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聽故事】第四彈丨露營教戰手冊:戶外達人與《野地露營聖經》
撰文 楊世泰 撰稿/《提案》編輯室 整理♦️本文為2022 SUMMER READING【好好聽故事】企劃之PODCAST 節目,隨聽文章。本集為資深登山者楊世泰(阿泰)和戴翊庭(呆呆)對談。
大家好,我是阿泰,我是呆呆!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在誠品的Summer Reading為大家針對《野地露營聖經》這本書的內容做一些分享。
《野地露營聖經》的作者是美國人,一位資深的戶外活動愛好者,曾擔任戶外雜誌的編輯,涉獵的戶外活動很廣,像是露營、健行,或是在台灣比較少見的狩獵、釣魚、划船等等,非常典型的美國戶外人,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多了解戶外活動,多學習相關的知識,讓對野外的恐懼與不安,變成一種對大自然的熱愛。但因為場景是設定在美國大陸,和台灣的戶外環境有些差異,所以我依照自己海內外健行的經驗,將本書濃縮為三個單元,第一個單元講如何在野外過夜,第二個單元講戶外的料理,第三個單元則是如何規劃戶外活動以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希望大家聽過之後,可以如同作者希望的:「不要害怕野外」,瞭解它、尊重它,然後享受它!
《野地露營聖經》
PartⅠ:戶外過夜/釐清露營和野營的區別
在台灣,「露營」一般指的是開車到定點的付費營地露營,但其實廣義來說,只要你是在戶外過夜,都算露營,無論是在付費營地,或是在荒郊野地,都可以算是露營的一種。但在荒郊野外,沒有廁所、沒有供電、沒有人工設施的地方,通常會叫做「野營」,例如有些人會開車到林道的深處野營,或者爬山的人在多天數的縱走行程中在山上紮營。
在戶外過夜的型態非常多元,那我在這個課程,會把重點放在登山者的重裝健行,也就是說,登山者必須自行背負所有裝備,用徒步的方式進入山區,路線是步道、林道,或是深入荒野的山徑,短則兩三天,長則一個星期,在沒有任何補給和外援的情況下,如何安全且舒適地完成一趟戶外行程。
▲所需的裝備:背負系統、睡眠系統、庇護系統
1./背負系統:打包裝備時,練習控制在基本重量內
如果要在山上過夜需要準備哪些裝備呢?我們可以從「三大裝備系統」,也就是英文所稱的「The Big Three」,第一個是背負系統,也就是背在身上的背包,基本可以分為單日包和多日包,單日包用於當天來回的行程,多日包用於多天數的縱走行程,一般如果要裝進所有裝備,背包的容量大概要介於45~60公升之間。背包真的不需要太大,除非你是嚮導或有特別需求,不然對剛入門的人來說,一個太大的背包,很容易會裝太多不必要的東西,徒增很多重量之外,也會拖累身體,讓登山行程變得很痛苦。我建議控制在50公升左右即可,選購體積小又輕量的裝備,可以訓練打包的能力,也能學習取捨。
那此外,我們也會有個基本的數字,叫做基本重量,英文叫做base weight,去掉燃料、水,還有食物的重量之後,盡量控制在7公斤左右,像我們之前在美國縱走PCT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的時候,一開始我們就是以7公斤為目標去打包自己的行李,那後來隨著經驗的累積、體力增加,慢慢把重量減輕,像呆呆那時候只有背4公斤左右,我自己是5~6公斤之間。
示意圖:35、45、50公升容量的登山背包。(圖片來源:誠品線上)
2./睡眠系統:睡袋的重量、蓬鬆係數、體積
第二個是睡眠系統,簡單來說就是睡袋和睡墊,相當於在家裡使用的棉被和床墊,但我們畢竟無法把整套寢具背在身上,所以必須使用登山專用的羽絨睡袋,以天然的鴨絨或鵝絨填充,利用蓬鬆絨毛製造的空間,將身體產生的熱能鎖在睡袋裡,同時將冷空氣隔絕在外。一般我會建議購買蓬鬆係數約700~800FP之間,重量控制在800公克左右,舒適溫度可以到零下兩度的款式。但因為睡袋左右了睡眠品質,也是在高海拔對抗低溫的保命工具,所以我建議投資一個品質好一點的睡袋,越暖越好,但前提是不要過重過大,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大概要預設八千到一萬五的預算買睡袋。雖然不是很便宜,但如果好好保養,可以用個好幾年,是很值得投資的裝備喔!
