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就讀大學,後知後覺地發現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卻又不知該如何離開,只好一天混過一天,直到畢業又開始煩惱下一階段何去何從。
這樣的循環要進幾輪呢?直到出社會、結婚、離職都要不斷經歷這些迷惘、不知所措的過程嗎?或許我們應該先停下腳步,好好規劃下個階段該如何訂定計畫,才能打破現狀,往更清晰的道路邁進。
{本文內容由是時報文化出版提供;僅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我該不該休學、辭職、離婚?
我相信在就讀大學的時候,應該有非常多人認為自己選錯科系吧?以我自己為例,我大學讀的是口語傳播學系,大家看這名字感覺好像挺有趣,可以學到辯論、演講、溝通等技巧,實際上系上的文宣也都是這麼宣傳的。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但在大四即將畢業前,口語表達能力達平均水準以上的人,很可能還不到百分之十,換言之,進去前跟進去後,口語表達能力水平基本一致。
主要是系上開設的課程,關於實務操作跟演練的佔比其實不大,所以教學方向就變成了如何更好地成為一個傳播學者,而不是成為能言善道的人,畢竟說話這件事,還真不是單靠理解理論、紙上談兵就能學會的,就像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很多人懂了很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當然,系上也意識到了時代變遷的問題,後來也積極對課程內容做了整改,現在這個系也改名為「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據說納入學生的反饋,新增了不少實作課程,也定期舉辦一堆職能培育型演講,學生的反應都很不錯,不過這是題外話。
我要說的是,即便我在大二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前面兩年學習的內容,跟我預想的方向大相逕庭,但我仍然抱持著一種「都已經撐過一年了,說不定明年就會有實作課程」的態度在求學。
結果沒想到就這樣一直從大一到大二、大二到大三、大三再到大四,最後都快畢業了,訓練嘴巴的課也沒上到幾堂。
站在現在的節點望回看,我犧牲了四年本可以揮霍玩樂的青春在學校裡,最後卻沒學到,也沒玩到。然而,最可怕的,始終不是我們曾經失敗過,而是沒法從失敗中記取教訓。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學生時期,哀怨學校老師開一堆廢課;進入職場,哀怨同事難相處、老闆機車;步入婚姻,哀怨另一半不負責。
終其一生鬱鬱寡歡,無非就是我們開頭講的那一件事,這些人並沒有意識到思考「我該不該停止現在手邊正在持續進行的任何事」的重要性。
先遑論他「思考的質量」如何,最悲哀的是,很多人連思考這件事的行為,都不曾發生過。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愚蠢的人知其然,聰明的人知其所以然,所以現在來分析一下,究竟為什麼我們總是明知道要擺脫某件事,不論在學校、工作還是婚姻,卻又不願意付諸行動去擺脫呢?主要原因有三個:
1、狀態依賴偏差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狀態依賴偏差」,我舉一個銷售案例給你聽,你就會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你想一想,假設現在我限制你任何訊息都只能用手寫,不能用打字的,你什麼感覺?至少對我來說肯定很痛苦,因為這意味著我跟員工或是客戶,遠端溝通的時間成本會翻倍。
鍵盤的前身是打字機,但你能想像打字機這項產品,起初在銷售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讓消費者理解,這產品真的能讓訊息記錄變得比用筆來寫,來得更「快速」跟「方便」嗎?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如果站在現代人的視角,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理所當然的疑惑:「以前的人難道有這麼低能嗎?」因為在你的眼裡,用打字機處理訊息肯定比用手寫來得快,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但是,這是因為「用電腦打字」的行為在現在已經普及了。
任何新產品在推出的時候都會遭受質疑,為什麼銷售員跟消費者說用打字機更「快速」、「方便」的時候,消費者可能不見得能接受呢?
