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拖延症,不光是正处於青春期的孩子,甚至是出社会的大人,都可能无法摆脱拖延症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努力与之对抗。不过在家长眼中,面对孩子拖拖拉拉、慢吞吞的行为,还是会忍不住发火。
不过常常听到有人分享,唯有拖延到最後一刻,肾上腺素爆发,在「死线」完成任务的成果通常是最完美的,提前开始做事反而会没有灵感,最後依然惯性拖到最後一刻。
这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拖延?明知道拖延会带来强烈的罪恶感,且没有如期完成代办事项时,会产生严重的自我厌恶,并开始陷入後悔的循环,然而下次仍重蹈覆辙,并将这份焦躁与不安发泄给周围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调解,家长又如何在不受孩子情绪影响的情况下顺利沟通,有效帮助孩子改善拖延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天下杂志,首图来源由天下杂志提供}
▌教育孩子的沟通指南
提早进入青春期,以及逐渐延长的青春期,父母在教育时不禁陷入挫败,不知如何与脾气不稳定、躁动的孩子沟通吗?
本书以幽默的叙述方式,将亲子常见的问题一一破除,使双方拥有情绪安稳的构通环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作者
K老师(柯书林)
深入校园近30年的临床心理师,擅长青少年心理诊断与治疗。
自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毕业,退伍後第一份工作即为全台首批「校园临床心理师」(兴雅国中),至今服务学生、老师与家长超过万人;深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也懂得父母的心理需求,被许多国高中老师、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昵称为「百忧解」。
大人与孩子都难以改进的拖延症
图片来源:天下杂志提供
「我这儿子老爱迟到,一点责任心都没有!究竟要怎样才能让他明白守时的重要?」
「K老师,我家孩子每次订了读书计画都无法落实?每天滑手机、玩游戏,寒暑假作业都是拖到最後几天才写,甚至每天都东摸摸、西摸摸,考试前一天才临时抱佛脚,这样他的未来要怎麽办啊?」
天知道上面这些问题我全有!心虚都来不及了,哪有资格出主意?明明清楚「拖延」、「不守时」,都是损人不利己的作为,也曾下决心要痛改前非,却总是没多久便故态复萌。
▌更多与孩子的沟通术
「死线」激发的成就感
图片来源:天下杂志提供
每晚照例我都会确认隔天行程,也会精算着几点出门才不至於迟到,「早点就寝」似乎是隔日不出乱子的不二法门。只是每到夜深,一会儿想吃宵夜,一下子又发现某某影集不错看,还有一堆待回讯息不得不处理,最终还是拖到夜半三更才睡。
「要是不乱滑新闻、逛脸书,赶快将该回覆的事情给完成,洗完澡就上床,隔天出门又怎会迟到?」类似的反省不计其数。然而,最妙的是即便我真能早早起床,却因一时得空可以东想西摸,於是又将出门时间给耽搁了。
图片来源:天下杂志提供
心理师许皓宜在《为何上班这麽累?其实是你心累》书中曾指出:「这种因急迫性所产生的高效率,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成瘾……在时间流逝的失控感中享受成功,能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掌控感。」
没错,拖延虽然会带出一连串的恶果,但随着「死线」一步步进逼,竟能让脑袋享受到「超高效率」的快感。
无法摆脱的拖延症
图片来源:天下杂志提供
难怪求学时总是考前才进图书馆抱佛脚,或许非要拖到火烧屁股,才能爆发潜能吧!但有时偏偏事与愿违,比方说,某回大清早就到图书馆门口置物占位,不过开了个小差,回家看一小段球赛转播,未料那天图书馆管理员竟提前几分钟将大门打开。待返回图书馆时,早已一位难求。
「谁说在家就不能认真读书?」我索性跟自己立誓,一把拎起所有书本「班师回朝」。但一进到舒适的家,冰箱有零食、饮料,球赛转播又正精采,就姑且放松个几分钟吧。
结果一晃眼已近中午,那不如吃饱饭,再打起精神读书罗!午饭後认真翻了两页书本,竟感浓浓倦意,还是小睡片刻比较有效率……再惊醒时,天色早已转暗,究竟有无睡饱也不清楚,但这觉确定补得很足。怀着满腔懊悔的我,光是自责哪够发泄?
图片来源:Pexels
脾气一爆,没叫我起床的家人理当被牵拖进来!鬼吼戏码一上演,没两、三个小时哪能平复?往往就这麽烦乱到了晚上八、九点,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重返书桌,开启艰苦的熬夜K书模式。
这就是我高中时期的假日常态。多年後恍然想通:「拖延」这笔买卖,真不划算!
假若当时的自己,白天火力全开在图书馆读书,了不起撑六、七小时,回家後肯定会吃吃喝喝、自我慰劳一番,再看场球赛重播好好放松,没准儿也可以十二点就准备就寝。
图片来源:Pexels
反观我因为占不到图书馆的位子,「被迫」返家享乐,也happy 不了六、七小时。然後在暴走、懊悔数小时後,不还是得猛K书到半夜吗?重点是:如果能将懊悔、鬼吼的三小时省下来,那麽无论进不进图书馆,都只是把苦甘顺序对调罢了。
如果我能正常看待先享受甜头的自己,那麽面对紧接着的吃苦念书时,应该也能心平气和地买单吧!事实上,白天无缘摸到的「佛脚」,不过是换成了夜场拥抱罢了,根本无所谓拖不拖延的问题啊。
认清生活不过是一次次「先苦後甘」,或「先甘後苦」的选择之後,自然明白江湖流传「出来混,终究要还」的道理所言不虚。
图片来源:Pexels
当你能理解甘与苦是很公道的交易,就会明白「拖延」并非单纯是爱打混、放空的结果,而是大脑处於想放松(甘),又放不下责任(苦)的矛盾挣扎,所表现出来的贪心状态。
人之所以爱拖到最後一刻,其实也潜藏着想证明自己是有掌控能力的。
所以,当你厘清「理智脑」与「原始脑」的区隔以後,就会知道不要再傻傻地逼自己,追求每分每秒都彻底运用的「高效」人生,因为这更容易让原始脑积累怨怼。一旦逮到机会,绝对反扑暴走。
面临拖延症,家长与孩子的调适解方
图片来源:Pexels
真正让懊悔蔓生成无尽空转的,始自一味地自我批判、懊悔生气。所以,碰上孩子拖延时,千万别心急恼怒地说:「最受不了你慢吞吞,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或是指谪他:「你到底要拖拖拉拉到什麽时候?」
因为此时他的内心可能也正在出现:「混够了吗?」、「拖到火烧屁股了吧?」等声音,或是唱衰自己:「没救了,我死定了!」替他心急的家长不妨想想,拖延只是原始脑需要抚慰而已,因为「出来混的,终究要还」,然後缓缓向的孩子说:「我想你犹豫这麽久,也只是因为想要更好,别老担心结果,尽力先解脱再说吧!」
图片来源:Pexels
至於那个总是下定决心又无法达成的自己(或孩子),就别再一直怪罪自己「怎麽会这样」了,试着聚焦在「我还能怎样?」吧!与其傻傻地逼自己,追求每分每秒都彻底运用的「高效」人生,更容易让原始脑积累怨怼。一旦逮到机会,绝对反扑暴走。
即便这次的目标没达成,也不妨练习对自己这麽说:「我是有心努力的,稍喘口气,再拚就是!」
▌更多【天下杂志】系列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