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馆《无垠之森》中面对黑暗的自己,终将发现所有的过渡仅是历程
撰文 FLiPER{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FLiPER,首图取自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暑期首档,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至 2023 年 9 月 24 日於北美馆地下楼展出国际联展《无垠之森》,由馆内策展人简正怡策划。
邀请 13 位组国内外艺术创作者,试图以时基媒体(Time-Based Media)典藏品作为基础,结合摄影、装置、书写及复合媒材,深入探索艺术中的「中介/边缘时刻」,藉由过道、逢魔时刻、萨满三个主轴意象,引领观者寻找贯穿时间、空间与文化领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
「嘿,你知道什麽叫灵薄狱(limbo)吗?就是横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的中间地带。一个模糊黯淡的寂寞地方,那也就是,我现在所在的地方。现在的这片森林。」──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本展以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具浓厚存在主义色彩的着作《海边的卡夫卡》为切入点,带领观众走进一座偏僻未知、深不见底的浑沌森林,森林宛若一则隐喻,透过 20 余件作品引导观者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幽冥空间,它连结生与死、真实与幻象、现世与彼岸、此处与他处。
图片来源:吴季璁_《写生习作 001 – 龙洞海景》
当代时基作品极尽所能地将观者包覆其中,在无时间意识的中介时空里,试图看清自身的所在,重新唤醒完整的自我。
图片来源:章光和_《巫草七味》
策展人融合文学与艺术映射虚实世界暧昧不清的界线,探究放诸社会、文化集体的心理状态与过渡仪式,是生与死的中介、混沌与清晰的边界、现实与梦境的夹缝,也是人在面对生离死别,分裂与历史阴影的自我过渡。在这幽微而混浊的场域,让我们不禁发出探问,在个人、社会群体乃至於文化系统中,这些超越时空、无法归纳的「中介地带」的存在。
图片来源:张纹瑄_《南势庄故事集》
图片来源:张纹瑄_《南势庄故事集》
本展精选 8 件馆藏品展出,让观者在具象与抽象、立体与平面、真实与错觉的中介地带穿梭转换,就像走入不同层次的「过道」,游移在多重介面的夹缝。
如知名美国艺术家比尔.维欧拉(Bill Viola)的作品《无辜者》,它延伸 2007 年在威尼斯双年展所发表的创作概念,探索人的生、死、情感,透过不同人物在黑暗的水幕中若隐若现地移动,水与光倾泻而下的瞬间,引发观者在错置的边界下产生不同的解读。
图片来源:比尔维欧拉_《无辜者》
曾获台北美术奖的曾御钦,作品《热黑》以超现实的拍摄手法呈现 21 位小孩玩躲猫猫的景象,演绎了人内心自我存在的骚动不安,隐隐唤起观者面对生死临界点时不想被找寻到的忧惧。
图片来源:曾御钦_《热黑》
已故艺术家王雅慧《问影》系列作品为本馆新进藏品,以不同低限的水墨线条,交叠成疏落树影的抽象森林,再以光影位移的块面,摺映出一道虚实交会的空间向度。
图片来源:王雅慧_《问影#1》/《问影#2》
呼应主题,本展也邀请到几件首次来台展出之作,再现昼夜交错、景物骤变时分,宛如经历一段现世(现实世界)和隐世(死後的世界)的「逢魔时刻」。西澳艺术家琵拉.玛塔 – 杜邦(Pilar Mata Dupont)作品《魔山》从汤玛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经典名着中汲取灵感改编。
以一名女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一座与世隔绝的肺结核疗养院探病与治疗,在超现实的魔幻异乡中,孕育了真空无时间感的场域,她历经感情的暧昧与离散,召唤加里波利战役与澳洲独立之历史记忆,重新思考个人与生存、疾病、性和死亡等问题。
图片来源:琵拉.玛塔 – 杜邦_《魔山》
