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線追緝令》到《鬥陣俱樂部》,帶你解謎好萊塢電影大師「大衛.芬奇」
撰文 龍貓大王通信(影評人)但你可能不知道,芬奇以拍攝音樂錄影帶與廣告起家,見證過錄影帶的輝煌盛世,當過知名特效公司裡最基層的特效師;並且,比起自己創作劇本,芬奇更擅長「改編」,他細細留意起社會事件、小說文本、當代名人,找出最適合影視娛樂呈現的主軸,將其精雕細琢成一部電影。
接下來,就帶著各位進一步了解導演大衛.芬奇是如何逐漸成為國際知名導演,以及在他各個作品中的細節與巧思。
{本內容由撰文者以及遠流出版提供,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來源:《seven》_IMDb}
好萊塢的黑色電影浪潮在 40 年代達到巔峰,這些關於犯罪、黑吃黑與蛇蠍美人的電影,在 50 年代末期漸漸退出主流。到了 90 年代,一批年輕創作者開始試圖展現他們對黑色電影的熱情,而大衛.芬奇是其中的翹楚之一。如今他已經是好萊塢的黑色驚悚電影大師,有些人甚至會稱呼他的電影是「變態電影」……因為內容總有些令人齒冷或咬緊牙根的殘忍暴力鏡頭。儘管大家都看過他的許多經典作品,但是,在☞《解謎大衛.芬奇》這本精美的專書上市前,也許我可以說,我們其實並未真正「看懂」他的作品,以及「看清」這位新世代電影大師。
單單是☞《解謎大衛.芬奇》序章裡,僅僅六頁關於英國導演理查萊斯特的介紹,就能讓你理解☞《解謎大衛.芬奇》不是一本只是貼滿芬奇電影劇照的海報書。萊斯特是何許人也?他正是被公認為「音樂錄影帶之父」的偉大導演,他的快節奏花俏運鏡風格,讓原本平淡無奇的音樂錄影帶界發生了變化,萊斯特重新讓音樂錄影帶,變成當代流行文化裡最酷最新潮的玩意。在許多導演追隨萊斯特天馬行空的執導風格下,音樂錄影帶風潮興起,而 MTV 頻道也因應而生,音樂錄影帶華麗奇詭的美學開始瀰漫全球,連村上春樹都在小說裡小小地抱怨了一下……
當時 20 多歲的大衛.芬奇,也投入了這股浪潮,他執導了史汀知名的《英國人在紐約》、寶拉阿巴杜的《就是因為你愛我的方式》、瑪丹娜的《表現自我》等等MV,而他在這段音樂錄影帶導演時期實驗性的拍攝手法,至今許多仍然都被使用在他往後的電影作品裡。☞《解謎大衛.芬奇》仔細告訴你這些形塑「大衛.芬奇導演」風格的微小脈絡,在那個他還只是「某音樂錄影帶導演」的年代,他是如何在這個繁華盛開的媒體創意爆發新環境裡,浸淫學習,並加入自己的創意,點點滴滴積累成他在攝影機背後的視野,以及攝影鏡頭上的風景。
Mindhunter_IMDb
自 1992 年大衛.芬奇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異形3》至今的 30 個年頭,他拍過 11 部長片電影、與一部系列影集☞《破案神探》。12 部作品對 30 年經歷的導演而言,數量不算特別多,但是還好他慢工出細活,否則☞《解謎大衛.芬奇》就不能一口氣介紹這 12 部作品:沒錯,☞《解謎大衛.芬奇》分析了每一部大衛.芬奇電影與影集,不只是你耳熟能詳的☞《鬥陣俱樂部》或是《社群網戰》,連讓他痛不欲生、公言自己是「全世界最恨這部電影的人」的☞《異形3》也名列其中,並且仔細描寫芬奇在片場裡身不由己的撕裂痛苦……卻也同時分析這部被當時影評形容「污衊異形」的電影裡,那些隱而不見的反體制思維——3年後芬奇的下一部電影☞《火線追緝令》裡,將這種反政府的龐克精神發揮到了極致,讓殺人魔有如走進羊圈的餓狼,任意歡喜殺戮。
☞諷刺物欲過高的消費時代;你真的看懂《鬥陣俱樂部》了嗎? / Fight Club_IMDb
☞《解謎大衛.芬奇》的第三部份,訪問了最親近芬奇的工作夥伴們,讓他們講述與這位當代影像大師合作的創意激盪過程、澄清外界對於芬奇在片場有如暴君一般高壓專制的流言——傳聞他不准演員去上廁所,而是在佈景後準備了許多尿壺;傳聞他要葛倫霍在一場戲裡重拍了高達 90 個鏡次,令這位年輕演員崩潰落淚。大衛.芬奇也許不會有興致向外界分析他的工作方式,但☞《解謎大衛.芬奇》讓這些攝影師、選角指導與演員們暢所欲言,說出我們渴望了解的大衛.芬奇真面目。
