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玻璃心,而是早就受伤;读《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害怕在他人面前展现情绪
撰文 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艾娃.溫德爾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学会在关系中隐藏情绪,将委屈、愤怒、伤痛都一并吞进肚中,却没发现日积月累、无地释放的情绪已经造成我们心理上极大的不适!渐渐的,生活中的一点点不顺遂都可能引起崩溃,面对他人投来不理解的目光,又只能将心情再次隐藏起来,陷入日复一日的死循环......
{本内容节录自《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 那些隐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层情绪》,由平安文化提供;仅反应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首图由平安文化提供。}
您个人或许也知道这种情况:负面情绪突然向您袭来,没有预警,也没有理由,有如「青天霹雳」。您感觉生气或悲伤,变得沉默或愤怒,却不知道自己发生什麽事。面对他人的询问,您找不到解释,自己也对情绪扰动感到困惑。
旁人的反应是惊讶、不解或责备。
「你突然间怎麽了?」、「不要那麽敏感!」、「不要马上就以为是针对你!」、「不要太超过!」
我们对这些评论的回应或许各不相同。
否认:「没什麽。」
轻描淡写:「我只是心情不好。」
自我控诉:「我觉得自己好蠢!」
怪罪:「你知道我受不了你把脏袜子四处乱丢/你用这种口气和我说话/我们因为你的关系迟到/一切都落到我头上……」
上述任何一种反应,都无法解除紧绷情绪,只会走向爆发或长期的情绪低落。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无疑地,没有人能期待自己永远平衡、坚强、乐观、勇敢、自信、自制,觉得能满足所有要求,这可是个过高的标准。因此,不舒服的感受如生气、恐惧、担忧、羞愧、受辱或失望,首先可能是对沉重事件的极正常反应。同样正常的是我们并不乐於体验这些感受,想尽可能避免,或是快速摆脱这些情绪。
我们经常努力在其他人面前隐藏这些情绪,我们学会分辨哪些情绪适合或不适合、合理或不合理在哪些场合表现,其後果影响深远:如果我们压抑误以为不应产生的感受,通往重要需求的途径就被切断。我们之後会详细解析这其中重要的关联。
当我们把蚊子变成大象,我们虽然感觉到情绪,却无法清楚将之归因於眼前事由。我们觉得当下的事情太微不足道,或是被「健康的人类理智」降格成「小事」:我们无法向自己和他人解释的感受,就被视为不恰当、尴尬、困扰或者陌生的感受,也许甚至被视为疯狂或病态。
明显和隐藏的因素
从外在观察,我们能说某件事稀松平常──也就是蚊子,只要事件在完全实事求是层面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可以排除。彼得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能整理好他的袜子,那麽就会让人起疑,一切根本就和袜子无关。然而,真正的原因难以辨识。
如果引发我们强烈情绪的原因显而易见,一切的发生就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缺解释,好比:
明显轻视或贬低、一再发生的不公平对待、重大损失、客观上有威胁性的事件、眼前的工作负担过重、积累的怒气、堆积如山的未解决任务、急性焦虑或者身体疼痛。
这些负担意味着压力,让我们烦躁。此刻再来一些额外的讨厌小事,有些人可能就会叹口气:「好像我要忍受的事还不够一样!」我们这时感觉一切都牵动我们的神经,知道这就是让水桶漫出的最後一滴水。但是我们也经常见树不见林。一切都超出我们的负荷,我们只感受到压力。
因此激动的原因可能是:易或不易辨识、就在当下(或不久前)、或是被深埋在层层时间之下。
旧的和新的,明显和隐藏的原因经常混合,但重点在於将这些不同的发生条件拉到眼前,否则会造成我们在错误的地方对抗情绪激动的肇因。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可掌握和难以解释的情绪激动之间的差距,我们可用下列情境来加以说明:请您想像一下,您正在健行途中,必须走上一段树干,好越过湍急的河流。
每个人都能了解您的踌躇,把这一切看作大胆尝试,把跨越河流视为勇气的明证,每个旁观者都理解您的忧虑。但是如果树干放在平坦地面上,那麽走过树干只是训练手脚伶俐,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不难。在这种情况下,恐惧的表现就无从被理解,「挑战」在他人眼中就有如一只蚊子。
