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生活创造×「二地居住」,正常人也可以有两个家:《未来的设计创造》
撰文 林承毅所谓的「二地居住」,其实从过去的年代早已开始。许多居住在都市里的富裕层,甚至是中产阶级,在经济有所余裕,年纪有所增长,或者向往田园生活,或者希望给小孩一个不一样童年,进而在邻近地区乡间购买二居地,从此就有更多的理由过着周一五城市、周六日某度假地的两地生活样态。
这样的模式看似合理,也有不少前例,但运作下来,多半随着人的天然惰性,产生效应递减。最终,向往的二地居,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而开始自我怀疑:想要度假,想要找个调适的转换,为什麽需要养一栋新的居住地?而我想其中关键,在於起心动念的心态及目的,如同「要喝牛奶真的需要养一只牛?」的譬喻。而这样的二地居,成为一种有理念但无实践力的玩意,无法真正变成可行的生活模式,终将沦为时代的历史记忆。
妥协於工作或亲族义务的二地居
另一种二地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单身赴任」。
在过去台铁缓慢且没有高铁的时代,必须前往外地工作的人,被迫采取现地居住的模式,这算是一种出自於不得不之下的妥协,因此居住两地成为一种必然,但真的能把两地都当成地盘吗?其实有点困难,尤其在归心似箭,且未建立在地认同之前,怀抱旅居的心态,让这样型态的二地居,成为一种折衷存在,多伴随着任务结束,就会与该地划上句点。当然这样的模式,随着交通更加发达,幅员不大的台湾,多处地方一日可及,所以二地居风气逐渐消逝,也算是一种时空环境下的无奈情况。当然还有一种二地居住,是出自於血缘亲族的牵挂,为了家人,必须要两地跑,善尽义务,纯粹是种功能性上补足的必然。
二地居新趋势:流动创生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及生活型态改变,「流动」的门槛降低,还有一种二地居住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一位知名的摄影师,因为家庭因素,需要返乡,因此他开始过着两地的生活,一半时间在台北接案,一半时间返乡照顾家人,顺便与故乡的青年串联,对他而言,这样的模式,不仅让他感到平衡,也可思考未来的发展机会,故乡不再如同过去一样不堪,城市也不见得完全美好,往返两者之间正可探索新的可能。一位即将退休的资深工程师,进入中年之後,开始对於故乡产生依恋,但无法放下城市中的生活,所以转身成为假日的创生一族,用他可以的方式来投入故乡的活化行动,而这,会不会是一种未来的流动创生?
排解返乡定居的不确定性
当「地方创生」被视为一帖解救地方遭受高龄化、少子化袭击的解药,关键的问题解决,就是期待人口可有效从城市回流地方,让青壮人口扮演承先启後的角色,透过返乡安居建立新天地,从而补足地方因衰退所日益欠缺的劳动力。但地方真的有机会吗?回去真的能生存下来吗?真的需要放弃都市的工作,一生悬命地放弃一切返乡吗?这其中的不确定性,该如何排解,也许就从二地居住开始。
当你犹豫着要不要放下一切、走向返乡之路时,或许可以先尝试在两地生活,享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仅找到平衡,也能更有气力的全力以赴。这样的选择,让返乡不再成为一种障碍,而是一种可行的浪漫,并随时得以转换。
「二地居住」激发城乡间的流动创生
迷诚品PodcastEP040|你与理想生活的距离,其实不远!试试「二地居」生活,质感与精神同步拥有
▌撰文者简介|林承毅
是一位有着无比好奇心的路上观察家、憧憬未来世界之趋势研究家、信仰人本精神的服务设计顾问,也是投身公共议题推动的创生倡议者。
正式职称为林 事务所(HAYASHI office)执行长&服务设计师,致力於体验设计方法,透过专案、顾问、谘询协力企业及组织。
对教学有热情,任教於国立政治大学及国立清华大学;对青年实践有爱,协力各政府部会及县市政府,推动社会创新、体验设计、地方创生、社区营造、文创艺术等议题;对国家发展有责,投入地域活性化及地方品牌等地方研究之倡议及实践,协助台日各地政府及民间组织进行创生推动。
2020年起,积极倡议关系人口、流动创新及二地居,2021年提出郡创生及城乡对流关系,2022年开始期待以「未来创造」四个字,聚焦关键议题,为台湾未来之安居乐业发展而努力。欢迎加入「未来创造塾」的行列!
▍延伸阅读
阅读更多【果力文化】
以驻镇设计师自许,打造创造性工艺产地—— 新山直广
始祖级设计师,为地方找回元气、找回风景—— 梅原真
不断辩证,创造明亮直白的设计—— 小板桥基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