而且當你在山上冷過一兩次之後,就會發現花錢買一個好的睡袋是很重要的。像我自己的睡袋,通常睡-1°~-3°就可以很舒適,呆呆比較怕冷,可能就需要-6°~-9°,但睡袋保暖的數值比較像是參考的,因為每個人耐冷的程度不一樣,所以必須親身體驗,如果真的買到不夠保暖的睡袋,可以透過增加睡袋的內套或外套的方式來補強。
☞發問:上山才發現睡袋不夠暖,該怎麼辦?
呆呆:如果已經帶了自己覺得很暖的睡袋上山,但實際到了之後,發現好像還是不夠暖的話,通常我們會把防水袋,還有很多睡覺時用不到的袋子和衣物,全部都墊在睡墊上半身位置下方,因為會冷,主要是因為背部接觸地面,夜晚的時候,土地裡面的濕氣上來,身體會直接感受到寒冷,基本上,臀部以下,比較不會像上半身那樣接觸地面面積較廣,所以把防水袋集中放在背部的話,比較能阻隔直接接觸地面的濕度。
所以我們還會需要準備的第二個睡眠系統,是睡墊,至於睡墊大致可分為充氣式和泡綿式,用途是隔絕地面的濕氣與寒氣,是想要好好安穩睡一覺的重要裝備。充氣睡墊,顧名思義就是把氣充飽後就可以使用,優點是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而且比較厚,舒適度高,但缺點是容易破,要是不小心扎到樹枝或小碎石,甚至被火星燒到就破掉了,而且翻身時的噪音很大,很容易吵到身邊的人;泡綿式睡墊就沒有這種困擾,不會產生噪音,不需要充氣,打開攤平就能睡,非常方便,但缺點是體積很大,常需要外掛在背包上,在過一些特殊地形的時候,像是經過樹叢,很容易卡住,而且厚度較薄,睡起來的感覺比較硬。這兩種睡墊各有優缺,可以看自己平常的睡眠習慣來決定,比較看看之後再入手。
充氣睡墊的實際使用照片(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3./庇護系統:擁有帳篷,就像在戶外擁有自己的家
第三個是庇護系統,也就是帳篷或天幕。如果是新手的話,不建議用天幕,因為需要比較豐富的戶外經驗和搭設的技巧,所以還是使用帳篷最保險,尤其是有營柱的自立帳,搭好就可以自己站立,不需要額外拉繩,搭設的速度非常快,練習一兩次之後就能上手了。
帳篷的款式非常多,有金字塔帳、隧道帳、屋形帳、圓頂帳⋯⋯等等,其中我最推薦的是「圓頂帳」(Dome Tent),通常只需要兩根營柱就能搭好,速度快,結構穩、可以抗強風,而且選項最多,玲瑯滿目任君挑選。登山帳要先選尺寸,有分單人、雙人、三人或四人,視需求來決定。我跟呆呆通常是兩人為一組,所以都睡雙人帳居多,但也有人建議兩人要睡三人帳,內部才有足夠的空間放背包,但這就看個人需求了。尺寸之外,還要看帳篷的重量(像是雙人帳比較建議控制在1.5公斤左右)、收納體積、材質等等,算是比較需要花心思挑選的裝備,而且也因為價格較高,對新手來說,可能不是剛開始入門就會用到的裝備,因為初期可能還是以住山屋的行程為主。但其實我非常建議早點買一頂屬於自己的帳篷,因為就像擁有自己的家,不是無殼蝸牛,如此一來路線的選擇可以更多元,不需要遷就山屋的位置,或是抽山屋,尤其在台灣要抽中的機率,特別是熱門路線,是很困難的,只要找到合適的營地就能紮營過夜,非常自由!