沉重感受的功能就和身体疼痛一样,告诉我们有些地方不对劲。我们自问,疼痛会是什麽意思,某些情况下会谘询医师,然後接受治疗。在我们的例子当中,我们不需要医师,也不必立刻就找心理治疗师:如果我们突发性情绪低落的原因并不明显,我们可以先自行寻找蛛丝马迹。
个人处理模式:蚊子如何变成大象
面对表面上无足轻重的事情却产生不舒服的感受,我们寻求相应解释的需求如何产生?答案并不复杂:我们并未意识到真正的原因,真正原因在过往之中,可说被隐藏在多层经历之下,我们大部分的记忆无法随心触及这些经历。
我们为何以特定形式经历些什麽,或者我们为何有什麽样的行为举止,我们只能以极小片段加以理解,这完全正常。出於良好因素,我们的天性如此。要是我们必须持续将所有相关经历和意义关联拉到当下,好让我们能自处,我们的思考将无望地超过负荷。
我们的脑子自动完成这一切,这个处理过程的结果是个复杂产物,由期待、设想和规则组成,我们遵循这个结果,但通常无法说明。正类似我们学说话的情况:我们发展语感,但不知道文法。
设想和规则基本上决定我们对现实的图像:我们可认知、感觉、期盼、期待者为何,以及在各种情况下该做什麽。在我们一生中,我们塑造出个人的处理及行为模式,亦即所谓的基模,遇上特定情况,我们就自然而然地加以运用。基模协助我们将世界及自我感知为熟悉,是我们在世界上的行为指引基础。
基模由我们生活历史的经验总合而成,基模受到模范(在生命最初几年,我们主要透过模仿关系人来学习)的影响,映射出如何和自我相处,以及我们所学到如何作出反应的方式。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正面和负面经验都在基模当中被处理和储存,所产生的模式会长久维持,直到现实改变,要求模式加以调适,这时人会感到迷惑或者不安。我们因此经常紧紧攀附着这些模式,即使它们带来的弊多於利。无法融入现有基模的就会被排除,或是被转诠释。如果基模可说已经老化,不适用於现今状况,就会模糊我们对当前可能性的看法,因此有所谓有效(适当)以及无效(也就是不适用)的基模。
好比有些人深信,只有达到职业成就才是有价值的人,他们就过滤掉一些本来有助於收获价值感的东西,片面的依照规则处事。
「我必须努力、勤劳,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争取地位象徵……」只要一点小挫败,就足以导致不安及自我怀疑,采取或多或少适当的保护措施。我们在本书当中想挖出的大象,就回溯至这类不适当的基模。
藏在蚊子里的大象,牠的根源在於,在不同生命阶段,在面对重要需求时所发生的负面经验。损害这些需求留下痕迹:受伤点以及自我保护的内建程序,二者一旦被启动,我们就为基本需求获得重视和满足而奋斗──但自己却经常说不出个名堂来。我们不问在不愉快或受伤的情况下真正需要什麽,反而试着尽快防御这种沉重的感受。根据经验,大部分的人很难认知,这般蒜皮小事指出基本需求受损。
失落的基本需求:大象般的後果
即使我们双亲深信其行为是「为了我们好」,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育确实帮助我们认知自己的期望和需求,并且加以实现。依照孩子的个性加以对待并不容易,我们在某些方面要感谢双亲,某些方面却也可能对我们造成伤害。
好比在战後成长的世代,通常接受的教育是要求配合、负起义务和遵守规范。例如要吃完「端上桌的食物」;收到礼物时要致谢,并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即使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份礼物;对於只是浪费时间的造访也要说欢迎,或者不要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有这类举止的人都在童年学到:「否定自己,满足他人的期望,比关注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及需求更重要!」
以这样的方式而失去对自己根本需求与个人感受的意义的直觉,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是什麽也就不足为奇。结果可能是种「毫无期盼的不快乐存在」状态。於是就像关闭对个人有益事物的内在天线,只接收他人的期待。尤其在职业领域,我们迫於约束、角色和准则,晚上只想要「我们的平静」──我们仅存的可悲期望。原本可以非常多采多姿,只要我们有能力让这些期望浮现!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面临这些主要来自外在的规范,最小的混乱就使人抓狂或是委屈退缩的风险大增。我们已经吞忍的一切一旦重见天日,我们就知道哪些需求长年未曾满足,接着产生哪些伤口。面临可能出现的指责,认为我们小题大作,我们能说明自己的反应,进而使这些指责站不住脚。但是未曾观察我们的内心生活,我们自己和旁人几乎没有机会理解我们坏情绪的深层意义。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伤口一再作痛,激发陈旧如今却常属不恰当的基模,连带激起相应的不愉快感受。就像掷骰子游戏:我们在游戏盘上掷骰子,上面写着:「退後n步!」在哪个游戏盘,意即我们处在哪个人生阶段,并非我们的记忆可随意揭开。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尤其当我们觉得不愉快的时候,可能正指向重要需求被忽略。就像空气之於呼吸:爬山的时候空气变得稀薄,我们就越费力,缺氧迫使我们休息。稍微克制突然的情绪变化,思考我们正处於哪种欠缺状态也一样有意义。
