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纪实】信义周末夜读|从电影《沙丘》望见对现世的预言
撰文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编辑前言】
书评书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秉持推广阅读与经典文本的精神,携手诚品书店撰写「周末夜读系列讲座」纪实文章,以文字与读者一起重温讲座夜晚的品读生活。七、八月的讲座主题将搭配应景的农历七月聚焦在探访鬼怪文化中的奇幻台湾。从台湾在地的神话传说、乡野奇谭出发,我们得以望见社会文化如何重新诠释鬼怪,百花齐放的延伸作品从文学发展到绘本甚或艺文策展,多重的媒介与管道让我们看见台湾丰富的奇幻创作。本场次由作家潇湘神谈【台湾鬼怪的文艺复兴】。
「我认为台湾妖怪目前还没有真正文艺复兴。」台北地方异闻工作室的共同创办人潇湘神,在这场名为「台湾鬼怪的文艺复兴」讲座上这麽说,身兼台湾妖怪研究者跟小说家的他,从「台湾妖怪」文化的兴起为始,为讲座现场的听众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台北地方异闻工作室的共同创办人、鬼怪文化研究者 作家潇湘神>
台湾妖怪的「解禁」
说到如今已经成为显学的台湾妖怪文化,潇湘神认为,它的出现原因其实比我们想像中来得要复杂,他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谈妖怪文化的成形脉络。首先,从解严後的文学创作开始,逐渐开放的自由风气,人们开始以「乡土」作为创作材料,鬼怪题材也自然的成为其中一支;第二条路线则是国外娱乐创作,例如从日本而来的「妖怪」这一词汇,就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出日本娱乐产业对台湾文化的影响;另外,民俗学长期以来对妖怪的研究,也是让妖怪文化复兴的一环,从2014年林美容、李家恺的《魔神仔的人类学想像》开始,民俗学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妖怪研究成果。
出版品逐渐增加的时期
2014年角斯角斯出版了《台湾妖怪地志》,从他以「妖怪」而非「鬼怪」这个词汇,绘画风格当中也有日本浮世绘的影子,就可以看出他其实正是受到日本文化脉络影响的证明,从他国文化种种不同的刺激,台湾妖怪文化开始长出自己的模样。行人出版社接着在2015年出版《台湾妖怪研究室报告》,以图监的方式介绍台湾妖怪,用特殊生物的角度研究妖怪,作为民俗学研究以外的另一种妖怪文化视角。台北地方异闻工作室则在2016年出版《唯妖论》,这是个各大学社团奇幻爱好者组成的团体,以「把妖怪传说带回『现代』」为理想,各自搜集妖怪资料并汇集而成的结果。但说到把台湾妖怪带到大众视野的作品,则是何敬尧的《妖怪台湾》,这本有着史上罕见宣传力度的作品,成为了许多人认识台湾妖怪的起点。
妖怪风潮的引爆点
「为什麽台湾妖怪到现在还有持续的影响力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太阳花学运。」那场改变了一个世代的政治倾向的学运,对潇湘神来说,其实正是「台湾妖怪」这个文化持续被深耕的原因。因为对当时倾中的执政党不满,也对中国产生了芥蒂,为了抵抗「台湾文化」等同於「中国文化」的论述,当时的青年於是开始寻求「台湾」跟「中国」的文化差异之处,正是这样的抵抗姿态,促使了「台湾妖怪」需求的诞生。「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在地的展现,「妖怪」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码,需要有强烈的背景资料去支持「妖怪」的诞生,这正好符合了能够把「中国—台湾」文化切割开的期待,「台湾」妖怪於是提供了一种台湾独特文化想像。
妖怪研究的面相
