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看过皮克斯的经典电影《可可夜总会》,对於当中死後的世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想像;但我们也都将其视作动画发想的一种交错於想像及虚构间的故事。并不会特别对於死後的世界产生具体的认知。
但《我看到的世界跟你不一样:灵魂沟通师的真情笔记》一书的作者——Jessica拥有俗称的「阴阳眼」,因此她所看到、认知的世界与我们有所不同。长期在灵魂沟通的领域耕耘的她,在人世与灵魂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双方能够传递需求,在这之中也有许多哀伤又动人的回忆。
本书将透过Jessica丰富的经验,带领读者一同进入她平时眼中所见识到的世界,以及为她生活所带来的改变。每个灵魂沟通的故事中,无不告诉我们该如何珍惜周遭每一场缘分;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何时会相遇,何时又会面临分离。透过灵魂沟通,让我们更珍视当下,努力生活。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大块文化,首图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开启灵魂旅途的起点
死後灵魂会呈现怎样的状态,而他们需要吃饭、睡觉吗?本书透过长期在灵魂沟通领域耕耘的Jessica丰富的经验,一一解惑所有有关灵魂的困惑。
从她的眼睛,带领读者踏上超乎想像的灵魂沟通桥梁。
▊作者
Jessica
天生能够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包括过世灵魂、不同存有的包含能量、光的面相。从四岁开始接收来自另一个空间的讯息和教导,扩展对宇宙的认识,使她能够超越眼睛所看见的灵性世界。
三十岁的人生转折,开启了更多能力,让她对灵性世界有更多认识。因其医护背景,并持续进修,吸纳现代「量子力学」的科学知识,进而以科学的方式解释灵性现象。
灵魂如何进食?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当我在灵堂进行灵魂沟通时,我经常遇到家属正处於深深的悲伤之中,而我却在进行一项完全不同的任务。有时,我会与刚过世的灵魂讨论一些看似日常但实际上却很不容易的事,比如他们如何「进食」?
你有没有想过,当人离开了肉身,那种熟悉的用餐方式,比如拿筷子、用碗盛食物,对他们来说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至於灵魂的「进食」方式,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我们习惯於用筷子、汤匙、刀叉、碗盘等餐具来享受食物的味道和质感。但在灵魂的世界里,「进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更多【大块文化】系列好书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假设你非常喜欢卤肉饭,你对它的味道有深刻的记忆。当我把一张卤肉饭的照片放在你面前时,你的大脑会立刻启动那些吃卤肉饭相关的记忆。你可能会开始回想起吃卤肉饭时的情景,甚至能感受到卤肉的香味和米饭在口中的质感。
这种基於记忆和感觉的「进食」,和灵魂世界中的「进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灵魂并不需要用筷子拿起食物,但是需要物理上的食物存在帮助提取自己对於食物的回忆,从而达到「进食」的效果。这是一种完全基於能量和意识的交流,远远超越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当我们在灵堂放置各式各样的食物时,这些食物对灵魂来说,并非都是他们想要「吃」的。比如说,常见的脚尾饭或针对年纪较小的灵魂所准备的零食饼乾,这些食物是否能引起灵魂的兴趣,取决於他们是否愿意从记忆中提取与这些食物相关的印象。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我注意到,即使食物就放在灵魂面前,他们有时候也只是看一看,甚至连提取过去的印象都不愿意去做,这让我认为他们并没有「吃」下这些食物。对灵魂来说,提供给他们的食物不是他们想要的,或是灵魂当下的情绪状态,都会影响他们是否「想吃」。这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吃饱了好上路的概念。
我们总以为对那些深爱着的已逝亲人所进行的每一种祭祀,不管是拜的脚尾饭或诵经祈福,他们都会喜欢、都会接受。
家属与灵魂之间的连结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有一次,我与一位生前非常喜欢吃生鱼片的灵魂沟通。他的家人在拜脚尾饭时,从来没有想过要为他准备生鱼片,因为传统上我们总认为拜给灵魂的食物应该是素食或传统的脚尾饭。
这位灵魂对我说,他很想再次品嚐生鱼片的味道,这表示灵魂的喜好和生前是一致的。或许我们在准备祭祀时,需要更加考虑到被祭拜者的真实喜好。