示意圖:自立帳。(圖片來源:誠品線上)
☞故事分享:睡在帳篷裡,有時會遇到有趣又有點恐怖的事。
呆呆:我覺得能夠快速搭設好帳篷,是很重要的。記得在華盛頓遇到連續大雨,每天都是在大雨中搭帳,如何能讓自己趕快進到帳篷裡面,把濕掉的衣服弄乾,在高山上是很重要的,我記得我們那時速度很快,在兩分鐘之內就把帳篷撐起來,將身上濕衣服處理、弄乾,沒有在山上失溫,製造更多危險,所以帳篷能夠快速搭好,我自己覺得很重要。而且第一次拿到帳篷,絕對不要直接到山上試搭,一定要在出發前,在家裡面或是附近的公園,一直練習到熟練。
阿泰:有時候跟朋友出去爬山,都還是會發現,朋友在搭帳篷時,會有一些錯誤的地方,像是營釘打法不對、內外帳搭反了,這種小狀況都可能發生,所以買了帳篷不要一直放在家裡,偶爾要拿出來練習一下。
呆呆:我記得剛開始在PCT(太平洋屋脊步道)的時候,最開始是用七百公克輕量的帳篷,那個帳篷是非自立帳,使用登山杖當營柱,當時遇到的狀況是營地的選擇很有限制。
阿泰:比如太堅硬的地面就沒辦法搭設,而且它一定要藉著營釘打在地上才能站起來,或是用石頭壓住,如果在一些水泥地、石頭地就沒辦法搭,其中一個最大的危機是在南加州廣闊的沙漠,有天晚上,風很大,我們在風車下面搭帳,半夜的時候,風把我們的登山杖吹斷,我們半夜就緊急補救,補另外一根登山杖撐起來。後來我們又換成比較標準的雙人圓頂帳,它的防護性就會好一點,不管颳風、下雨或下雪都可以安然度過,所以其實不見得只買一頂帳篷去應付所有的行程,可以等經驗累積後,根據需求、不同行程更新裝備,這也是登山的一種樂趣。
那睡帳篷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你會遇到很有趣的事情也有很恐怖的,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台灣睡帳篷,如果拉鍊沒有拉好,有可能會有小動物想要鑽進來偷食物,像是黃鼠狼或是黃喉貂,那在美國健行的時候,就比較恐佈一點,有天晚上睡覺,呆呆覺得外面好像有大型動物經過,腳步聲很沉重,當時我們是在有熊出沒的加州山區,因為我很睏,就安慰呆呆:「是鹿啦!」隔天醒來,我問隔壁的山友,有沒有看到什麼動物?他們說:「有,是熊」昨晚有熊走經過我們的帳篷,但我們就這樣渾然不覺,安然睡過一晚。
呆呆:因為我在野地通常入眠的時間比較長,然後阿泰是屬於秒睡型的,整個環境很安靜,聲音就會很清楚,我們曾經也有露宿在野外,睡墊跟睡袋擺著就睡,遠遠就聽到像是麋鹿的聲音,而且一定是很大型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牠,但是很遠就聽到沉重的腳步聲,那個感受很美妙,在那樣子很寬廣的環境中,聽到別種動物跟你一起生活,看著滿天星星入睡,我很推薦大家在戶外可以用露宿的方式過一夜。
(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阿泰:但前提是要天氣好,不然突然下雨也滿麻煩。戶外露宿的第一個前提是天氣好、乾燥、平坦,附近沒有會倒下來的枯樹。下雨的話,可能會有流水經過,在有坡度的地方紮營就要注意這點,可能要事先挖好一個排水溝,在有可能下雨的狀況下,把水排走不要從帳棚底下流過,不然可能沒有搭好,結果營釘鬆脫,就不知道漂到什麼地方了。
呆呆:當然野生動物,尤其是巨型野生動物的潛在危險也是滿重要,尤其是有熊的地方,盡量把食物、有味道的東西放遠一點,不要在營地周圍,以免吸引動物過來。我真的很推薦大家一定要體驗一下在野外露宿的方式過夜,但是還是有些潛藏危機要先提醒一下大家。
(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4./衣著系統
最後,挑選完三大系統之後,其實還有兩個也很重要的系統,分別是衣著系統和炊事系統。