妖怪研究到底可以研究什麽?这或许是许多人想更深入了解的文题,潇湘神则提出了「文化」、「历史」及「社会」这三种研究方向供听众参考。在妖怪的产生过程,可以证明出文化融合、移动的案例,潇湘神举了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访问原住民起源的例子,北投社的原住民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san-na-sai」到来,「san-na-sai」这个地方,流传了一个会掀棉被的妖怪「三消」的传说,原住民不堪其扰而从「san-na-sai」离开,伊能嘉矩同时也认为,这个「三消」同时也有可能是「山魈」,在文化融合、文化迁移的过程中逐渐被取代、合并。
「我们虽然觉得妖怪传说彷佛巩固了我们的族群个体,但事实上看各式的案例,文化反而是扩散、交流产生出不同的变体,我觉得这才是文化的真面目。 」
在研究剑潭女鬼的故事时,潇湘神同时发现妖怪研究跟历史研究的交会之处。剑潭女鬼传说当中剑潭寺的位置,跟现代剑潭位置的差异,引发了潇湘神的好奇,在调查过程中,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剑潭」不是「潭」(封闭水域),而是因为涨退潮而会有流向改变的河流深处,进而考察出真正的剑潭旧址。在妖怪研究当中进而对台湾地方史有更具体的认识。
在妖怪研究当中最为重要的,其实是社会研究。「许多妖怪之所以会出现,是由於社会的『歧视』和『排除』」潇湘神这麽说到。社会阶层的出现会带低阶层的妖魔化,例如性别不平等就造成了女鬼比例较高,因为无法进祠堂被祭拜,单身女性只能够过「冥婚」或「姑娘庙」才能够享受香火,因为只有女鬼需要「现身」去寻求这个过程,所以鬼的性别比例自然不会平衡。另外一个例子则是泰雅族的「魔鸟」传说,泰雅族在找寻「使用魔鸟的人」时,则是在族群里寻找不受人待见者处死,这个行为首先排除了部落当中的掉队者,而共同票选屏除异己的过程,也重建了部落的社会秩序。
透过妖怪缝合历史的创伤,定义现代台湾
部分妖怪过去之所以被世人遗忘,并非因为相信妖怪是一种「迷信」,而是因为殖民政权带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剧烈的改变,当这种改变发生,有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妖怪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换言之,能够适应时代的妖怪(例如象徵自然的魔神仔或水鬼)就能持续被流传下来。当殖民政权强行现代化,而导致人们原先相信的文化被撕裂或遗忘,那些被抛弃的记忆,正是妖怪研究、妖怪文化需要持续耕耘的原因,当我们开始研究过去的妖怪传说,现代与前现代就能逐渐缝合,历史也将被继承。
现在我们开始定义思考「台湾妖怪」是什麽?原住民、新住民、来台工作者他们带来的传说,是否能够落地成为「台湾妖怪」?当人们在思考这些界定的同时,不仅只是定义「妖怪」,更甚者,我们在界定的是「台湾」的边界,并企图描绘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视野。
现在是妖怪文艺复兴的黎明
「妖怪的书写,其实是在肯定我们所拥有的历史和文化,但这些历史和文化在当代有什麽意义?是不同创作者所需要去考虑的。」
「妖怪」是一个自由的、被秩序排除、被历史丢弃的存在,而正是这样的存在,才能带来更多元、更多可能性的面向,当未来妖怪小说真的能够成为一种文类,拥有更多不同创作者各自的观点与思考,才是「台湾妖怪文艺复兴时代」真正来临的一天。
▌讲座来宾
台湾鬼怪研究者 潇湘神
台湾作家、实境游戏设计师,台北地方异闻工作室成员,长期耕耘民俗学与妖怪文化议题。二〇一二年以从涂鸦文化发想的「大台北绘卷」获角川轻小说奖短篇组铜赏、一四年获金车奇幻小说奖。着有日治时代为背景的妖怪小说《台北城里妖魔跋扈》、《帝国大学赤雨骚乱》、《金魅杀人魔术》,和多位作家合着时代小说《华丽岛轶闻:键》、《说妖》,及台湾妖怪考察书籍《唯妖论》,同时是实境游戏〈城市边陲的遁逃者〉、〈金魅杀人魔术〉原案,亦和政府合作文化推广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