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秀珍:文學不應該很遙遠,不應該被壟斷|台灣文學慢板
撰文 劉怡青❛❛他們是用文學在療癒生命,然後不斷在書寫當中,讓自己和整個城市集體復原。文學原來離生命這麼近。❛❛
延續誠品生活台南開幕展「寫予時間的記持:台灣文學慢板 siá hōo sî-kan ê kì-tî」,我們邀請四位與這座城市有深刻緣分的台南人——謝銘祐、謝仕淵、林秀珍、台南妹仔ayo——說一段他們被台灣文學找到的故事。
文學,或許曾被掩蓋、遺忘,卻在某一刻悄悄地來到身邊:是少年時讀懂葉石濤筆下的壓抑,是童年睡前爸爸讀唸的床邊故事,又或是課間選讀篇章裡,看見社會邊緣生命的真實處境。書頁裡的文字始終安靜,卻一直流動於人與城市之間,像一條水路,靜靜地,帶來記憶與修復。
在這裡,讓我們與台南人一起,回到他們閱讀台灣文學的源起之處。
在台南女中擔任國文科老師多年,林秀珍從大學到博士班都是讀中文系,碩班研究宋詩,博班則轉向研究鄭清時期的台灣漢詩。關注古典文學的她,在南女任教期間也和學生成立了「台灣文化隊」,且社團一「玩」就是二十年。她不只帶學生向部落學習,也和學生一起出版《丁窈窕樹:樹á跤ê自由夢》台文繪本,關注白色恐怖與人權議題。
閱讀,是為了填補對土地無知的遺憾
從小就喜歡露營、爬山的林秀珍,坦言小時候其實僅一心想著攻頂,思考多侷限於自己與山的關係。因著台灣文化隊的緣分,林秀珍近年閱讀大多關注原住民文化領域;下了山,攤開求知慾,閱讀書單不斷長出來,她笑著說:「就覺得不夠啊,所以有機會就要趕快看個書多理解一些。」
這樣的不夠,也對比了林秀珍中文系的背景,對漢文化再熟悉不過的她,過去其實鮮少有機會以部落、海洋的角度思考世界,「因為我是國文老師,漢文化最主要像是陸地文學。但當我們用海洋來思考世界的時候,其實是很流動性的。我透過對原住民議題的學習,擴大成南島族群,再擴大為用海洋來思考世界。」她再舉例最近正在閱讀孫大川《台灣原住民文學選集》及《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等作品,不斷更新與擴充大眾對台灣原住民視角的認識,比如太魯閣事件、七腳川事件等,漢人僅以「事件」的角度提出敘事,「但是呢,如果你從部落為核心思考的話,他們會說這就是戰爭,他們在抵禦外敵的戰爭。所以是拼了命去對抗的。」她接著解釋道。
以部落文化為核心,林秀珍延伸閱讀的觸角,連結到的還有歌手阿洛統籌口述的《吹過島嶼的歌》與部落醫師徐超斌的《守護4141個心跳》。《吹過島嶼的歌》以音樂召喚原民歷史,從高一生和陸森寶談到救國團與卡拉OK文化,作者之一也是過去南女台文隊的學生,而《守護4141個心跳》作者徐超斌則是出生台東達仁鄉的部落醫生,是她近期在高中開設「穿越醫療史的人文之旅」選修課的選書議題之一。
因一本老師編選的「禁書」而啟蒙
然而累積如此豐厚的原住民議題閱讀,對成長於1980年代戒嚴後期的她而言,並不那麼理所當然。
回想起自己閱讀的第一本書,是投稿到報社獲贈的《小王子》。當時台灣的閱讀風氣多以世界文學名著為主,主流文學也多隱含著某種被期待的刻板形象或教育目的,除去這些,林秀珍真正的台灣文學啟蒙來自1990年代。她帶來一本外觀如辭典的紅皮精裝書,封面斗大燙金標題寫著「現代小說講義」,沒有出版社的註記,卻收錄著鍾理和、賴和、楊逵、呂赫若等28位不同年代文學巨擘的經典作品。
那是一本吳達芸教授在成功大學中文系的小說課用書,林秀珍輕觸著書道到:「我花了很長時間去想,難道以前讀的不對嗎?可是好像又怪怪的,為什麼會這樣?不斷摸索,特別是在台灣文學還不能被說的那個年代。」除了吳達芸,林秀珍也憶起另一位後來至成大台灣文學系擔任創系主任的呂興昌,「那時候呂興昌教授上中國文學史時,曾說宮殿精英文學的養分來自民間,吸收轉化才淬煉成每一世代文學的亮光。」
❝宮殿精英文學的養分來自民間,吸收轉化才淬煉成每一世代文學的亮光。❞
由這本沒有出版社、老師們自選自編的講義開始,在「台灣文學」才正起步的年代,林秀珍沒有迷過瓊瑤,也不喜歡傳統講述女性時「苦命」又或「溫柔敦厚」的標籤,倒是非常喜歡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
以太宰治和卡夫卡為類比,她連結七等生的作品是存在主義式的書寫,「那種存在的當下,好像就在想,我們生活本來就有很多的荒謬嗎?就是先把當下處理完再說吧,或許我們現在也是得如此啊。」彼時文學也跨越了國界,成為整個時代思考「我」「身為人」的普世命題。
311後的仙台,有著從身體與土地出發的創作與療癒
和一般中文系學生一樣,林秀珍畢業後也前往長江、黃河、長安、邊塞朝聖,藉由地景走讀對照古典書籍的文化想像,但她反思:「書中的詮釋、賞析與模仿創作,隔了很多層斷裂與空白,那兒出現的地景、風貌,就是和島嶼文化不一樣。我是誰?」