那麽在前文所述状况下,丽莎、史蒂凡、安娜和塞巴斯提安停下来思考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麽事呢?让我们再看一次安娜的例子,她为了丈夫不爱整洁而与之争吵。
袜子里的大象:伴侣冲突案例
安娜和彼得的冲突再平常不过,安娜的不悦也相当可以理解。共同生活的时候,对秩序的不同想像的确不容易达成一致,但这只是冲突的一个层面。安娜明显且持续的坏心情还隐藏些别的──值得我们追寻更深层的原因。进一步观察让我们察觉,两个人的重要根本需求如何彼此抗衡,也看到完整认知个人的大象有多困难。我们看一下两人的生活背景:
安娜和彼得五年前在科隆结识,两年後在当地结婚。安娜是个有魅力的三十四岁女性,一段时间之前还是商界人士,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企划主导人,这是个前程远大的职位。在她结识彼得之前,她单身生活。彼得比妻子年长三岁,在慕尼黑长大,在该地完成法律学业,在一家国际企业集团爬上部门主管的位子。一项崭新的职业挑战将他引到科隆,他觉得这是次幸运的机会,因为他很喜欢友善的「莱因地区生活方式」。
他再度被调回慕尼黑集团中心,特别让安娜面临一个重大冲突:她应该接受一个不符合她职业能力的半天工作,抛下她的朋友圈吗?彼得提议自己留在科隆,找个新工作,但她觉得那并非他的本心。她对彼得的爱,以及和他建立家庭的期望,让她最後同意搬到慕尼黑。他们的婚姻直至这一刻都还没有孩子,安娜尤其因此感到情绪低落。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安娜和彼得来到我的诊所,希望接受伴侣谘询。其实主要是安娜的要求,彼得同意,因为他一直忍受着她「持续的不满」。他抱怨她的唠叨逐渐让他感到绝望,他已经快要受不了因为「小事」而经常争吵。她愤怒的理由虽然清楚,却不能解释她持续责备的激烈程度。
於是彼得自觉有理由把没收拾的袜子(通常涉及秩序)当作琐事,无奈摇头,或者生气地皱起眉头。他的解决建议:「我之後会收拾」,或者冲突进一步紧绷时表示:「要是让你烦心,乾脆自己去收」,实在适得其反。因为他们无法辨明乱放的袜子意义何在,於是激动和不断争吵的更深层原因也就不被探讨。
安娜的说明也无助理解:「我就是不喜欢!」反而当她发泄怒气说:「我又不是你的女仆!」其实比较接近大象。他通常的回答既可以理解,却也同样毫无用处:「不是,当然不是,拜托不要马上就以为是针对你!」有时彼得不耐烦地以讥刺的语调回应:「要是能让你快乐,我未来一定不会乱丢袜子。」然後──安娜不得不提醒他後面接的那一句话:「……好让你终於不要再唠叨!」有时他的回答比较有帮助,好比:「我以後会努力……」安娜回答:「要是这样就好了!另外,要是你不领悟本来就该维持整洁,那麽也没有什麽意义。」然後转向我:「反正我再也不相信他敷衍的承诺。」
对安娜和彼得而言,袜子不仅属於洗衣篮,也是关系箱的一部分。直至目前,所有「务实」解决问题的尝试都徒劳无功,陷入绝境。如果安娜清楚看出她目前生活欠缺什麽,她也许会说:「我常常烦躁,因为我不满足,我缺少认同和重视。但我又做了什麽呢?我的日常大部分都耗在维持整洁秩序。要是我至少能找到有趣的兼职工作就好了!」
进一步又想:「要是你在一旁支持我,虽然会减轻负担,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但是我最大的幸福就应该局限在完美持家,为我的老板工作吗?这可不是我对慕尼黑生活的想像!我还要等多久才能达成生孩子的愿望?」她察觉却不允许说出来的是:「我基本上嫉妒你,你可以享受刺激的职业生活,获得认可,享受成就感,有时我甚至嫉妒你的烦恼,因为这些烦恼和你职业上的重要事务有关。」
如此一来,大象的轮廓就呼之欲出。承认深层不满并不容易,後果却影响深远。安娜至今并未看出,自己经常烦躁乃是因为根本需求如认可、理解和自主没有被满足。她不敢仔细思考自己的不满,於是根本原因也就一直隐而不现。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她的双亲给她的模范是人首要尽义务,并且服从这种规范。不问是否喜欢这样的生活,只是去做必须做的事情。相应地,安娜的内建程式绝大部分由命令式组成,好比:「我必须照顾其他人!」、「我不可以自私!」,或者:「整洁秩序撑起生活半边天!」
安娜的行为有如她深信不疑,认为努力维持完美标准乃是让生活「上轨道」的适当方式──依照箴言:「遵守规范就能保有你的生活,因为,不曾满足的愿望而动摇你安全感的所有风险都在掌控之下!」呈现的表象是:在一些情况下,未曾深思的双亲模范和教养模式影响深远,不必质疑,只要尽责!
