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紀實】信義週末夜讀|台漫進行式:漫談台灣漫畫發展
撰文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編輯前言】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秉持推廣閱讀與經典文本的精神,攜手誠品書店撰寫「週末夜讀系列講座」紀實文章,以文字與讀者一起重溫講座夜晚的品讀生活。十一月的講座主題將聚焦在❰台灣漫畫發展❱ 。講座邀請到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暢談台灣漫畫史,他在漫畫界工作逾三十年,熟悉台灣漫畫業,還曾獲選2014年金漫獎最佳編輯。這場講座不僅回顧台灣漫畫產業曾經出現過的輝煌和低谷時期,也和讀者或有志於此一領域的創作者,認識台漫目前的發展,及未來可期的前景。
漫畫幾乎是所有人童年時的精神糧食,有些人在成為大人之後,仍然愛看漫畫,享受漫畫所架構的想像世界,以及圖像所帶來的視覺饗宴。如果想要在漫畫的娛樂性之外,閱讀既有漫畫的圖像性質又具文學性的內容,可以選擇「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出版品。大辣出版社的dala comic便是綜合漫畫和圖像小說出版品的書系,而dala comic書系的幕後推手是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
<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在漫畫界工作逾三十年,是產業重要的幕後推手。>
日本漫畫流行台灣五十年
細數台漫出版史,50、60年代漫畫文本已絕版,只停留在羅大佑創作的歌詞裡,例如《童年》這首歌的歌詞:「諸葛四郎和魔鬼黨,到底誰搶走了那支寶劍」,就是指漫畫家葉宏甲當時在《漫畫大王》(後來改名為《漫畫週刊》)上連載的《諸葛四郎》。
但台灣漫畫家的創作後來受到漫畫審查制度(1962年頒布、1967年正式施行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影響,漫畫家的創作內容受到限制,創作路受阻,許多漫畫家因而改行。漫畫審查制度一直要到1987年才廢止,台漫創作也從此停滯二十年之久。
相較於創作出現斷層的台灣國產漫畫,台灣出版社在70年代大量中譯日本漫畫,盜版日本漫畫,「海賊版日本漫畫」就是指當時台灣出版界未獲得日本版權許可的中譯漫畫。海賊版日本漫畫在70年代後包圍許多台灣讀者的童年,成為讀者看漫畫最初的記憶和選擇。
80、90年代的漫畫雜誌編輯必須出現在漫畫裡?
80年代,似乎是回應1979年報紙開始連載武俠小說,電視連戲劇也一窩蜂迷武俠,有一個漫畫家突然蹦上臺面──敖幼翔的四格漫畫《烏龍院》受到大眾喜愛,《中國時報》的銷量也因此破百萬。當時很多家庭都養成看完報紙連載的《烏龍院》漫畫,才能心滿意足出門上班上課。
《烏龍院》受大眾喜愛之後,報章雜誌編輯開始各方邀約漫畫作者,例如,50、60年代畫武俠漫畫聞名的蔡志忠,到了80、90年代,轉向《莊子說》、《老子說》漫畫。報章雜誌上一一浮現出燴炙人口的單幅漫畫及四格漫畫,老瓊《蔡田》四格漫畫、朱德庸《雙響炮》、蕭言中《童話短路》都是此時期的知名作品。
除了單幅及四格漫畫,另外連帶出現的「漫畫雜誌」現象也很有趣,這是仿效自日本出版漫畫雜誌的做法,也從而開始出現所謂的「漫畫編輯」,漸漸有「全台第一漫畫編輯」這類稱號在漫畫界裡走跳,而符合「漫畫編輯」身分的前提是「必須被漫畫家畫在漫畫裡」;《時報周刊》的莊子(莊展信)是第一位被畫進漫畫的總編輯。
影響台灣漫畫產業頗深,與《時報周刊》同屬當時「時報體系」的《歡樂漫畫》,聚集了一群想要創作漫畫的人,有意識地仿效日本漫畫雜誌,以雙周刊形式出版,鄭問的《刺客列傳》就是在那時候出現。《歡樂漫畫》的阿推本身是漫畫家兼美術編輯,他是「負責催稿的第一位美術編輯」,也被畫進漫畫裡。
漫畫編輯中,最知名的就是《星期漫畫》裡的漫畫主編高公公。他其實是擅長雕塑及攝影的藝術家,80、90年代的漫畫作者幾乎都愛畫留著兩撇鬍子的高公公。
