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on the desk》想像并探究,遁入魔幻写作时空
撰文 威治二〇一五年普立兹奖、《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卫报》年度选书……《呼唤奇迹的光》是安东尼‧杜尔耗费十年创造出的一个深度刻画人性、时代、历史的故事结界,写作手法新颖且迷人。如今,随着繁体中文版的问世,读者终于能够一窥此书,探看最黑暗的二战时期,并从一对纯真、充满好奇心的孩子的视角,看见那道改变世界的光。
谈到《呼唤奇迹的光》成书起源,作者安东尼‧杜尔回想起十二年前,他搭乘火车前往曼哈顿的途中,坐在他前面的男子讲手机时忽然断讯,男子暴跳如雷,气急败坏的拿着手机猛敲椅背。他当时心想:火车在隧道里以每小时五十英里的速度前进;我们怎能认定行动电话应该管用?
那个下午他在笔记本里写下了一个书名: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写作前, 原本思索的是大气中肉眼难以瞧见的电磁辐射,但后来开始探索其他关于光线与黑暗的概念。刚开始他只是想写一篇能让读者再度体会收音机魅力的小说,聆听陌生人或心仪的人自远处传来的声音,让他们的声音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那种感觉既怪异,亦魔幻。直到二○○六年前往法国宣传新书,他才开始思考,是否应该以二次大战的西欧作为小说的背景。
每次的探究,都像是小虫翻掘新土
问及创作这本小说的十年间,有遇到什么特殊状况时,杜尔感触良多的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他提到,撰写历史小说时,作者必须投注大量心力,务使每一时刻的细节逼真可信,这是非常花功夫的一件事,也是最困难的一点。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穿衣打扮?他们吃什么?他们用哪些俗谚?各项考证都相当耗时。《呼唤奇迹的光》的场景包括巴黎、乌克兰、德国乡间、法国滨海,各个场景不停转换,撰写时的挑战性更高。每次他让书中人物走进厨房、博物馆或军校时,都必须琢磨这些地方在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二年、或是一九四四年看起来是什么模样。因此,他时常写了三个句子就赶紧回头翻阅西尔斯百货公司(注1)的旧型录,或是战犯的回忆录,着手搜寻细节线索。
他说:“基本上,这意味着你必须花很多功夫,但在过程之中,你也受益匪浅,不消说,光增长知识就是个收获,更何况你可以找到千百种方式来改善你的小说。举个例子,你搜寻照片、想要看看一九三○年代末期布列塔尼地区的厨房是什么模样,同时间,你说不定注意到其中一张照片的角落有个女孩,女孩戴着一顶贝雷帽,手里拿着某个东西。那是一把步枪、还是一支黑管?你灵光一闪,顿时想出如何描绘一个参与地下抗争的年轻女孩。说不定你试图了解门锁全面自动化之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钥匙如何操作,无意中却读到大英博物馆收藏一颗受到诅咒的蓝宝石。忽然之间,你为你的小说注入了新点子:何不将一颗受到诅咒的钻石引介到故事之中?如此一来,你每次的探究都像是小虫翻掘新土,日积月累,勤加耕耘,说不定酝酿出更加丰饶的故事。”
世界上无处不是激发想像的燃料
问到如何选择故事场景,且精准描写出景色与细节时,杜尔也分享了他一次特别的体验。在宣传上一本书时,他和伙伴来到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有天晚上他们在海边的碉堡之城圣马洛用餐,餐后他外出到环绕圣马洛的城墙上散步。杜尔回忆当时:“我凝视灯火通明的门窗,月光下的大海闪闪烁烁,家家户户寂静无声,那是我头一次望见圣马洛,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注2)中的小镇,此处既似童话故事,也似魔幻大师艾雪的石版画。隔天我跟我的法国编辑说:『漫步于一个如此古老的城市,感觉好像着了魔。』他回我:『其实圣马洛在一九四四年、二次大战末期,几乎完全遭到摧毁,你现在看到的大多是苦心重建的结果。』”那一刻他心中浮现一个念头:“如果我把圣马诺当作我那篇收音机小说的场景呢?”于是他开始大量阅读二战时布列塔尼的书籍,接着阅读德国如何备战、同盟矿区的钢铁与煤矿业又如何协助德国,读着读着,他渐渐知道自己找到了小说中两个主要场景。