同样可见於泰国知名电影导演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向实验电影先驱及挚友布鲁斯.贝利(Bruce Baillie, 1931-2020)的致敬之作《致布鲁斯》,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阿比查邦在感染新冠肺炎的痊癒过程中,行走於宁静无垠的森林光景,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及潺潺流水,与艺术家时而咳嗽的声音形成对比。
阿比查邦为缅怀布鲁斯.贝利的实验精神,模仿层叠的老式幻灯片影像,并以如梦境般光影浮动的运镜手法,宛若与记忆的幽魂相遇,过渡至生死交错的边界。
图片来源:阿比查邦.韦拉斯塔古_《致布鲁斯》
本展可见萨满文化在不同国家、地域实践的几件作品,「萨满」被喻为掌握神秘知识,与属灵世界沟通的「知者」,亦是民俗医疗的灵媒,抑或作为人与灵性之间的中介者。
曾为第 57 届威尼斯双年展纽西兰馆代表艺术家丽莎.蕾哈娜(Lisa Reihana),在作品《重回死亡之屋》以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一位毛利勇士从生到死之间的中介旅程,巫师(萨满)引导亡者跨越生死交界的浑沌森林、走向幽冥的彼方。
图片来源:丽莎.蕾哈娜_《Tai Whetuki – 死亡之屋》
图片来源:丽莎.蕾哈娜_《Tai Whetuki – 死亡之屋》
韩国艺术家简.金.凯森(Jane Jin Kaisen)作品《离别社群》,以朝鲜萨满教神话中鉢里公主(Bari Gongju)的传说为叙事,她被视为韩国萨满巫教的始祖,引领亡灵前往彼岸的引渡者;艺术家透过多处的访谈纪录,回溯韩国国族记忆中多重分裂的历史创伤,亦收录韩国萨满超渡祭仪与歌诀吟诵场景,透过超渡仪式抚慰离散社群记忆中的创伤。
图片来源:简.金.凯森_《离别社群》
艺术家张纹瑄《南势庄故事集》以台湾本土萨满 —— 乩童为主角发展成短篇小说创作,描写附身在庄头庙乩童身上灵体口述传达的奇闻异谈。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展览现场右为林冠名作品《黑暗的速度》
本展以此故事结构制作成全新 4 组分散各展区的物件书,并特别截取文本中的「索引文字」及展出物件,回应展间论述框架及其他作品之背景脉络与民俗知识。艺术家在此不仅是「南势庄奇谈」的说书人,也同时是展览的诠释者,成为作品与观者间的中介桥梁。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展览现场中间为王湘灵作品《Invisibility》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
行过无垠之森,我们终将发现所有的过渡仅是历程,一如心灵与美学萨满们创造的疗癒仪式,钵里公主的隐喻并不是要我们彰显离散,而是为了分裂後的重聚、流亡後的自我整合及重生,让我们在历经黑暗过後还能拥有面对自己、重新启程的勇气。
▌《无垠之森》展览资讯
图片来源:台北市立美术馆
日期|2023/07/01 – 2023/09/24
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地下楼)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FLiPER 历经黑暗之後,终将发现所有过渡仅是历程 ── 台北市立美术馆《无垠之森》}
▊ 长大,是幻灭的开始?还是通往另一个新世界的入口
《无垠之森》以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的知名着作《海边的卡夫卡》为切入点,打造一座深不见底的浑沌森林,引导观展者感受「既不在此、也不在彼」的幽冥空间。从展览感受虚实世界暧昧不清的界线时,不禁也让人想重温《海边的卡夫卡》 中,穿越现实与梦境边界的奇幻文学旅程。
点我收藏 《海边的卡夫卡 上下集 - 创作40周年纪念新版》
▌延伸阅读
经历最深的黑夜後,会是阳光普照 ──《倾听裂隙的回声:2023 绿岛人权艺术季》
诚品身心灵线上课〈存在和死亡的日常练习学〉—知道自己即将死亡的,恐惧练习
专访|首位日本认证「送行者」许伊妃,以相聚的时光取代离别的痛楚
「欢笑着开始,流泪着结束。」沉浸式体验《落日转运站》高雄驳二演出 3 大看点!
一封无法寄送的遗书,唤醒台湾人创伤历史记忆—VR电影作品展《无法离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