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每一段岔路都是故事—《The Calling》的创作者
撰文 FLiPER(平安)
对於任何形式的创作者来说,找到独有的风格就跟找到自己的声音一样,你必须用自己的语气来说故事,才能让观众在众多相似的面孔中认出你。相同的情节,可以因为不同的语调音色、不同的情绪表达而拥有完全不一样的风貌,说故事的人其实才是主角。
我是《The Calling》的创作者平安,我想和你分享在这个故事诞生之前,尚未成为「主角」的我所经历的旅程。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FLiPER(原标题: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每一段岔路都是故事}
在成为「我」之前
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一定会经历一段青黄不接的过渡期-看到憧憬的风格,便试图修剪自己,最後只会变成他人的影子或相似的复制品。现在回头看以前的作品,能看见一路走来自己画风的转变和成长。有时候一整年里面就可以区分为好几个不同的「时期」,有很多勇敢的尝试,但更多的是失败和预期落空的经验。
在这段反覆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内化这些外在的声音,并转化为自己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现在客观来看这段摸索的过程,与其说是确立了个人风格,倒不如说是我找到了目前最适合自己的创作模式。
大学毕业以後我就开始插画接案的工作,大部分是书籍、文学类的插画配图。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一种幸运,但是当画画从兴趣变成反覆的日常,再多的热情也会随之消磨。接案工作的生活虽然是自由的,但其实你无法拥有创作的自主性,从色彩、构图到演绎风格,都必须受制於他人的要求和想法。
两年多来,我一直在完成别人的想像,却无法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直以来我都走在理想中的、规划好的道路上,前往伦敦进修插画其实算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变数了。这趟求学之旅是一场浪漫的逃亡,它像冗长段落间的一小截留白,让我终於有点喘息的空间去思考自己的定位。
不做模范生!「尽情犯错」的课堂练习
对於自己的创作我一直有种近乎偏执的苛求,我不喜欢让人看见「未完成」的作品,其中包括那些还没厘清的想法和凌乱的线稿。但在伦敦的第一堂课里,我们被要求用 Sketchbook 诚实地记录关於自己的一切、所有一瞬即逝的灵感、思考中的纠结-比起完美的成品,老师们似乎更期待看见创作诞生的过程。
「那不是既狼狈又赤裸吗?」当时的我无法理解,依然把所有尝试失败的草图撕下来扔进垃圾桶,呈交上被「订正」过後的考卷。Tutor 在阖上那本我自认为万无一失的素描本後对我说:「It’s like wandering in a gallery, but it should be a place to let you make mistakes.(我感觉自己逛了一圈美术馆!但这里应该是一个让你尽情犯错的地方。)」那是我第一次因为「没有失误」而被检讨,也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所有的终点都只是为了让你遇见途中的自己,每一段岔路都是故事,而创作者渴望拥有故事。
在伦敦的一年半里,我一共完成了 7 本大小各异的 Sketchbook 和 Reflective Journal。从没尝试过的水彩和拼贴、随笔速写和短篇故事、以及绘本孵育时期的焦虑和期待,它们忠实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所有心路历程和风格成长。
那些故事里的故事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带着素描本和一枝 6B 铅笔,走遍这座陌生的城市、画形形色色的路人、画不请自来的大雨和彩虹、画脑海中的旋律。我只用6B铅笔,因为它不像一般用来打底稿的 HB 或 2B 那样坚硬、色轻且浅;相反的它柔软、色彩浓烈且个性鲜明。我用它来练习犯错,因为一旦下笔,它便会纪录你行经的每一步脚印,就算用橡皮擦来挽回失误,纸张上也会留下张扬的痕迹。
01. 短篇故事《Beauty Blender》是《The Calling》中 Faceless Wonderland 的灵感来源和创作雏型。
我尝试用画笔建构一个又一个世界,尽量不用文字说故事,让那些或轻或重的笔触去说。没有天空的飞鸟城、可以每天量身订做一张脸孔的新世界、在空白画布里寻找梦想的女孩-这些极短篇的小故事最後都汇聚成为了《The Calling》中不可或缺的每一幕场景。
02. 短篇故事《Blank Canvas》是《The Calling》旅程中最後一站梦境美术馆的前身。
用笔触和色彩拍一部电影
创作单张插图像摄影,用画笔将故事凝缩在一幕静止的画面中,只要把想法妥贴地安排进观景窗里,再按下快门便大功告成了。但创作绘本像拍一部电影,从脚本到分镜、再到摄影运镜、後制调色,你是身兼数职的编剧、导演、美术,必须谨慎地规划好每一个细节。当读者翻阅书本,这 48 页的旅程像一个长镜头,不容许任何脱轨的失误。
我喜欢的色彩和擅长的笔触都是鲜明而强烈的,这是属於我的视觉语言,也是我说故事时惯用的「语气」。但我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去建构《The Calling》的世界-舍弃了热爱的暖色调,我用冰凉的蓝来描摹那段贯彻整个旅程的旋律;保留了自己的声音,但轻缓了语气和笔触,在每个段落间都留下伏笔。希望当你们看着这些文字和图画,能够享受片刻的、只属於自己的宁静。当世界的杂音安静下来,你会听见心里的声音。
可以是「任何人」的主角
「第一人称的故事,我想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说。」在塑造角色的时候,我尽量避免太过明确、指向性的人物刻划。就像在史努比的动画里,你只会听见模糊的对话,但从来不会真正地看见大人一样;在《The Calling》的故事里,女孩甚至没有任何一个脸部特写,她戴着那顶红帽子,穿行在每一页冒险中,永远留给你一个背影,却能引领你不断往前走。女孩是故事的主角,但在不同的想像里,她可以是任何人。
被温柔包装的实话
大多数人对绘本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孩提时代,它们好像只能以稚拙的笔触去描绘甜甜暖暖的美梦、谈一些遥远虚幻的传说。但在我的认知里,绘本能够用一种柔软的方式去拥抱现实的尖锐棱角,去承接一些超载的情感重量,转化成可以被接受或是原谅的故事。
在《The Calling》的旅程中,女孩沿途所历经的一切都各自拥有不同层次的象徵意义、同时也反映了许多赤裸的现实。那些无法说出口的话,我都用图画和文字好好包装起来了,期待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拆开它、理解它。
找到「自己」之後
《The Calling》是我的故事,更准确地说,它其实可以算是我跟自己的对话。这个故事包容了很多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想像、以及等待被解读的象徵符码。它是一个有一点点自私的、胆怯的、也很诚实的故事。要让他人窥见这一部分的自己,其实很需要勇气。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中和 Tutor 讲述这个故事,以及我对於自己的所有质疑和不确定。
她微笑着听完,拿着当时还只是潦草框架的绘本手稿说:「Don’t worry, dear. Your drawings already speak your voice loud.(别担心,亲爱的。我能从你的作品中听见你想说的话。) 」
这句话後来拯救了很多我无法跟自己和解的时刻,也让这个故事以最好的方式被记录了下来。我很荣幸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和你们分享这段旅程。
▌延伸阅读
无法抵达理想的终点也没关系,在前进的路上找到自己就足够了。
《The Calling》
▌给大人的绘本,安放那些无处可去的灵魂
决定要探索这《颠狂世界》请预备一颗自由的心
搞不定的内在小孩,跟着《淘气小鸽子》认清生活3大症状
不具名的安定力量,是记忆中的「家《HOME》
一个人住在城市太久,会渐渐忘记自己的样子《城市里的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