衣著系統就是身上的穿著,從內褲、襪子、上衣、褲子到外套都有學問,一般習慣用洋蔥式穿法,也就是底層、中層和外層的穿法,底層是排汗衣,最貼近皮膚的那一層,負責排汗透氣或防曬,底層排汗衣,可以穿好幾天都不替換的,如果怕臭的話,可以有這些選擇,羊毛、聚脂纖維或是尼龍的衣服,千萬不要嘗試棉製的衣服,因為它很不容易乾,大量流汗後會殘留在布料上,風吹就會感冒,而且因為汗水殘留,很容易變臭,大概半天就可以聞到很濃的味道,那其實對自己或是對身邊的夥伴都是很不好意思的;中層用於保暖,可能不會在行進過程穿它,比較是在紮營或是休息的時候穿,分成刷毛、化纖和羽絨,刷毛是透氣性最好,羽絨是保暖度最高,如果遇到濕氣或是淋到雨,它就會失去保暖的作用,那化纖是介於中間的,即使濕了都還有一定的保暖效果,可是保暖效果又沒有羽絨那麼好,所以這是要大家去斟酌考量的;外層是風衣和雨衣,用於防風和防雨。在多天數行程中,這些服飾缺一不可,都有它的重要性,但如果要認真講起來會花非常多時間,所以先簡單介紹一下,課程最後我會推薦幾本戶外書單給大家進一步閱讀。
最後是炊事系統,大致分為爐具、鍋具和餐具,這我會在第二個單元做詳細的介紹。
PartⅡ:戶外料理/在山上開火料理須知
▲爐具、炊具、鍋具的區別與選擇
在山上如果想要開火做料理,因為無法用電,所以必須依賴燃料驅動的爐具。燃料可概分為天然燃料和化石燃料,所謂天然燃料就是路邊採集的可燃物,舉凡木柴、松果、樹葉、枯枝等等,盡量不要燒垃圾,但在山上生火其實有點麻煩,也帶有一點風險,而且許多山區,尤其是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地都禁止生火,所以若非必要,不建議新手用天然燃料生火煮食。
1./汽化爐
如果沒辦法自己生火的話,那就剩下使用化石燃料驅動的瓦斯爐和汽化爐了。先講汽化爐,汽化爐使用煤油或去漬油當燃料,在一般加油站都買得到,運作原理是將液態燃料用爐具上的打氣幫浦加壓,從閥嘴噴出汽化後的燃料,點火燃燒,優點是燃料非常便宜且容易取得,而且火力強、燃燒效率好,重心低,可以擺大一點的鍋子,適合長天數縱走或是團隊使用,但缺點是體積較大較重,而且操作也比瓦斯爐稍微麻煩一點,因為每次都要打氣,氣壓不夠的話要補打。
2./瓦斯爐
所以最主流也最受歡迎的爐具還是瓦斯爐,尤其是輕量、體積小,台灣山友俗稱的「攻頂爐」,體積大概只有掌心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重量大約50~80公克,甚至有30公克以下的超輕量款。只要一般市售登山露營專用的瓦斯罐,打開氣閥點火就能使用,可以精準地控制火力,而且如果使用混合比例好的瓦斯罐,在高海拔山區的燃燒效率會比汽化爐更好、更穩定。(補充:高海拔的氣壓跟平地不一樣,所以沸點也不同)這種小型的瓦斯爐適合單人或雙人使用,幾乎能完成大部分的登山料理。但缺點是燃料價格較高,而且瓦斯罐的體積頗大,用完之後還是會佔背包的空間,下山後就要丟棄,並不建議回填重複使用。會有安全疑慮。
攻頂瓦斯爐(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頗受輕量化玩家歡迎的酒精爐,使用液態酒精或是固態酒精塊,爐具的體積通常都很小、很輕,甚至進階一點的玩家會用各種現成的工具DIY自製,例如切開鋁罐的底部,當作他的爐具使用,改造後的重量大概只有一、二十公克。但酒精爐的缺點是怕風,很容易熄滅,需要另外用擋風板遮蔽,而且燃燒效率沒有瓦斯爐和汽化爐那麼好,我實際測試過,相同重量的瓦斯和酒精,瓦斯罐可以燒15~18公升的水,酒精爐只能燒7~9公升,所以若是長天數行程,酒精要攜帶的燃料重量更多,反而比單純使用瓦斯爐的負擔更大。所以若是要用酒精,建議在短天數的行程玩玩就好。對新手來說,在初期不是一個有學習必要的爐具選項。
酒精爐(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3./鍋具和餐具
相對爐具,鍋具和餐具的選項就簡單多了。以材質來說,鋁合金和鈦合金是兩大主流,鋁合金便宜、耐用;鈦合金輕量,兩種都有各自的擁護者。但以我個人來說,我偏好使用輕薄的鈦合金,因為我主要考量的還是重量。至於要選多大的容量呢?這就要看你上山時習慣吃什麼樣的食物,以及你必須為幾個人料理食物。
以我跟呆呆為例,每次都是準備雙人份,所以最常用的容量是1400毫升的鍋子,如果是煮泡麵的話,兩包麵需要900~1000毫升的水,加上麵體和配料,1400毫升的鍋子才不會讓水溢出來;若要單純燒開水,1400毫升的鍋子也綽綽有餘。如果是個人使用的話,建議是600~900毫升的鍋子即可。此外,一般登山鍋具的鍋蓋都會設計成小煎鍋,如果要煎香腸或荷包蛋都可以用,但只要有煎東西,鍋子就會很難洗,因為有油,或是煎到焦掉就滿麻煩,而在山上,如果紮營點旁邊沒有可靠水源的話,洗鍋子不僅麻煩,還會有殘渣和污油留到山區土地的問題,所以我們最常吃的還是泡麵,吃完之後用一點點熱水在鍋子裡搖晃一下喝進肚子,再用衛生紙擦拭內部就可以很乾淨了。