而與中國經驗相對應的,則是博士班時期到仙台東北大學交換的一年。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發生,但彼時林秀珍已經通過交換申請,於是仍照原定計劃在同年8月前往仙台。仙台帶給她的震撼是,災後才剛過一年,仙台多媒體中心和仙台文學館即透過策展,展出至少一千本關於311震災的書和五百片以上的紀錄片。「他們用文學療癒生命,不停止書寫,讓自己與整個城市集體復原。」甚至身為留學生的林秀珍,也被當地人納入城市的一部分,受邀請一起分享感受、朗讀文學。
林秀珍反詰地說道:「文學原來離生命這麼近。對,是要很接近的,文學不應該很遙遠,或是被壟斷被空白,讓生命失語。」那年的感動,使她在教育場域能怎麼施展有了清楚的期盼,且就環繞著「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這個問題展開。
這不光是小寫的、此刻的「我」的思考,把時間軸拉長來看,林秀珍眼中的台灣人有個「技能點」:科舉時代能寫漢詩、日治時期把日文學好、國民政府時期又能掌握華語,「不管什麼時期大家都能夠去吸收新的語言,所以應該回來想,那麼我自己是誰?一定會更厲害。這幾年母語推廣開始,我就哇!作品好多哦!好多厲害的都出來了。」
閱讀台南的女性:幸佳慧、蔡瑞月與林奕含
身為自小在台南出生、成長的台南人,林秀珍有著長長一列與台南、台南人有關的閱讀書單。其一是和林秀珍同為聖功女中、成大中文系畢業,後又前往英國進修兒童文學的已故作家幸佳慧。在林秀珍眼中,幸佳慧是台灣人權繪本的重要先驅,其2012年與繪者蔡達源合作的《希望小提琴》,即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陳孟和的真實事件為主題創作,「所以我們才有後來的《丁窈窕樹》或《來自清水的孩子》。」
在林秀珍的推薦書中,特別還有兩本書與其任教的台南女中有特別淵源。一是人權繪本《海燕之舞》,以被譽為「台灣現代舞之母」的台南女中(日治時期之台南二高女)校友蔡瑞月為背景,講述她受到高中體育老師鼓勵,隻身前往日本學舞,返台後卻遭遇白色恐怖被捕的故事。
其二則亦是台南女中畢業的已故作家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秀珍看待這本書,是部「必需要」留傳予下一代的作品,「特別是我們在女校,甚至不止女性啊,這個世界人類非常複雜,我們都期盼從眾多拉扯中,爬梳出純粹的狀態出來。」回想起林奕含甫出版此書的那時,學校也邀約她回母校演講,正當學生都拿到書準備閱讀、迎接她到來,隔沒幾天卻得知她過世的消息。
作為國文老師,林秀珍談及這部小說,不光是故事裡頭挾帶的權力與性暴力議題性令人震懾,她解析道:「其實裡頭她對於美學的純粹,掌握的經驗度相當高。這是立的部分,但她又能夠破。我覺得她破解的是,她能夠挖出文學裡頭溫柔敦厚的美、文字純粹的美,可是又從美當中,發覺有人是在挑釁、刻意把文學當成工具。我覺得很厲害。」
閱讀是從書頁走向土地、從課堂延伸進生命
一位在高中任教的國文老師,她的閱讀書單該是什麼模樣?
對林秀珍而言,閱讀是從書頁走向土地、從課堂延伸進學生的生命,也從個人的知識遺憾,開展為一整個世代的文化提問。無論是原住民族歷史、母語繪本,或災後的仙台與她成長的台南,她始終相信:文學不該屬於少數人。唯有文學靠近人群,城市與人們,才得以一同前行。
💬隻身前往孤島過一年會帶的那本書:
《有靈・原民植物智慧》鄭漢文,麥浩斯
一個人在孤島一年,最重要的是求生啊!身為人類我想要活下去,所以我要與孤島的萬物生靈共存。這本書除了談植物的特色之外,也把植物與人族的友情交會呼喊出來。我覺得孤島的植物在、動物在、天空在,然後大海在,萬物都在,應該還是一個很繽紛的世界。
💬林秀珍的台灣文學私書單:
1. 《希望小提琴》幸佳慧、蔡達源,小天下
2.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林巧棠,衛城
3. 《吹過島嶼的歌》黃楷君、鄭景懋,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
4. 《我愛黑眼珠》七等生,印刻
5.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游擊文化
6. 《臺灣漢詩三百首》余美玲、施懿琳等選編,國立臺灣文學館
About 林秀珍

台南女中國文科教師、台灣文化隊指導老師,曾與王亮文、蔡喻安、謝沂珍、鄭韶昀等學生共同創作出版《丁窈窕樹:樹á跤ê自由夢》白色恐怖人權議題繪本。
攝影|劉怡青
回到_寫予時間的記持:台灣文學慢板
https://eslite.me/7k3j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