更令人感恩的是,☞《解謎大衛.芬奇》不是一本純文字書,它附上了大量的☞《龍紋身的女孩》、☞《索命黃道帶》與☞《破案神探》的劇照或是片場側拍,並且以精美的大開本形式呈現。這當然是因為,大衛.芬奇是一位公認的視覺大師,不提這些作品的劇情或是演員,他電影裡的每個畫面都經過極其精密的設計(芬奇強烈要求太陽運行軌跡必須在他的連續鏡頭裡保持一致)、他的構圖必須呈現該有的色系與光影(那些最血腥的畫面看起來也有一種潔淨的無機感)、連這些電影的片頭,都必須一秒令觀眾震撼,然後迅速沈浸到電影內容的獨特世界觀之中。而我們需要這些大尺寸的美麗劇照,來讓我們回憶那些不太舒服卻又享受的奇異觀影體驗。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白說的:因為在台灣,目前你壓根找不到比☞《解謎大衛.芬奇》更詳實又引人入勝的大衛.芬奇專書,芬奇正在籌備他下一部由麥可法斯賓達主演的黑色電影,在這第13部芬奇作品撐破專書份量之前,我們必須先拿起☞《解謎大衛.芬奇》細細品嚐他 30 年執導生涯裡的那股奇異血腥味。
・
・
・
・
▌編輯閱讀筆紀
我曾讀過一篇報導,是關於導演大衛.芬奇在讀完☞《鬥陣俱樂部》原著小說後,他說:「誰不想看到信用卡公司被炸毀?」,那時候我就有感受到,大衛.芬奇的敢怒敢言或許就是他關心社會的一種表現。
而這或許能解釋大衛.芬奇的電影為何得以大獲好評吧,他擅於把對社會的觀察與電影作連結,諷刺現實社會的各種不公不義,讓影迷們看完後大呼過癮。加上他巧妙的安排,讓每句台詞、每個場景都有訊息藏於其中。完全不浪費任何鏡頭,讓大眾能完全沉浸於他的作品之中。
▌大衛.芬奇與他的黑色電影世界
☞《解謎大衛.芬奇》
▌關於作者
亞當.奈曼(Adam Nayman)
影評、作家,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電影研究所,也是多倫多大學電影課程講者。著有保羅.湯瑪斯.安德森和柯恩兄弟的專書,電影評論文章散見《電影視野》、《視與聽》、《環球郵報》、《村聲》、《Little White Lies》、《Reverse Shot》雜誌與The Ringer網站。
相關著作有☞《Paul Thomas Anderson: Masterworks》
黃政淵
導演、編劇,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南加大電影電視製作藝術碩士,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曾任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獎等獎項評審、數部國片之劇本顧問,譯有多本電影領域專業書籍,歷年影像與文字作品多次獲獎。
但唐謨
影評人、作家,愛好B級電影,著有☞《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譯有☞《在夢中》、☞《諾蘭變奏曲》等。
曾曉渝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曾任藝文機構出版物執行編輯與藝術節文案記者,目前在藝術行政和翻譯路上信步而行,著迷於驚悚、懸疑和血腥類型故事。
張懷瑄
畢業於臺灣大學政治系,自由譯者。喜歡酒,也喜歡美食,誤打誤撞跌入一個以四海為家的工作。
✦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遠流出版】精采內容
☞以女兒側寫媽媽,用成長側寫死亡——專訪金馬獎《美國女孩》導演阮鳳儀
☞手繪近5000幅電影海報,陳子福畫筆下半世紀的台灣電影史
☞專訪《斯卡羅》導演曹瑞原__信義店焦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