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超好的照府王爺,隨白沙屯二媽遊庄|從《朝聖台灣》重新看王爺、媽祖信仰 #誠品選書
撰文 攝影、口述|陳逸宏・文字撰述|沈維巖{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一葦文思提供,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 白沙屯二媽遊庄
對許多參與過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民眾來說,在大媽進香回宮後第二天進行的「二媽遊庄」,或許是一個只聽說過、不熟悉,或是沒有走過的旅程。
一大早黑面二媽和山邊媽各乘坐自己鑾轎,進行遶境。在地人稱為「遊庄」,通常也被稱為「二媽遊庄」。二媽遊庄主要範圍是白沙屯,分成三大區域:本庄(白東、白西、南邊厝)、南庄(內島、洪厝、新埔里的過山、陳厝)、北庄(過港、山邊、南坑、北坑)。
▲山邊媽祖搭乘輦轎出動,陪同一起遊庄。(陳逸宏攝於2017年)
2007年當我聽到這個行程,覺得特別有趣。第一次參與時遲到了十五分鐘,沒想到起駕非常準時,我到的時候轎子已經不見了,就一路追到白沙屯火車站。開始沒什麼概念,以為通霄靠海,海邊走走應該輕鬆。背著重重的攝影器材徒步走,從平地走著走著,突然越過省道,開始爬坡,心裡吶喊著:「不是在海邊嗎?怎麼往山上走。」這開啟了我完全無法想像的視覺之窗,太特別了!
想起以前一首黃大城唱的民歌《今山古道》,在白沙屯地界讓我看到這首歌的真實版,真的是走在古道上,走的很多地點從來都不曾進去,也不會特地開車去。對我來說,它是一天可以完成的遶境,雖然非常累。它跟☞《朝聖台灣》提到的九份迎媽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早上七點開始,到下午三點左右結束,活動範圍非常廣,幾乎把白沙屯和山邊的山林全都走遍。
八天七夜的白沙屯媽祖(a.k.a 粉紅超跑)進香回來,大家都累了,二媽遊庄參與的人不多。我從2007年拍到2021年,十多年間增加的參與人數,不若進香人數的遽增,雖未限制外地人參加,實際參與者幾乎都是本地人。前往北港進香時,在地宮廟、陣頭並未隨行,但是全都參與了二媽遊庄。現場熱鬧,跟隨信眾人數沒那麼龐大,反而顯得原汁原味。
後來跟拱天宮文化組討論,我認為二媽遊庄才是屬於在地人的盛大活動,特別值得被記錄。有時進香無法全程參與,我會選擇從接駕回宮開始,第二天繼續拍攝二媽遊庄行程,至少拍了七、八年。
人與自然的關係,相對渺小而微妙。敬天地、存敬意而遊之,是二媽遊庄的真諦,全程約十六公里。這是從制高點往下拍,拍到鄉間小路,布滿了二媽遊庄神轎和信徒。人跟大自然環境的關係,相對變得微小。當地耆老看到這張照片說,這才是他們心目中二媽遊庄的真正意義。遊庄行列會走到很荒僻、人煙少至的地方,但那邊住了隱藏山野的居民,他們同樣需要被眷顧,這才是在地人真正感受得到進香回來後的重要活動。
▲(陳逸宏攝於2018年)
▲每年二媽遊庄的「方向」不同。仔細看:2018年照片中的行伍是對著鏡頭方向來,這張2021年拍攝的照片,則只見行伍的背影。要看二媽遊庒,得要連年看,才看得完整。(陳逸宏攝於2021年)
不管路狹巷小,只要誠心所在,就是媽祖眷顧之地。這位婆婆穿著隆重的衣著,還特別做了頭髮,虔誠拿著香站在非常狹窄的巷子,等待媽祖輦轎的到來。拍攝時我先站到婆婆身後,等到神轎到來,才捕捉到這個畫面。
▲(陳逸宏攝於2008年)
