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浪板上的超齡鬥志——專訪衝浪少年劉明讓|《提案》7月號「競技新時代:玩成之最」
撰文 梁雯晶.照片|劉明讓此刻到未來,引頸期盼,極限運動國手們登峰造極的競技新時代。
13歲第一次選上國手出國比賽時,劉明讓被自己的恐懼擊敗了。當年他的身高僅140公分出頭,面對比賽場地薩爾瓦多迎面而來高出4、5個身長的大浪,他因懼怕而退卻,輸掉比賽,「其實那場比賽的對手我能贏,但因為害怕而輸了。」
少年成長飛快,如今的劉明讓, 已與4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不僅身形拉長,歷經大小賽事的磨練,獲獎無數,去年剛拿下「2023 ISA 世界青少年衝浪錦標賽」U18組25名,創下台灣衝浪隊史上最佳的成績,被視為台灣最具潛力的衝浪選手之一。
因為父母熱愛衝浪,劉明讓3歲就開始抱著扒板衝白浪花,12歲時,因為崇拜當時世界衝浪冠軍John John Florence充滿張力的衝浪風格,立志成為世界頂尖衝浪選手,加入國巨衝浪隊,成為當時台灣最年輕的職業衝浪選手。年紀最輕,志氣卻不輸給成人,劉明讓從小就習慣超齡比賽,與高他好幾個頭的大人同場競技,「我覺得不可以只跟同齡人比,這樣會讓自己局限在某個水準中,我想要突破自己。」
在國巨衝浪隊,劉明進步飛快,這歸功於亦師亦友的「咕咕教練」郭恆良,「他不像一般教練上對下命令的態度,而是像朋友一樣跟我們溝通討論。」13歲那場因為害怕而輸掉的比賽,郭恆良看直播就知道劉明讓的狀態,「別人或許看不出來,但教練從小指導我到大,一看就知道我在假滑水,不敢下浪。」
賽後,他立刻接到教練的越洋對話。電話裡,郭恆良嚴肅地問:「你代表台灣出來比賽,現在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你的想法是怎樣?」這個質問,自此留在劉明讓的心上。「現在遇到再大的浪,覺得害怕還是要去面對,不能逃避,讓台灣漏氣。」
衝浪是一種極限運動,不僅危險性高,要求體能與技巧,亦相當講究選手對於海洋知識的熟稔,以及當下的策略判斷。劉明讓解釋,比賽開始後,選手會同時下浪,要先「挑浪」,想策略去卡對手的位置,搶到最好的浪,後續掌握浪的「崩潰點」,組合出最適合的連續動作,才能取得評審高分。「衝浪滿需要動腦的。」在比賽風格上,劉明讓雖欣賞做「飛」(Air)動作具有張力及帥氣的選手,但他本身並不是屬於比拚「大招」類型的人,「我喜歡像疊金字塔一樣,先拿下有把握的分數,再去做難度比較高的動作,慢慢把分數疊上去。」他靦腆地笑說。
劉明讓的衝浪風格屬於穩扎穩打的策略類型,「衝浪沒有什麼訣竅,就是花很多時間去觀察、調整,累積判斷經驗。」他在比賽前,會花時間觀察前幾場比賽的選手,思考同樣的浪他會如何應對;並在賽後反覆觀看自己的影片,將要改正的地方記在手機備忘錄中,不斷練習修正。
隨著技巧越來越純熟,在世界衝浪聯盟(WSL)排名積分也逐步穩定上升,並取得2024巴黎奧運衝浪資格賽的門票。但他卻沒有參加,知道自己離奧運的門檻還有一段距離,劉明讓選擇放棄資格賽,投入出國移地訓練,持續鍛鍊技術,「未來會想要拚拚看奧運,但短期目標希望取得2026名古屋亞運的參賽資格。」
站在衝浪板上,劉明讓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穩重;上了岸,他只是個16歲的大孩子,內斂害羞,受訪過程中不時緊張地嚷著:「休息一下、休息一下,CPU快炸掉了!」而從小在墾丁長大的他,至今也仍是個享受衝浪的大男孩,「衝浪一直是一件可以讓我開心快樂的事情。」
衝浪 Surfing
選手在海浪上進行表演,完成技術動作。5 位裁判會根據動作難度、類型以及多樣性評分。衝浪選手的力量、速度、以及動作流暢度(不同動作的銜接方式)也都作為裁判的評分標準。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競技新時代:玩成之最
Extrem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