▲糧食的準備策略:主食、行動糧
糧食分為兩種,一種是主食,早中晚食用;另一種叫行動糧,顧名思義就是在行進過程中補充熱量的零食。
因應行程的規劃,登山者的早餐通常是凌晨就要準備,大概兩三點左右,因為可能要看日出,而且大家也習慣早點出發、早點抵達,也就是俗稱「寧願摸早黑,也不要摸晚黑」。早上出發時,通常很倉促,在不是很清醒的狀態下收帳篷、收裝備,所以我們習慣吃可以快速完成的早餐類型,例如燕麥粥、雞絲麵,只要加熱水就可以吃,或者乾脆吃麵包或乾糧解決。
午餐通常也是吃乾糧,一來是不見得有足夠的水煮食,二來是行進間開火料理有點花時間,為了早點抵達目的地,午餐盡量快速解決,所以也是乾糧或麵包為主。
至於晚餐就可以吃好一點了,因為已經不需要再往前走,在休息的狀態下比較有餘裕料理食物,也為了犒賞一天的辛勞,大家也會在晚餐多花一點心思。所以糧食的選項就很多元了,吃麵、吃飯、吃肉都可以,想吃什麼都行,取決於你能負擔多少重量。
有些人會想要在山上吃大餐,所以願意背多一點重量,只求能滿足口腹之慾,畢竟在山上勞動一整天,大概會消耗4000~6000大卡,熱量的消耗相當驚人。我跟呆呆並不是急於在山上享受的人,我們的原則是想吃什麼大餐下山再說,在山上的飲食要以「恢復體力」為優先,盡量簡單、清爽、好消化,只要能不餓著肚子睡覺,吃什麼都好。在山上吃東西畢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胃口會變得很好,平凡的食物也會變得異常美味。
實際在山上吃的東西(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所以,如果想要滿足口腹之慾,我跟呆呆會把重點放在行動糧上面,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每次上山前都會到超市採購大量的零食和糖果,尤其是平常礙於體重管理不敢放肆大吃的餅乾或糕點,都可以趁著登山的機會大快朵頤。
也許會有人疑惑,除了自己攜帶食物,山上有辦法找到東西吃嗎?因為在台灣是禁止狩獵的,甚至在某些流域是禁止溪釣的,所以盡量自己帶食物上去,除非是求生的狀態下,需要自己採集,那你要去辨認什麼樣的植物可以吃和不能吃?這是在上山前,或是一段爬山經歷後需要學習的事情。
記得在PCT健行的時候,在奧勒崗的山區,那時候氣候、環境比較潮濕,剛好是莓果可以採收的季節,所以我們常常吃完正餐後就會採一些類似蔓越莓的莓果,叫 huckleberry ,來當飯後甜點吃,也是一種樂趣。
huckleberry 越橘莓(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故事分享:不要在不熟悉的環境,採集陌生的食物來吃
呆呆:奧勒崗那次我們在路邊採收huckleberry 來吃,我記得是外國人說不要拔腰部以下的莓果來吃,我們那時候一時之間還不太理解是為什麼,因為有些人會在路邊上廁所,有可能被汙染過,不要採集路徑兩旁、腰部以下的莓果來吃。
阿泰:而且我記得那時很糗的是,聽說那段路的huckleberry 很好吃,所以在路上看到像莓果的東西,我就拔來吃,就覺得很苦味道又不好,就覺得有受騙的感覺,所以我就拍照,等下山的時候跟當地人確認,結果當地人告訴我,這些莓果都是有毒的,千萬都不能吃喔!
把huckleberry(越橘莓)當作墨西哥捲餅的內餡(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呆呆:所以上山之前,如果那個區域有什麼特殊的天然食物,可以吃的話,最好在上山前先做好功課,有圖片、文字、插畫都必須要事先理解。
阿泰:那沒有把握的話,我建議就是把體力練好,多備食物。
呆呆:盡量不要在不熟悉的環境,採集不熟悉的動植物來吃。
阿泰:那在保存食物的話,也是一門學問,是想要帶一些稍微生鮮一點的食物,就要帶保冰袋把它包起來,但不能用一般超市採購大型的保冰袋,要用登山專用的輕量保冰袋,去做保鮮處理,即使是這種比較新鮮的,可能是舒肥後的雞胸肉或是溏心蛋,也盡量要在第一天就吃掉,不要留到後面幾天,還是有變質的風險。
PCT打包食物和補給品的照片(圖片提供:楊世泰、戴翊庭)
講完了戶外過夜和戶外料理之後,我在第三個單元要講的是如何在戶外活動?