戲劇演出不能只有主角唱獨腳戲,精采絕倫的配角也是不可或缺。二媽遊庄時,山邊媽的開路先鋒照府王爺,金身為黑面花臉,臉部花紋類似鳥類羽毛。根據文獻,十九世紀就存在的照府王爺,在山邊媽的宮裡前後有三尊,造型非常特別,每次去我都會拍攝。
▲山邊照府王爺。相傳為平埔族的鳥神修煉而成,亦稱鳥王爺。(陳逸宏攝於2019年)
▲照府王爺酒量佳,遇上信徒奉酒,神轎來開罐!(陳逸宏攝於2021年)
● 輪椅婆婆與三太子的對話
當時我因受傷落伍於遊庄隊伍之後,神轎已回輦。慢慢走在回拱天宮路上,正前方看到三太子輦轎入廟完正準備回宮,左邊巷子有位坐輪椅的婆婆在家宅院子,我直覺輦轎一定會轉進去,一個箭步衝到婆婆前面等。
果然,本來直行的輦轎立刻斜衝到婆婆面前為她加持。拍到婆婆與三太子對話的照片,當時看著就落下淚來,邊哭邊按快門。
後來問婆婆跟太子爺講什麼,八十多歲婆婆說:「阮跟太子爺說,阮得皮蛇(帶狀皰疹),身體艱苦,那乎阮身體卡快活,阮就去廟裡給恁拜拜(我跟太子爺說,我得了皮蛇身體痛苦難過,如果讓我身體好一點,就去廟裡給祢拜拜)。」
這次神祕經驗帶給我很重要的想法。關於信仰,神明不該只是高高在上被供奉在殿堂,應該深入民間。像婆婆這樣年紀大了又生病,通常不太願意出門,當知道媽祖、神明將要經過家門口,她們會打起精神精心打扮,親自在門口隆重地迎接。對年老或久病纏疾的人,面對負面能量時能有神明願意來加持,讓她們燃起希望的力量。
信仰是什麼?就是根植於生活,不論信仰什麼宗教,要能支撐你正面地、愉快地活下去。你相信的,就是信仰所在。
【2O21年行腳番外】
▲青面的邱二王爺是武將,專退陰邪、鬼怪。(陳逸宏攝於2021年)
● 白沙屯拱天宮 Baishatun Gongtian Temple
地址:357苗栗縣通霄鎮8號
電話:+886-3-779-2058
開放時間:每日 4:00 - 21:30
✦
◎撰文者簡介|陳逸宏
同時具有攝影記者、東港東隆宮王爺公子民、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香燈腳三個身分。
1967年出生於台灣屏東東港。13歲在父親(台北市攝影學會成員)的耳濡目染之下,第一次開始接觸底片相機,從此踏上攝影人生。從小喜歡去廟裡看剪黏和神像,床頭書是《山海經》跟《封神榜》。談戀愛時很少在約會,都在衝廟會。
曾任職蘋果日報副刊攝影記者14年,主跑旅遊與美食。時尚、人像、婚紗、美食、商品,都曾是他鏡頭下的主角。30歲之後,或許是歲月的洗禮,或許是神明的召喚,他開始全心全意記錄廟會與祭典。曾獲多次新聞攝影比賽生活民俗類大獎,亦舉辦過多次攝影個展,經常參與各地民俗與文化類記錄片平面攝影與製作統籌。現為陳逸宏攝影工作室(EyeShot Photo Studio)負責人。
▌神明欽點的攝影師 陳逸宏・3O年庶民信仰影像全紀錄
☞《朝聖台灣:燒王船、迎媽祖,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
作者:陳逸宏/ 口述;沈維巖/ 文字撰述
出版社:一葦文思
◆台灣民俗信仰學者 林茂賢——專文作序
◆攝影家 張照堂、陳伯義/台南國際攝影節總策展人 黃建亮/白沙屯拱天宮主委 洪文華——專家推薦
◆白沙屯拱天宮文化組執行長 洪建華——專業審定
疫情時代,最撫慰人心的信仰參與,
世紀瘟疫籠罩,最閃耀的人性光芒。
從燒王船到媽祖遶境進香,
身兼攝影記者與拱天宮志工的陳逸宏,
用三十載光陰與數以萬計的影像,
為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記錄下最珍貴的感動與瞬間。
▌延伸閱讀
☞祭典,攝影人的修練場
☞《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