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Winifred,Nice to meet you 读黎坚惠的时代杂志
撰文 香港誠品書店《黎坚惠字》采用了双封面设计,你可以选择穿着Agnes b.围裙和Gauliter耶稣雪纺裇衫去伦敦学化妆的黎;或者穿Bernard Willhelm红白格仔裙直视镜头的黎,我选择了後者,因为中女超有魅力。《黎坚惠字》基本上可以说是她的成长回顾,
亦是香港八、九十年代的时装、娱乐、经济、社会精英主义大写的个人断代史,这个年代不论人、事、物都是“EXPENSIVE BUT SUPER HIGH QUALITY”,童叟无欺。我们在书中看见了黎如何周旋在Winnie、Winifred、W、黎坚惠等名字之间成就那些故事;知道了她的时尚品味原来得慧於替她缝制Maxi(maximum length )拖地长裙的嫲嫲和四姑姐、教她认识Hermès、Dior,无论日本时装法国名牌本地制造全都穿得好看的五姑姐,以及为她买第一条Levi’s 501牛仔裤的爸爸;莞尔於她和妈妈因为津森千里(Tsumori Chisato)一只米白色纸皮喼差点反目,体认到她对物的「知」与「执」两位一体。
除了私密的家庭记忆外,黎坚惠的专栏花了不少篇幅和读者分享影响了她那一代人成长的杂志,其中就有《姊妹》和《音乐一周》。读了相关文章後,因为对这两部杂志太过好奇,笔者按图索骥,找了其中的两期,想和大家一起感受黎坚惠身处过的文化时间与空间。
「我希望自己像古嘉露」——《姊妹》
黎称呼《姊妹》为九十年代女性读物的蓝图,当中「有明星,有时装、饮食、护肤、性知识、小说、爱情」,妹妹们可以看到林青霞的欧游照片、张曼玉的Reebok筒形波鞋和锺楚红的Timberland,非常up-to-date。《姊妹》对黎的影响不少,她物质意义上的第一本杂志《Home Economics》就是从《姊妹》剪剪贴贴而来,《姊妹》是她字典里「时装」、「杂志」等词条的语源:
甚麽是自我形象?就是你希望自己是怎样,你如何看自己,你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当时,我希望自己像古嘉露、叶童、倪诗蓓和甲田益也子。
及後黎更以专文〈OH! CARROL〉大谈《姊妹》的常驻混血模特古嘉露(Carrol Gordon),喜欢她的阳光朝气,描述「笑的她是中国人,不笑的她是英国人」,言谈间透露自己的向往:
古身上的TOPSY,几乎每一件都是我的dream clothes,literally(真是发梦会见到自己穿着那些衣服)。
一起来看看到底何谓笑与不笑之间两个国籍,以及让黎坚惠做梦也想穿的TOPSY:
《姊妹》252期,古嘉露封面
《姊妹》252期,p.12-13
作为一本综合型的女性杂志,《姊妹》从仪容(时装穿搭、发型设计、化妆、减肥、形体)、女性卫生(如何解决体味、使用怎样的卫生巾、护垫)到两性关系(家庭健康、性知识)等与女性相关的议题无所不包,那些现在市面流通的美妆品牌如Kose、Maybelline、Shiseido、Stendhal早在八十年代的《姊妹》已见广告踪影。当然也少不得八卦娱乐,松田圣子养的牡羊犬,陈玉莲在美国的婚後生活都可以一窥究竟,杂志分设不同的栏目,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
《姊妹》252期,目录
《姊妹》252期,p.6-7
《姊妹》252期,p.58-59
《姊妹》252期,p.62-63
