮流的職業也開始要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小時候大受歡迎的職業,長大以後可能因為已經不符合世人的需求,而漸漸消失了。
改變世界的SDGs理念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包括日本在內,各國爭先恐後地開發各式各樣的產品、提供千奇百怪的服務,因此我們的生活比以前更富庶也更方便。可是在另一方面,地球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溫室效應。
日本及其他先進國家為了本身的發展,使用煤炭及石油等能量來源,排出會造成溫室效應的廢氣,從而導致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及海平面上升等問題。
除此之外,開發中國家還有童工問題及糧食短缺的問題,我們人類的活動給地球帶來了很多困擾。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聯合國在二○一五年八月發表名為SDGs的白皮書,獲得一百九十三個加盟國通過。SDGs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縮寫,翻成中文是「永續發展目標」。
簡單地說,基於「不讓任何人落單」的理念,採取「要在二○三○年前讓世界變得更好」的行動方針。以實現和平、公平的社會為目標,是全世界共同遵循的方針。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日本政治為了推進SDGs,開始著手擬訂各式各樣的計畫,各大企業也展開行動。世人已經了解到,企業不只要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務給自己的客人,也具有讓全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的社會責任。
對於目前已經在工作的我們、接下來即將出社會的各位讀者而言,具備「不要讓別人因為我們的工作受苦」、「透過自己的工作改善社會」的意識至關重要。
這或許也可以說是工作時要有的「信念」及「志向」。為了建立和平、公平的社會,讓我們聯手打造出一個更重視正確的道德觀、體貼人們與環境的時代。
你的工作會被AI搶走嗎?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包括AI在內,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以自動駕駛為例,二○○○年代初期,世人都認為很難開發出無人駕駛的汽車。可是到了二○一○年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成功地開發出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另外,自從二○一○年代以來,翻譯技術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剛開始的時候,翻譯的準確度很低,但是藉由每天輸入文章、累積資料的結果,加上電腦的自動學習,開始能做出正確的翻譯。
二○一五年,野村綜合研究所提出一份很有趣的報告,受到世人的注目。這份報告指出,日本六百零一種工作中,哪些是將來比較容易被AI或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取代的職業。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報告中寫到,居然有百分之四十九的人在今後幾十年內,工作可能就會受到自動化設備的影響。從自動駕駛技術及翻譯技術突飛猛進的成長,可以看出這不是癡人說夢。
在這樣的時代,不能只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聽話做事,必須自己思考過一切,再採取行動。舉例來說,會計的工作如果只是輸入資料,或許就會被機器取代。
然而,但凡公司內部發生與金錢有關的困擾時,只要一馬當先地提供諮詢,或是扮演好利用AI提高工作效率的角色,那個人的工作就不會被自動化取代。重點在於不是只「完成」上頭交辦的事項,而是要「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AI不是敵人!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AI及電腦既正確,也不會累,更不會三分鐘熱度。而且還能用飛快的速度處理決定好規則的作業,所以比人類更適合處理資訊量龐大的工作。然而,AI並非萬能,也有不擅長的領域。
其中一個領域是「創造」。AI經常在西洋棋或將棋上贏過人類,可是在製作新的遊戲或規則上,人類還是比AI拿手。
雖然也有AI能創造出藝術作品或音樂等等,但AI還無法理解感覺的部分,例如什麼樣的作品才能打動人、什麼樣的作品感動不了人。目前來說「創造」還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就算AI能創作出什麼作品來,我們人類創造的作品也不會輸給AI。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提供
第二個領域是「與人溝通」。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會默默地理解到許多暗示,例如聽到「別這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語氣及表情、停頓的方式等判斷對方是真的不願意,還是只是對於開玩笑的輕微反擊。
AI可以理解對方在說什麼,但不擅長判讀氣氛,所以無法做出以上的判斷。要出現能像人類那樣溝通的AI大概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由此可見,AI還無法完美地取代人類,「只要利用AI……」說來簡單,但是在開發或在產業導入AI需要龐大的成本,這是不爭的事實。AI無疑會在未來協助人類,而且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AI大概也會成為人類良好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