为了精准描写这些地方的景色和细节,杜尔借助照片、自身回忆并连续三次造访欧洲,但同时他说道:“我也运用想像力,最终而言,《呼唤奇迹的光》是部小说,我倚赖想像,其比重不下研究考证。”
除了场景外,杜尔小时候非常喜爱收音机,经常趁爸妈以为他已睡着之时,躲在毯子下偷听收音机的棒球转播。长大后他也经常思考:如今无线通讯已经成为生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此时此刻,究竟有多少即时简讯和手机通话无影无形的穿越我们周遭的砖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就是这股热情让他想要写一部关于收音机的小说,更何况无线通讯与今日的世界息息相关,收音机遂因此成为了《呼唤奇迹的光》的故事要件。至于杜尔是如何了解这部分的历史?他说:“我造访收音机博物馆、动手装设小型电晶体收音机,并请教我主修电机工程师的哥哥。除此之外,我还搜集一九三○、四○年代无线电操作人员的史料,尽可能阅读每一本回忆录、每一封信件。”
你可以打开某个东西,前往另一个世界
一名作家的成长经验,阅读必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里我们也请杜尔和我们聊聊他的阅读历程。他说,在七岁时,妈妈为他朗读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从那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个作家:“妈妈为我朗读之时,我年纪还小,不太了解世事,但我记得这些故事的意义:在路易斯塑造的世界中,你可以穿过衣橱的背板,踏入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点子。”
随着年岁增长,他认为路易斯的魔衣橱恰可用来比喻阅读:“你可以打开某个东西,踏入其中,抛下你原本的世界,然后前往另一个世界。”我们对遥远的风土民情总抱持着好奇心,因而出门远游;他觉得那几个孩童也是基于同一股冲动而踏入纳尼亚王国:“他们坚信总是有个新奇的东西值得鉴赏、总是有个好玩的人值得结识。哪个孩童不想体会这种心情?”到了二十出头岁,他则非常喜欢大江健三郎的著作,大学时代也曾读过鲁迅的文集,而鲁西迪的《午夜之子》(注3)亦是一部他非常重视的作品。但如同大多数的西方读者,他印象最深刻的亚洲作家是村上春树,他说:“我一头栽进他书中的世界,就像他书中的人物有时走着走着就掉到井里。”
而习惯在早上写作的杜尔,创作时会戴上一副电锯工人的耳罩蒙住耳朵,以帮助他遁入文字的世界之中。“我的书房并非十分吵闹,但当我戴上那种巨无霸型的耳罩,不知怎么的,我容许自己乘坐梦想的翅膀离开这个世界,进入一个由语言架构的天地。”他这么说道。
虽然《呼唤奇迹的光》才刚在台湾出版,但杜尔此刻已开始进行下一本大部头小说的创作,是一个背景发生在不同时代、讲述书册历史的故事。但因定稿前他经常更动,目前恐怕只能告诉大家这么多了!最后杜尔也留下想对台湾读者说的话:“谢谢、谢谢、谢谢!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看的小说,诸位愿意花上宝贵的几小时,阅读我撰写的故事,我衷心感激诸位的厚爱。”
注1 —
西尔斯百货
曾为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业,自一九二五年开始于美国经营百货商店,连锁店数量曾超过一千六百家,其子公司遍布欧美各大城市。
注2 —
《看不见的城市》
伊塔罗‧卡尔维诺魔幻写实代表作,同时引用了史实(忽必烈)与小说《马可波罗游记》的典故,内容反映出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形式趣味。
注3 —
《午夜之子》
《魔鬼诗篇》作者鲁西迪著作,他以这本呈现印度人民生活、命运、梦想与无奈的文学版印度现代史,获得英国权威文学奖布克奖。
杜尔自小就非常喜欢听收音机,这也是收音机成为《呼唤奇迹的光》一书中重要故事元素的原因。(图片©Todd Meier)
七岁时杜尔因读了《纳尼亚传奇》,而立志成为一个作家。图为同系列中大田出版社于台湾出版之《狮子.女巫.魔衣橱》。
《呼唤奇迹的光》 线上购书
作者│安东尼‧杜尔
出版│时报出版
二战期间,失明的法国女孩与德国专精收音机的男孩产生某种联系。最黑暗的时代,他们看见了改变命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