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的清迈飞地:一个为异乡人准备的空间
撰文 許恩恩.照片|飛地書店关於飞地这个品牌,张洁平一直都抱有清晰的想像。「我没有很执着飞地得要是一家书店,它更像是一个社群空间,它要聚拢一群人,为这群人的活动提供空间。但社群怎麽挑选?怎麽从茫茫人海中辨认出来?书是一个重要媒介,你选哪些书,就会吸引哪些人。」
飞地不仅仅是为了香港人所需要,「它可以是巴黎的中国人,或是柏林的巴勒斯坦人。这样的社群空间,是为了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从自己原生土地迁徙到外地的人们,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对接文化、反思自我的地方。」2023年11月,飞地第一个非华文母语的海外据点落脚泰国清迈,这也是清迈第一间华文书店。
为什麽是清迈呢?张洁平这样回答:「清迈的华人移民和我从香港到台北的经历非常相似,许多人因为政治、经济或个人原因选择迁徙,却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清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中转站,在这里他们能暂时停留,反思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目前,清迈飞地书店有两个泰国店员都是会说泰语、华语跟英文,因为都是当年滇缅孤军的後代,也就是华裔二三代在泰国;还有一个店员是没有国籍的,拿的是山林证,不能离开清迈,只能在清迈工作。「因为这几个店员,让我们意识到泰国的复杂性。」张洁平说。
选书方面,有一个主题是每个店都有的,就是离散主题,且不只关注在华人离散主题;再来是各地的主题,像是清迈飞地一定会有东南亚类目,尽可能收集齐研究跟东南亚的华语书籍。
清迈飞地开幕後,许多异乡华人前来,他们不只买书,也留在这里感受异地难寻的归属感,一位读者如此评价:「墙上贴满了各种与你平等对话的标语,这里是一个为异乡人准备的空间, 无论你是谁, 都能找到属於自己的安静角落。」也有人比喻:「她不仅是一间书店,不仅是个支撑彼此的空间,还是一种 therapy。」
书店里,有温馨故事,当然也有相应挑战。张洁平说,清迈的华人多数是来疗伤的,或者是阶段性到访,没有固定的停留时间,「这里像是一个充电站,人们来到这里,充满电後便会继续前行。」因此难以建立稳定的常客群体。目前书店正在尝试与西门飞地不同的做法,像是举办一至两周的夏令营或系列文化活动,藉以让清迈飞地与更多华人串起连结。
回到书店的未来想像, 她强调社群空间不是被创造的:「本来就在那里,我们是发现跟连接。」之所以透过书为媒介,在於书创造了人的深度交流,「如果有一群人对同一本书有着共同的体验, 那麽这群人天然就会被连结起来。」
就像飞地书店从无到有的过程。「当你进到具体的场景,跟具体的人打交道, 去做具体的事情, 你是有方向感的,是很疗癒的过程,这对移民很重要。」
这个启发似乎同样适用在她自己身上,「飞地像是我去寻找chosen family的方法,去到任何一个异地,你自身的文化价值主体清楚了以後,会知道自己与异地的相对关系。你不是被动融入他,也不是消费他,而是建立一个平等的关系。飞地可以丰富这个异地。」
今年9月,飞地书店据点将延伸至欧洲荷兰海牙,之後也还有落脚美国旧金山、华盛顿的计画——每一个新的据点,都是飞地与异地的共舞,迈出安放自我的舞姿。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纸本刊物每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
Current Issue_我在____开了一间书店
More Than A 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