PartⅢ:戶外活動/如何入門,以及在野外環境正確且安全地活動
▲新手過夜天數、路線安排
☞阿泰和呆呆開始爬山的契機
阿泰:我自己是如何開始從事戶外活動,也就是登山這件事情,其實要從十多年前講起,那時候我在台北上班,是個上班族,偶爾回彰化老家,在登山會活動的爸爸,他常常會去爬山、拍很漂亮的照片,分享給我們這些小孩子看。
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回家發現他拍了一組照片,是用我們父親節送他的一個很陽春的小型數位相機拍的,可是他拍出來的照片非常漂亮,場景是在嘉明湖,我就嚇到,台灣竟然有這種像仙境的地方,而且是你走路不用很久就可以到的地方,那我心裡就在想:我也可以去這種地方嗎?應該不會很難吧?
所以我就跟我爸說:「你下次要去爬這樣的高山,可不可以帶我去?」他也就認真幫我規劃一個行程,他們登山會的叔叔伯伯阿姨,要去爬玉山前,就問我要不要一起去,我很興奮地答應說:「好,我也要去爬玉山」畢竟是台灣第一高峰,那第一座百岳是玉山,應該是滿酷的吧!
所以,那時候就傻傻地跟著上去,我爸也是那種傳統父親,他沒有跟你講太多,就跟我說去買一件GORE-TEX 外套,中間需要的知識,我自己去找,我覺得我那時候也是滿笨的,沒有去思考到一些可能的風險,所以就傻傻地上去,結果第一天就很嚴重的高山症,差點走不下去,死拖活拖到山屋之後,我就跟我爸說我再也不要爬山了。
結果睡了一個晚上,隔天精神變好了,跟著他到玉山山頂看日出,站在台灣的最高點感受著風景,就覺得好像也滿值得,就這樣繼續爬,直到現在十幾年。所以我覺得怎麼入門,怎麼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假設你一開始不是很好的開始,可能會影響到後來你對這件事情的評價,像呆呆她自己入門的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呆呆:我登山的起點其實跟阿泰一樣,但是他是看到嘉明湖的照片,可是先去爬玉山,我是真的報名了嘉明湖的商業隊,我其實那時在台北做平面設計,平常是完全不運動的人,平面設計的生活是很晚睡,印刷廠又是24小時,幾乎是日以繼夜在做,心情也很苦悶,所以有一次在網路上面看到有人在嘉明湖拍攝到外星人的照片,我本身對於外星人、神祕事件都很有興趣,心裡知道一定不會看到外星人,但那總是生活的破口、一個希望,引導自己可能讓生活有一個更好的抒發吧!
所以就上網報名了商業隊,我覺得新手報名商業隊的好處,嚮導就會開給你事前應該先準備的,不管是身體上、裝備,甚至是心理層面上簡單的清單,行程進行的時候會有人簡單地帶你入門登山這件事情。我自己還滿幸運,當初是先報名商業隊,但我那時犯了一個錯誤,第一次登山,像登山包那些裝備一定不會是自己有,所以我就是東湊西湊跟朋友借,那時候不會想到登山包會有那麼多選擇上要注意的事項,而且我是跟男生朋友借,他的體型上比我高大很多,我一路上最痛苦的就是登山包跟自己的身體不適合,那也是吃足了苦頭。
不過,我還是很慶幸我的第一次登山經驗是好的,因為有嚮導幫我做了一些行前準備,所以我就跟著菜單做一些體力、裝備的訓練,我大概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一直不斷去象山,不斷地爬,不希望到時候拖累別人,我覺得把身體狀態準備好,到了山上就可以很享受登山這件事情,那我覺得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裝備的部分。
阿泰:所以歸納來說,想要入門的話,途徑有兩種,一種是請家人或朋友,帶你上山,而且是有經驗的朋友或家人,不要找同樣是沒有經驗的人,可能會有一些樂趣或笑料,但也可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盡量找有經驗的人帶;那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管道,可以尋求商業團隊的協助,在初期繳一點學費,我覺得並不為過,如果跟著專業的嚮導、登山領隊上山,會有事前準備:要怎麼帶東西、怎麼準備自己的體能,上山之後,也會告訴你基本的技巧,包含怎麼走、怎麼用登山杖、上坡下坡等等,他都會告訴你如何去應對不同海拔會遇到的事情。