在「时装沙龙」的栏目,杂志模特儿会展示品牌赞助的流行服饰,风格非常多变,海滨的西装宽外套、具时代感的窄裙、以黄、橙、绿配色的紧身衣,从海军装蜕变的大格长裙,八十年代兼收并蓄,甚至比今天更大胆。页面多印有品牌的地址和联络资料,读者彷如翻阅商品清单,一有心水即可复制贴上。
《姊妹》252期,p.16-17
《姊妹》252期,p.34-35
《姊妹》252期,p.38-39
在日常穿搭外,《姊妹》也会报导国外的时装消息,252期就转载了1984年巴黎夏季时装展的照片,并以专文概括当季的服饰要点——波浪形花式褶皱、低腰宽胸襟的直身裙、美人鱼式剪裁、萤光衣料、无背套装等,务求令读者能够紧贴国际的时尚趋势。
《姊妹》252期,p.46-47
除了是女孩们护肤、打扮的贴身指南,《姊妹》尝试教导当时女性相对开明的思维方式。「姊妹天地」内的多篇文章:〈性协调〉、〈尽情享受性爱〉、〈有修养的性爱表现〉就为读者详述性行为的心理、技巧、问题以及实际的避孕措施,如果过分害羞阅读相关篇幅,署名倩容的作者会告诉你:「只要相信人生在世上就是为了性爱……除此之外,弹钢琴、吸尘、阅读悬疑小说、吃巧克力等活动都是用来打发时间的,直至下一次性爱的时刻。」还会给你选择题测试自己对性的接受程度,相当体贴。事实上,《姊妹》走非常亲近读者的编辑路线,不止於两性关系解难,「姊妹信箱」的栏目还供读者去信提问,栏目的主理人孟君大至海外学位的申请流程,小至如何用苹果酸减肥、贴出双眼皮都会一一解答,甚至愿意和读者电话交谈或真人会面。孟君在另一篇文章〈奇遇〉分享过自己被一个雨天送伞的男士电话骚扰的经历,言谈间却没有表露出对他的厌恶,反而藉此思考都市人精神健康的问题,从侧面可以看到这些栏目执笔者真诚为人考虑的一面,也让人感受到《姊妹》的人情味。
《姊妹》还有专文谈室内设计、珠宝设计和音乐等文化知识,如〈毕雷诺士洛杉矶宅邸〉展示了美国传奇影星Burt Reynolds在洛杉矶的府邸的装潢如何容纳大量的艺术品;〈达利的宝石艺术〉别开生面介绍了达利在珠宝设计的天赋,他的「红宝石般的樱唇」和「宇宙象」正好是普普艺术和超现实主义与珠宝设计的融汇;〈QUEEN重振声威〉报导了英国皇后乐队凭《THE WORKS》及《A NIGHT IN THE OERA》重回乐坛视野,以及〈Bohemian Rhapsody〉在英国霸榜九个月的佳绩。
《姊妹》252期,p.96-97
有一个笔者在读黎坚惠文章觉得非常有趣的点,她提及《姊妹》的主编施盈盈用巧计捧模特儿:
新面孔,就先在亦舒小说里的插图热身。叶童和倪诗蓓,就是由这里开始。
《姊妹》252期,p.186-187
《姊妹》252期,p.190-191
编辑拣选了故事主角「我」与女同事欧阳几个故事情节,请模特儿还原成真实的日常场景,让读者对小说增加代入感,无怪乎读者会产生相中主角等於小说人物的错觉。
「那个金发的David Sylvian好靓」——《音乐一周》
《音乐一周》在《黎坚惠字》出现的次数不下《姊妹》,最初黎是因为同学周慕爱的哥哥喜欢一队名为Japan的英国乐队,所以开始留意这本售价$2的音乐周刊。从这本周刊中,她认识了Japan的主音David Sylvian和其他来港的外国歌手,在周刊执笔的左永然(Sam Jor)、江建邦、陈守朴等人的影响下,她知道了Montgomery Clift、D.H.Lawrence、进念、叶德娴,还有尤利西斯,从音乐开始却不止音乐。
笔者特意找了一期有Japan作封面的《音乐一周》,那是1982年第400期,Japan即将来港进行解散前最後的世界巡回演出,所以这期有不少篇幅都与他们有关。
《音乐一周》,400期,封底