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也在這段時期被畫進漫畫裡,「《星期漫畫》的飛腿黃就是我,負責取稿。那個年代的漫畫編輯究竟做些甚麼事情?拿稿是最重要的事情。所有漫畫作者散布在天南地北,郝幼祥住在天母,鄭問住在新店,常常就是騎著125,拿著稿袋,繞著台北跑。取稿之後,就進入跟作者討論漫畫內容的工作階段。」
80、90年代是台灣第二波漫畫高峰
回顧台灣漫畫史,「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這些作者怎麼跟世界接軌?他們當時究竟在想什麼?」總編輯黃健和指出80、90年代漫畫發展背後有其歷史意義,是台灣當時已步入戒嚴的尾波,1987年解嚴之前,閱讀、書刊仍然受到控制,凡是左派作者的著作都是禁書。牯嶺街、光華商場佔據重要文化角色,反映這段限制漸趨鬆動的時代背景。
鄭問(1958-2017)是這段時期的知名漫畫家,國立故宮博物院在他逝世後,舉辦「千年一問:鄭宮故宮大展」(2018年),讓鄭問成為第一位進入故宮展覽廳的漫畫作者,很多人因此開始認識鄭問及其漫畫作品。鄭問1986年的出版作品《刺客列傳》,35年後,終於在2021年在法國出版。
除了鄭問走入國際,80年代紅極一時的《烏龍院》後來也在中國流行,在世紀交接時被引進中國,甚至被改編成動畫作品。
在80 年代知名漫畫家群像中,蔡志忠可謂是神奇人物,他不僅畫漫畫,也製作動漫,他最厲害的事蹟是將經典古籍改編、創作成漫畫,他在1985至1987年間,發表《莊子說》、《老子說》、《孫子兵法》、《論語》,平均一個月出版一本漫畫,他一人就佔據當時暢銷排行榜的前十名,走紅程度令人咋舌。持續一年光景之後,其他台灣作者和出版社紛紛抗議,因此暢銷書排行榜開始分榜、做書籍分類之下,區分出「漫畫榜」。
80年代與國際接軌最多的漫畫家是蔡志忠,他這一系列的古籍漫畫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其作品征服不同國家的讀者,原因之一可能是「寓教於樂」:古籍漫畫有益於孩童閱讀古籍經典。
版權意識升起,台灣漫畫開始與國際接軌
1992年,由於美國「301條款」,台灣開始取得日本漫畫正式授權,改變盜版合法的出版狀態。在解嚴之前,出國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嚴之後,台灣漸漸開始與世界接軌。1990年,滾石唱片取得美國授權,出版《MAD抓狂》漫畫誌,為期一年,共出版6本漫畫誌,但仍然具有不可抹滅的地位,其重要性在於其成長過程,它不僅象徵著台灣開始出版國際版本的漫畫誌,也展現了台灣漫畫家在創作上的企圖心;滾石唱片當時曾邀約七位漫畫家觀摩美國聖地牙漫畫展(San Diego Comic-Con),拓展漫畫家的國際視野。
1990年,台灣漫畫史上的劃時代事件,當屬日本講談社《MORNING》漫畫周刊上刊鄭問的作品《東周英雄傳》。
日本漫畫當時的銷量已臻至一期可銷售幾百萬本,日本漫畫出版的三大巨頭──集英社、小學館、講談社──有各自的出版體系,號稱「三大誌」,為集英社《週刊少年JUMP》、小學館《少年SUNDAY》,講談社《週刊MAGAZINE》。其中,鄭問進入日本的契機,正是講談社《MORNING》雜誌總編輯挑選不同國家的漫畫作品時,看到鄭問《刺客列傳》,決定在日本推出鄭問的漫畫。鄭問的《東周英雄傳》甫在日本發表,立刻就擊出全壘打。鄭問的水墨筆觸和特殊漫畫風格讓日本讀者大為驚艷。
1990、1991年間,台灣漫畫創作者紛紛急於探索「世界的樣貌」。1991年,時報出版邀約麥人杰前往法國安古蘭漫畫節(Angoulême International Comics Festival)設攤。近年麥人杰以參與創作動畫《魔法阿媽》為人所熟知,但他這幾年的知名作品其實是在《花花公子》(Playboy)上連載發表的《狹客行》。台灣作者集體出行國際,返國後就面臨自身創作風格的未來走向:台灣漫畫究竟該如何躋身國際,與歐漫、美漫、日漫競爭?世紀末,台灣作者陸續前往中國發展,例如台灣四大漫畫才子──敖幼祥、蔡忠忠、蕭言及朱德庸,保守估計,他們的作品在中國的銷量至少達到每本二、三十萬本的銷量。