無論如何,先把自己準備好是最重要的,所謂的「準備」可分成生理的和心理的,在生理方面,除了體能訓練、肌力訓練,也包含熟悉裝備的操作,例如背包背負的方式、行走的技巧等等;心理層面,則有風險管理,必須清楚知道體能負荷的極限,像呆呆剛才說的,她可能怕拖累大家,所以她事前做了體能訓練,希望在過程中不要變成累贅,甚至可以去享受這個過程,另外,也要建立基本的戶外知識,用來對應各種突發狀況。只要到了山上,就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非不得已,再請求他人幫助,這樣才能養成獨立不依賴他人的個性。「要對自己負責,盡量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挑戰」,這是登山的基本態度。
呆呆補充:但如果真的受傷很嚴重,身體真的不行,還是不要逞強、硬撐,量力而為。
入門戶外過夜/睡山屋或帳篷的優缺點
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同等重要,不可忽略。所以,一開始建議先從單日行程著手,先完成4個小時,再去挑戰8個小時,等到身心都準備好,知道戶外是怎麼一回事之後,差不多就可以規劃一趟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的行程,睡山屋或搭帳篷皆可。
睡山屋的門檻較低,不需要多帶一頂帳篷,在室內也比較溫暖,不怕風吹雨淋,是可以好好練習在戶外過夜的入門好方法,但缺點是,若走熱門路線,週末經常是客滿狀態,一群人擠在通鋪睡覺並不是很舒服,而且噪音很多,在不容易入眠的山區會更難睡,在山上只要睡不好,就會影響隔天體力,很容易疲倦、走不動、精神不濟。睡帳棚的門檻較高,得多背一兩公斤的重量,但好處是路線的規劃彈性大,可以紮營在路線上合適的營地,而且擁有一頂帳篷就像擁有一個戶外的房子,會有一種很難形容的滿足與安全感。但睡帳棚並不是沒有缺點,假如天氣不好,就得在風雨飄搖的狀態下在野地過夜,風聲雨聲很吵,一樣不好睡,而且溫度也會比較低,需要更保暖的睡袋和衣服。
睡山屋或睡帳棚各有優缺點,多嘗試幾次就能知道自己的喜好了,這沒有標準答案。
▲無痕山林(LNT準則)
那在戶外活動的學問很多,要仔細講完是很花時間,所以先講普遍大家都會提到的LNT準則,雖然很老生常談,幾乎每本書、每個戶外工作者都會提到的,但它確實是很重要,很通則的戶外守則,可以讓大家去遵守。
LNT就是Leave No Trace,不留下任何痕跡。為了不打擾野生動物或破壞自然環境,所以我們必須依照這樣的準則,將人類足跡和對戶外的衝擊降到最低程度。LNT無痕山林有七個原則,是從國外引進到台灣,在《野地露營聖經》這本書裡也有提到。這七點,會稍微調列式地分享給大家。
第一點,充分的事前規劃與準備,就像剛剛提到的:心理和生理,訓練與建設。你必須了解前往地區的相關法規和注意事項,比如說天氣預報,颱風天的狀態下就不要上山,或者是連續降雨好幾天,也盡量不要上山,因為可能土石鬆動會有崩山的危險,在規劃行程的時候,也盡量不要在很熱門的時段上山,人多的話,對坡道的衝擊會比較高一點,太多人去走,會衍生比較多的垃圾、人類的足跡,或者是排遺的問題,都可能會影響你對這次行程的評價。所以,剛開始上山,我建議不要選太熱門的時段,不要拘泥於只有週末可以使用,如果是上班族,可以請平日的休假去做這件事情,我覺得這個品質會高一點。
第二點,在可承受的地表健行或露營。可承受的地表,其實就是比較結實的地面或者是步道,如果走在比較鬆動的步道,有可能會破壞路徑,這通常會發生在步道跟步道之間會有的捷徑,如果你任意去走捷徑的話,就會破壞原本的步道,你走出來的捷徑也可能被誤認成真正的步道,對路況不熟的人,有可能就踏上你的捷徑反而迷路,所以盡量在可承受的地表去健行。