看起来那麽狭隘的思想,和安娜仔细思辨的能力恰恰相反,其实却是她的心灵面对达成意义和满足等问题的保护机制。对安娜和她的丈夫而言,因为袜子起争执,比提起重要需求未曾满足要简单得多。心理处理不满的这种浮面方式,如果没有仔细观察生命经历,其实并不容易理解。
这种方式也不符合安娜的形象、她稳定的气场、职业能力以及外表的独立。为了要能理解安娜的感受,我们必须也在更深层次处理这个问题。观察她的生命历程(请见第64页),大象就会呈现出外形。
彼得至今未曾是观察的焦点,这个课题在他眼中的爆发点是他妻子一再表达不满。要是他想得深入一些,基本上干扰他的不是持续唠叨,而是对妻子和自己在一起并不快乐感到不安,他担心无法给她所需要的。
他自觉该对妻子的幸福负起责任,尤其她为了他以及想要孩子,而把她个人的职业野心置之度外。但他同时也不想放弃职业生涯,以及与此相连的社会认可,出於两难就产生沉闷的罪恶感,彼得当然很不愿意承认。稍後再继续讨论我们至此可推测出的大象。
在解析过程中也显示,四处乱放的袜子究竟是蚊子还是大象──这一对伴侣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彼得将袜子之争轻描淡写地说成讨厌的小事,安娜相反地却感到严重沮丧。
彼得想把这件事辩解成「蚊子」,好绕过一个重大冲突。安娜相反地不善罢甘休,她想让自己努力维持整洁得到认可,让她的诉求被倾听。所以蚊子里是否藏着大象是个观点问题,端视关注焦点,就足以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不过他们双方可能都想到那是只大象,只是他们不想正视。
看见蚊子後面的大象
您从这些故事或许可认出身边的人、朋友、伴侣和同事的影子。故事都是简单但显然负载情绪的日常情况,通常大家只想视而不见。如果透过往日经历来观察这些情况,就形成清楚的画面,当前的情绪波动正如过往的回音。
因此我想激励您,思考起初难以理解的情绪反应,以更进一步了解其中意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认知基础的根本需求。之所以一再发作,因为小事情产生难以理解的情绪,这些只显示冰山一角。真正原因仍然隐藏,只被间接交流,表面课题并不深入核心。我们完全实际面对问题,就可清楚察觉无法如此解决问题。
图|《我的出走日记》剧照
当我们出於细故陷入一个非常不悦的情绪状态,非常可能意味着我们不仅对当前状况产生反应,还情绪性地混合过去和当下。过去的感受被唤醒,从前的处理模式重新启动,这些模式在当前生活状态下并未促进满足我们的需求,反而造成妨碍。这些模式会造成人际关系的莫大混乱。在通常早已经年的过往时光,这些模式或许是掌控状况的最佳可行性,因此它们可算是种解决尝试──即使早已过时。
例如担心失去所爱的人对自己的喜爱,这样的人可能努力善待他人,或者觉得自己反正很快就被排除,於是宁可自我退缩。这两种模式通常各有些优点,一旦它们不能弹性地适应新状况,却也可能变成问题。
过去有效的解决策略留存下来,它们曾一度很有用,我们也很熟悉。因此,一旦我们觉得受到威胁或不安,就乐於不经思索再度运用这些策略。每个人都知道,在承受压力之下要尝试新事物有多困难。
本书的设计协助读者,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小事引发的情绪。我将以我们前面段落的故事主角为例加以阐述,在适当的篇章一再回顾这些例子。您在阅读当中可能发出的疑问,可从中找到答案。
.
.
.
▊ 不是你玻璃心,而是你早就受伤了
每个情绪背後都有成因,通常我们会知道自己为什麽沮丧,为什麽生气?但有时候,一些他人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有如蚊子尖锐的口器,刺进了我们心灵深处,让我们大发雷霆,甚至沮丧悲伤,而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每个人都有属於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经过这场疗癒之旅,大象将会走出蚊子的背後,找回属於自己的平静。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 那些隐藏在生活小事背後的深层情绪》
▊ 作者
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许
心理学博士,德国慕尼黑行为治疗教育学院的心理治疗师讲座主持人、教学治疗师、督导及讲师,多年来一直是该学院的董事会成员,在个别、群体以及伴侣治疗领域有超过四十五年的执业经验。
艾娃.温德尔
心理学家,系统式伴侣及家庭治疗师(DGSF),也是德国兰休特(Landshut)应用科学学院的社会工作心理观点教授。
▊延伸阅读
《为什麽没人告诉过我》如何夺回情绪主导权?提升心理免疫力的2个实用建议
【大人的床边绘本】献给迷失但是《最勇敢的人》,感谢今天也很努力的自己
献给被困住的你,绘本《鸡蛋出走日记》来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松开被压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