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场「不舒服艺术导览」深度思辨:《谁的博物馆》揭开顶尖博物馆避而不谈的暗黑历史
撰文 艾莉絲.普洛特Photo Credit:Nicole Basteron Unsplash
我的导览源自於一种挫败感,当时我刚花了三年的时间攻读艺术史学位,这个学位完全漠视殖民史与帝国史,但我们攻读的博物馆与艺廊却正是由这两种历史打造而成,课程中唯一和大英帝国艺术有关的单元是选修。
Photo Credit:Jack Finnigan on Unsplash
我志愿担任学校团体的导览员,并因此见识到英国历史课程的各种缺陷。
学童读了都铎王朝(Tudodrs)和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s),这是英国奴隶贸易的起迄时代,但没碰触两者中间的时期,没碰触那些激烈暴力的侵略与战争,以及大英帝国的崛起与创建。我很厌烦地看着那些人,他们绝大多数跟我一样,跟我那些研读艺术并在博物馆工作的优越「白人」同事一样,从没学过这些历史,因此也无法知道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继承并延续了殖民主义所导致的不平等。
我对自己做为帝国产物的身分超级警觉:一个「白」人,她的家族参与了澳大利亚的入侵与殖民,害早就住在那里的原住民族流离失所。
我不认为罪恶世代相传,但责任确实代代相承,今日没有任何一位活人的存在是没受到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形塑。这项遗产我们全都有份,我们全都有责任去处理它的後果。
Photo Credit:Sam Barber on Unsplash
如果你是受益者,让自己被悔恨与罪恶淹没,对谁都没好处。
你能做的,就是不断追问,你如何感受那些好处。那些好处是由谁付出代价?
我越来越厌倦人们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应对这些历史,彷佛这类事情只会发生别处,彷佛大英帝国和它的暴行与现代英国无关似的。英国博物馆里摆满从前殖民地抢来的文物,挂满了用殖民财富买来的画作,充满了帝国权力的再现。
它无处不在,只要你寻找。
{本文内容节录自《谁的博物馆》,由原点出版提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见证文物展现的创伤经验与历史
《谁的博物馆》内页图。
那件雕像的展示方式很难看清楚。它放置在一个大型展柜的底部,离地只有一英尺,照明也很尴尬,如果你想看个仔细,就得坐在地板上,面对玻璃。
说明牌跟真实的人物几乎无关,主要是提及泥板岩雕刻的整体历史,只有一行提到这个场景可能是「一名男子正在虐待他的妻子或一名海达妇女」。
我曾经谈过这件文物,也跟导览团一起参观过,导览团的成员总说这是最令他们沮丧的文物─我们讲解时用词谨慎,也都加了适当警语,但实际目睹还是令人不舒服,特别是受到性攻击的幸存者,除了不快的情绪之外,也经常会感到身体上的疼痛或失调。
Photo Credit:Zalfa Imanion Unsplash
在博物馆里,我们很常会受到真实的情绪牵引。有许多文物和创伤经验有关,我们先前提过的文物就有不少可从这个角度解读,但很少有文物会被展示成情感的来源。
某人制作了这件作品。某人得知这个故事,并为它创作一个实体表现,让它可见并存在。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这个场景的参与者、旁观者或幸存者,在这个无从知晓的空间里,思考这些选项并决定如何回应,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成为见证者,在看到那件雕像的时候,我们完成了这个场景。这勉强算是一件肖像─或许不再是某个特定人物的肖像,而是某种经验的肖像。
Photo Credit:Noralí Naylaon Unsplash
我们应该别过头去,或是将雕像移除?
在这个案例里,我不认为上述两者哪个是最佳选项。反之,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博物馆所采用的故事。如果我们开始将博物馆视为圣祠,并非奉祀艺术大师的个人才华,而是奉祀记忆与持久性,那会怎样?
以目前而言,这尊雕像是用来讲述海达泥板岩艺术的一般性故事。
它被视为正常─这个攻击的场景被当成泥板岩雕刻的总和。这项选择没有顾虑细节,而这会影响到参观者如何诠释整个海达民族。
.
.
.
▌让殖民史现形,更多揭开顶尖博物馆避而不谈的暗黑故事与观看思辨
《谁的博物馆 》诚品独家封面版
首图来源:kevin laminto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
漫画版说文解字:穿越世界5500年,考古文字历史的图文宝典《世界文字图解简史》
就算不谈推理,也是一部惊人的历史小说:《神探福迩,字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