那个年代互联网尚未发达,《音乐一周》就是音乐发烧友的天线。「NEWS」栏位捕捉外国最新的音乐消息(以英国为主,其次是欧美),400期就报导了英国传奇乐队Led Zeppelin大碟《Coda》无预警推出及其前结他手Jimmy Page可能会加入Whitesnake的消息。「唱片中心情报」会先介绍《音乐一周》进货唱片的资讯(当年《音乐一周》的报社设於湾仔新禧大厦,读者可在此购买唱片、音乐周边、演出门票),回顾他们向外国订购的唱片,囊括了电子音乐、摇摆音乐、PUNK ROCK等不同风格,由经典的Beatles、David Bowie,到热门的Toyah、Associates、The Pinkees,再到地下乐队的Crass,当年炙手可热的名字在纸上都可轻易看到。「本星期精选」再列出《音乐一周》的重点推介,像是第400期因为临近Japan的world tour,《音乐一周》就有售全数48页的Japan特集,纪录了乐队成员的详细介绍及其代表性词曲。
《音乐一周》,400期,p.3
《音乐一周》,400期,p.4
黎坚惠谈《音乐一周》时提及过他们能够第一身接触来港演出的歌手,所以可以获得独家的资讯:
回顾第400期总编左永然一行人到泰国曼谷观看Japan东南亚巡回第一场演出,果真纪录了不少细节,包括Japan在会场练习的情形、现场乐迷的打扮(泰国女孩竟然身穿和服)、乐队Richard Barbieri 用甚麽乐器、化妆间内成员们的动向、物件的布置都如数家珍,编辑甚至可以与Japan成员共进晚膳,所以读者会知道David Sylvian不喜交际:
《音乐一周》,400期,p.6
《音乐一周》,400期,p.7
除了有音乐快讯和演出现场纪录外,《音乐一周》的编辑也会撰写乐评,如陈守朴在400期〈sensitive man:Mick Karn〉讨论Japan的低音结他手。内文仔细分析了Mick Karn两张大碟《Sensitive》及《Title》的风格,讨论前者如何灰暗阴沈,後者如何在碟内融贯东洋色彩和印度音乐,言谈间透露出他对Mick Karn的偏爱:「这就是真正的Mick Karn, 不及David Sylvian般浪漫及倾向资本主义,却有着比David Sylvian更多的低调和忧郁。」寥寥数笔已经将Mick Karn的个人特色呈现出来。
还有其他像署名PATHETIC CORPSE的撰稿者讨论美国地下乐队Toiling Midgets的专文,这边就不多详述。《音乐一周》作为当年外国音乐的推手,就中的努力在上文可见一斑,黎坚惠甚至提及因为《音乐一周》对英国流行乐的推动,本地商场兴起了出租黑胶碟的服务,那些像她一样看《音乐一周》的人,後来分散於各大唱片公司、杂志、广告或时装行业,成就了进念十二面体、《号外》、《助听器》。《音乐一周》的重要,在於「知识的传递」,而这几乎是那个年代的常识:
因为《音乐一周》的每周介绍,黎坚惠和她的朋友们开始广泛接受音乐、文学、流行文化,於是才有了之後许许多多的故事。
我想现在再来谈黎坚惠及这些当年的杂志,重点在於那种对於自身要求永不止息的态度,是那种我有TOP的东西,绝不将就,而且也绝不停止吸收任何新的元素,按她的话来说就是保持虚荣:「虚荣,即有虚位以待填满,态度上是积极进取的;虚荣心,不是不像红酒:适量则身心健康,过量就伤身伤神。」
但我想,看《黎坚惠字》即使过量也会身心健康吧。
《黎坚惠 字》
作者|黎坚惠
出版|Fromthecaptain Limited
作者|黎坚惠
出版|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