当我们在灵骨塔进行传统仪式,为灵魂诵经或提供素食,其实是基於我们对於他们状态的期望和想像。我们希望这些行为能帮助他们达到更好的状态。不过,这些仪式并不是所有灵魂都需要或接受的。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有些灵魂对於是否听佛经或吃素并没有特别的关心,因为他们的现状和生前的习惯不同。我们认为透过某些特定的方式能帮助灵魂「放下」或「昇华」,但实际上灵魂的需求和感受可能和我们的想像有差异。
我在沟通时也遇到过,当家属将灵魂安置於灵骨塔并执行了一系列仪式後,有些灵魂会感到不悦或困惑。他们会问为什麽生前没有这样的习惯,死後却要这麽做?这种情况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於「提升」的理解可能太过於物质化或形式化了。
例如,吃素在某些宗教中是对生命的尊重和体谅,但重点不在於吃素这个行为本身,而是背後的意义和态度。同样地,诵经、听经文的仪式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如果灵魂生前没有这个习惯,或不喜欢听这些经文,那麽这样的仪式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没有意义。有时我们的好意并不一定被灵魂所接受,每个灵魂的需求都是个别的,至於多个别呢?个别到依着他们的喜好去挑选他们想要被安置的方式。
当谈论灵魂与食物的关系时,其实是在探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灵魂的存在状态与我们在肉身世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仅是关於饮食的喜好,而是关於人的本质与转变。最根本的区别在於灵魂缺乏一个物质的躯体,但这并不表示灵魂没有「偏好」,或是不会「选择」。
想想看,在我们选择吃什麽时,我们的选择往往受到过去经验、记忆深浅,甚至个性和喜好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可能热爱海鲜,而有些人则可能对巧克力无法抗拒。这些偏好基本上是由我们的经历和记忆塑造的。那麽,当一个人转变为灵魂时,为什麽我们会期待他们的喜好完全消失呢?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这种转变更像是一种状态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灵魂可能不再需要物质食物来维持生存,但他们对於食物的「记忆」和「偏好」仍然存在。这种经验或许是灵魂与过去连结的一种方式,一种通过回忆来感受生前喜好的方式。
所以,当我们在为过世的亲人准备食物时,不只是在进行一种仪式或传统的符号行为,实际上是在与他们建立一种非物质的沟通,通过他们生前的记忆和偏好来向他们表达爱和纪念,使我们与逝去的亲人之间的联系从未断开。
家属们普遍认为烧纸钱能让灵魂接收到,但当谈到祭拜的食物时,许多人却认为灵魂能够透过香味来「吸收」食物,而不需要烧掉它。这个观念对我来说始终有些奇怪,因为在我与灵魂的沟通中,我从未见过他们有任何「吸食」的动作。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人们对「吸取」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与灵魂世界的实际情况大不相同。我发现灵魂对於眼前的食物似乎只是静静地观看,表面上看似发呆,但实际上他们正从中获得有吃到东西的满足感。
这种现象让我感到惊奇,我开始更认真地探索灵魂怎麽吃?
试图理解灵魂与食物间的关系。传统认为,通过香火与食物的仪式,灵魂能够享受到这些祭品。但我所观察到的,灵魂不是透过实际的吞咽动作来「食用」食物,而是透过感知上的体验。他们回顾过往与食物相关的记忆,从中获得满足。
图片来源:《可可夜总会》_IMDb
这一发现让我对灵魂世界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家属们提供了一种安慰。知道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仍能以这样的方式「享用」我们为他们准备的食物,是特别的慰藉。透过这份理解,我们更贴近灵魂的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继续与过世的亲人保持着一种特殊的联系。
在灵魂世界中,灵魂的需求与我们在物质世界的体验不同。没有肉身的灵魂不再受到生理需求的限制,比如饥饿或血糖水平的波动。那麽,灵魂如何感知自己的需求呢?
在与灵魂的沟通中,我发现灵魂的「需求」多是基於过去自己生活里的习惯,而非物理需求。灵魂透过对过去生活经验的记忆和感受,来「体验」这些需求。换句话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回忆中与某种食物相关的快乐或满足感而感到「饥饿」。
▌勇敢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