總結台灣80、90年代漫畫的閱讀熱況,從銷量來看,一個月超過三十本漫畫出版,其中以日本漫畫為主,夾雜少數一兩篇台灣漫畫。但隨著日本強檔漫畫《七龍珠》、《灌籃高手》在世紀末終章,以及數位時代來臨、遊戲崛起,漫畫的出版盛況也隨之結束。
漫畫不再是唯一娛樂,漫畫雜誌紛紛停刊,同人場在網路上的聲量越來越大。
2010年,台灣漫畫出版出現微小變化,中央研究院主導的專刊《CCC創作集》出現(現為網路漫畫平台),目的是呈現台灣漫畫的研究成果,在過程中,激發同人場、台漫的創作能量。2012年,台灣開始固定參與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歐洲的漫畫如同歐洲的電影,當你看膩了好萊塢電影,你會發覺歐洲電影的多樣性,歐漫也是如此。台灣持續參展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漫創作者在其中看見世界漫畫的樣貌,進而在說故事的方式、創作的方法及風格上出現變化。
尋找說故事的方法:圖像小說創作
「圖像小說」與漫畫有明顯區隔,「圖像小說的創作者通常有清楚的故事要敘述,其風格也比較強烈,打破制式的日漫、美漫,像是一個『集合名詞』,也展現創作者的與眾不同。」總編輯黃健和簡述圖像小說與漫畫的差別。
80、90年代,台灣重要的漫畫作者多為男性,這幾年的創作者則多是女性,她們不只創作力豐沛,她們的作品也走出國門,被翻譯成不同語言。任正華有「少女漫畫傳奇」之稱,曾獲得第十二屆金漫獎「特殊貢獻獎」,她的作品《子息》由法國出版社Casterman翻譯為法文版《Le Fils》;Casterman出版過知名的《丁丁歷險記》,《Le Fils》是歸列在名家系列中,這個書系囊括了日本漫畫家的手塚治虫、谷口治郎的作品。《子息》推出法文版《Le Fils》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台灣創作者第一次被收入Casterman出版社的名家系列。
水晶孔Crystal KUNG(目前擔任皮克斯動畫角色設計師)的作品也值得一提,她的畫風有一點電繪風格,水晶孔Crystal KUNG的作品經常在短時間之內就售出國外版權(法文版、義大利版)。陳沛珛的作品《暫時先這樣》,以插畫風格說漫畫故事,可說是「插畫家第一次跨界漫畫領域」,描述台北女生的生活,獲得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台漫的創作展現出多樣性,走入國際,或者是像漫畫《神之鄉》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台漫作家的讀者已不僅止於台灣讀者,此刻遠方可能有人正在閱讀台灣創作者的作品,以出版見證台漫史的總編輯黃健和說:
「如果你正在創作,你想說什麼樣的故事?也許你會走得很遠,走到中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這是台漫作者正在經歷的轉變。」
除了漫畫,讀者也可以在這些優秀的台灣圖像作品中,從圖像小說中,找到另一種閱讀漫畫的方式。
▌講座來賓
黃健和
大辣出版總編輯亦是單車旅遊作家。在漫畫界工作逾20年,熟悉台灣漫畫業發展及現況,編輯過上百部漫畫出版品,2014獲選金漫獎最佳編輯;多次擔任漫畫競賽評審,並曾任金漫獎評審召集人。熱愛漫畫,參與國際大小漫畫展,足跡遍及中國、香港、美、德、法國等地。曾旅居法國三年,共參加十餘次安古蘭漫畫節,並於2012-2018年間擔任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策展人。2013年與香港藝術中心合辦《臺北80x香港90:漫漫畫雙城》漫畫展,並於2014年移師香港動漫基地延展。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與羅浮宮、北師美術館合作「當羅浮宮遇見漫畫」展覽,出版《羅浮7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對於培植台灣本土漫畫家、將台灣漫畫作品推向國際舞台、促成跨國合作等任務不遺餘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