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故事開箱】解密米酒的釀造過程&探索驚艷國際的台灣玻璃工藝—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撰文 蔡昇融/編輯 迷誠品內容中心你是否曾經想過,組成我們生活的食衣住行用品,都是怎麼而來的呢?
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公視全新節目《我在工場拍拍手》,將帶你第一線直擊台灣製造的深度美學!5/4 (四)首週,分別介紹「米酒」與「玻璃」製成,細膩呈現師傅們的做工日常,以及在肩負著責任與傳承使命下,背後動容的職人精神。
米酒不是用一般的白米釀的?從稻田到釀製裝瓶一次解密台灣國酒!
#《我在工場拍拍手》EP1. 台灣國酒—米酒
米酒,台式料理的調味精隨,三杯雞、四神湯、薑母鴨到月子餐,一年三餐四季,台灣人的餐桌上幾乎都有它的身影;米酒,在大眾的印象裡,似乎只是一罐銅板價就能購得的普通去腥調味品。
然而,貨架上一排排深色酒瓶的背後,究竟集結多少人的力量,才得以成就一瓶香醇米酒?跟著節目一探究竟!
米酒有專屬釀造用的「酒米」品種,然而相比食用米,酒米的栽培門檻更高。栽植酒米的職人提到,每一年的土地都呈現不同的風情,伴隨氣候的萬千變化,昆蟲、蕨草共同醞釀,米所呈現的味道是獨一無二的地方魅力。
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酒米收割後,下一步生產線轉移到釀造廠房。伴隨著蒸米炊煙裊裊,師傅專注在蒸熟後的酒米上均勻撒滿酒麴。隨著時間的催化,發酵完成的酒醪,以袋吊方式區分固體與液體,每一滴落下的晶瑩剔透,匯集了師傅們的經年累月的功夫。資歷三十年的米酒蒸餾資深師傅,在節目中娓娓道來與米酒的牽絆。對他而言,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串起他母親從前燉補的氣味,是一份從小到大的記憶。
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原來,米酒從貨架上回到生產地,是一連串漫長的故事,從中有種稻農夫的汗水,有製酒師傅一生懸命的信念:一種投注畢生心力,專注做好一件事的信念。
EP.1 預告:
{原文參考:蔡昇融撰【「沒有最好的酒,只有更好」看《台灣的國酒-米酒》我在工場拍拍手】,由迷誠品內容中心團隊修改編譯}
你知道台灣曾是聖誕燈泡出口王國嗎?靠著職人之手打造炙手可熱的燈泡傳奇!
#《我在工場拍拍手》EP2. 發光發熱的工藝—玻璃
台灣玻璃產業遠近馳名,在家庭代工盛行的五零年代,台灣更是全世界生產最多聖誕燈泡的地方(註1)。然而,隨著近年工業化與產業型態的轉變,手工製玻璃正在一點一滴消失在眾人視線中。
註1:資料來源—新竹市政府
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在一間窯口玻璃廠裡,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如火如荼進行中。對雙手勞動超過一甲子的玻璃師傅而言,一天二十四小時極其寶貴:爐子幾乎整日高溫運轉不中斷,才能將材料熔燒完全;玻璃冷卻時間僅在三、五分鐘內,師傅得搶在黃金時間內,奮力完成吹製塑型。為了支撐這樣的需求,背後是長時間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充滿汗水的苦力活。資深口吹玻璃師傅長時間吹製玻璃,反覆用力膨脹扁縮的臉上,留下深刻的皺紋。
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那麼,如此注重效率的年代,還有誰願意講究手工?探究到底都是因為「人」。
職人為玻璃奮鬥一輩子,體力到達臨界,家人盼望早日退休,他卻覺得放棄一門工藝好可惜,眼巴巴等待「有緣人」傳承,偏偏有緣人不來。在鏡頭前攤開一雙手,掌心佈滿不規則的厚繭、乾涸的水泡,職人說身處火口燒燙在所難免,沒人願意做的事,必須撿起來做。
廠內放眼望去,盡是髮鬢花白的老師傅。老闆說,工廠總有天要面臨歇業,不過暫時不會輕易鬆手,因為戰友們還需要這份工作,台灣也需要好好留存此般寶貴的工藝。
EP.2 預告:
{原文參考:蔡昇融撰【「台灣製造發光熱」 看《千度烈焰的透明-玻璃》我在工場拍拍手】,由迷誠品內容中心團隊修改編譯}
無論是米酒或燒製玻璃,生產過程是一路荊棘與熱汗,更是兼具使命感與藝術感,「台灣製造」能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熱,對長年耕耘的職人而言,無疑正是最迷人的篇章。
#《我在工場拍拍手》節目資訊
每週四晚間 9-10 點,連播兩集:
☞ 公視 13 頻道、YT 同步首播 >> 公視 YT
☞ 公視+ 同步上架限時 7 天觀看 >> 公視+(註冊後登入即可觀看)
#《我在工場拍拍手》各集介紹
☞ EP.3-4 【台灣故事開箱】直擊讓世界驚嘆的造船術&烘焙出幸福滋味的太陽之手—公視《我在工場拍拍手》
✦
▊看完工場直擊後,來看做工的人真情故事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
藉由這本書,擔任監工數年的作者,將心中的巨大無力感化為一記憤怒直球,奮力投向社會。
他要為生命中所有認真活著的小人物找回存在的真實,
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被視而為「人」地尊重。
☞ 做工的人
▊延伸閱讀
☞ 大灶底下的星星柴火,以醬油傳承文化堅持|專訪「御鼎興醬油」第三代職人謝宜哲
☞ 無路髮型主理人王寬:我的職人精神就是問心無愧並且無所畏懼
☞ 「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發揮友善環境的力量,一起實踐理想綠色生活」專訪居家清潔用品品牌——淨毒五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