因為消費者會想:「我用手寫一定比用打字機更快速,因為不用浪費其他時間去學打字機怎麼使用」、「我用手寫一定更方便,因為我隨便抄起一支筆,就可以開始寫,筆又不像打字機那樣笨重,必須放在定點使用」。
而會產生這種看似愚蠢的想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類固有的「狀態依賴偏差」,也就是「只要能不變,就不變」、「只要能擺爛,就不動作」的傾向。
人類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偏差,主要來自大腦並不喜歡變化,因為變化意味著得面對不確定性,所以大腦就必須得調動更多注意力資源去適應。
擺爛不用成本,但行動必須付出代價,只要不改變的行為,不足以對你造成毀滅性的傷害,人類就會傾向得過且過,用「反正也沒差多少」來搪塞自己的懶惰。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嘗試使用過Apple電腦,最後仍然繼續使用Windows的原因,這些人會告訴你因為Apple電腦「很難用」,但實際上如果越過了「狀態依賴偏差」的心理門檻之後,Apple電腦的易用跟方便性。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真的是完勝Windows,Windows系統實在太反人性了,而之所以Windows系統這麼反人性,那也是因為用戶的「狀態依賴偏差」。
例如Windows系統更新到Windows 8的時候,增加了一個新功能叫「動態磚」,這個功能其實非常前衛,實際上現在很多網頁或軟體的UI設計,也都跟「動態磚」的核心概念相互匹配,以圖像代替傳統文字的方式來標示功能。
但誰能想到在Windows 8推出這個功能之後,用戶反倒哀鴻遍野,要求改回原先的「傳統開始功能表」,原因豈不也是因為「狀態依賴偏差」?能不改就不改,不管方向是不是朝著變好前進。
2、認知失調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迷因,有一個人在Twitter上發文:「我是一個男子漢,只要犯錯了就一定會道歉」,於是他的朋友在底下留言說:「我怎麼從來沒有看過你跟我道歉?」於是原PO回說:「因為我從來沒有犯錯過。」
我相信你身邊也有這種人,可能你的老闆或合夥人就是這樣,他有很強的自尊心,很難接受別人給他的任何建議,即便這個建議,明擺著就是比他之前的低能決策來得更好,原因就是因為人類對「認知失調」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感。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所謂的「認知失調」,就是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過去所堅信的價值觀,跟現實情況發生矛盾,簡單說,就是他所信奉的價值和理念跟現在的所見和所聞,相互衝突,會致使他產生心理不適的一種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試圖欺騙自己,以避免自己心態崩壞,並確保自己能正常行事。
圖片來源:《羅曼史是別冊附錄》_tvN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碰過一種人,總是讓你感到有理說不清,例如你嘗試替他梳理了他的邏輯錯誤,而他貌似也知道自己剛才在會議上提出的意見很蠢,但他就是沒辦法心悅誠服地接受別人更好的建議,這原因也是出在認知失調。
因為這種人會認為,當他接受別人的想法、放棄自己的建議,也就等同於必須承認自己之前提出的內容是愚蠢的。而為了要維護自己的形象,他能採取的唯一策略就是抵死不從,卻沒想到這種行為反倒會更加凸顯自己的愚蠢。
面對學業、職場甚至感情,我們豈不也常常為了避免自己認知失調,而做出明明不是最正確的決定呢?
面對任何挑戰做每個決定前,絕對不是跟風盲從,也不是一股腦聽不進去任何建言,擅自選擇自己認為是對的決定。適時聽取意見,有可能會成為選擇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看清陰暗道路上的重重陷阱。
▌面對與挑戰,在職場的爭鬥旗開得勝!
從學校到社會,固有體制下總會有令人不滿的地方。
但與其喊苦抱怨,不經過努力隨口就想獲取大量資源,還不如分析現有資源,快速展開行動,將自己缺失的部分補足,才能好好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上立足生存。
《成人世界生存邏輯》以最直接擊破人心的方式帶你釐清在人生職涯規劃上遭遇的難題,透過清晰明瞭例子了解你所缺乏的腦力及行動力,活躍思維,訂定目標勇往直前!
▊作者
武敬凱
靠著自學攝影及行銷,30歲以前已受邀完成500場以上的講座課程,邀約單位遍布商界及學界,並先後於十多間知名品牌擔任行銷顧問,知識型影片在媒體曝光次數逾百次。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