紮營的地點,也必須是盡量遠離水源,因為人類還是會因為各種狀況,製造一些不必要的廢棄物,比如說上廁所,煮東西可能會有廚餘,身上使用的防曬乳、個人的衛生用品,也會有殘留的風險,所以原則上盡量遠離水源區,提水去營地做使用,不要直接在水源旁邊紮營。
第三點,適當處理垃圾。很重要的事情,你帶什麼東西上山,就帶什麼東西下山,不要遺留任何廢棄物在山上,即使是果皮也一樣,很多新手會以為果皮丟在山上是施肥,但在戶外來說,果皮丟在高海拔山區,分解的速度會非常慢,而且可能會有野生動物去吃它,會造成一些生態問題,所以不要丟果皮或是丟蛋殼,收在夾鏈袋裡,自己帶下山。
☞發問:女性上山時,生理用品的處理方式
呆呆:我想要分享一下,平常在講座的時候,有些女性山友會問我,女性上山,使用後的生理用品處理的問題。一般來說,可以解決生理期的用品,大概就是衛生棉跟衛生棉條,我自己不善於使用衛生棉條,而且在戶外處理衛生棉條,我自己覺得會變成很恐怖的狀態,而且戶外的水源取得不容易,清潔也不容易,所以我後來還是用在台灣比較習慣的衛生棉,但是還是要注意剛剛說到的LNT,所有的生理用品都必須要帶下山,比方說,如果是有山友同行的狀態之下,避免尷尬,可以選擇用深色的夾鏈袋收好帶下山。
第四點,請勿取走任何屬於當地的資源,包含任何東西。比如,走路經過一些遺跡,不要去挖上面的石頭,也不要任意採集植物、花朵,「你怎麼來,就怎麼去,不要帶任何的東西走」。
第五個,將營火對環境衝擊的極小化。在山上如何用火,怎麼把用火的衝擊減小,我覺得是一個很需要探討的課題。在台灣,像前面提到,如果不是緊急狀況,比如說求生需求,非常需要生火的熱源去幫身體回暖,我是不建議生火,因為生火是比較花時間的,也容易造成地面汙染,燒焦的地面就沒辦法再長植物,你需要一段時間去復育它,而且後來經過的人,也會看到地上黑黑的一塊,不是很美觀,作法是盡量復原到沒有燒過的痕跡,但它終究是一種破壞,所以如果不是必要的狀況,盡量不要生火,如果要生火,要將痕跡復原到沒有生火的狀態。
第六點,尊重野生動物。在山上看到野生動物是一個很奇妙的狀態,你會想要接近牠,會想要去觀賞牠,甚至是觸碰牠,但這都是要盡量避免的。你可以遠觀,可是當你到某個距離的時候,其實是在打擾牠,可能會引起牠的某種反應,盡量不要去干擾牠們的生態,大家常說,我們走到山上就是客人,牠們才是主人,進到人家的居住範圍,應該要尊重牠們的生態習慣,不要去打擾。
第七個,尊重其他山友。尊重大家在山上,也是一個課題,你不要去打擾到別人,比如有些人可能會想要邊走邊放音樂,如果音樂是自己聽,我就覺得ok,如果會干擾到別人,我就覺得不是很好,或者是在營地很早起,想要大聲唱歌、做運動,我覺得也不大好,因為有些人可能還在睡覺,這些事情其實都是很基本的。你平常在平地怎麼生活,怎麼保持禮貌的距離,你在山上也是照做就好,而且可能要做得更好,因為在山上是非常安靜且私人的,不要去打擾到別人享受戶外的美好時間。
礙於時間不夠,以上分享的內容都還是基礎的戶外知識,所以如果對登山露營有興趣且想要學習更多的話,我可以推薦一些書單讓大家「進修」一下 :)
除了《野地露營聖經》這本書,我覺得由日本作者或是台灣作者撰寫的書,可能會更符合台灣的戶外環境。
✎阿泰的延伸閱讀書單:
《山道具:20種必備登山裝備的挑選、使用法》
由日本作家高橋庄太郎寫的,非常受用,雖然我對戶外裝備已經有一定程度地了解,但我偶爾還是會翻一翻它裡面提到的內容,其實每次都會有一些新的學習跟吸收。
《圖解台灣登山小百科: 山況、裝備、技巧一次掌握》
台灣團隊出版的,我推薦它的原因,雖然出版有一段時間了,書的內容也比較精簡跟小本一點,但很適合入門者去做閱讀,因為可以很快速地去吸收需要的知識,而且是屬於台灣環境的。
《 圖解登山聖經:第一本真正適合臺灣登山的入門百科》
提供登山健行活動愛好者的入門讀物。全書分為十大章節,分別為認識山岳與登山、地圖與方位、體能的培養、炊事器具、食材與飲水、登山服飾、寢具、鞋襪、背包、安全的維護等等,介紹基本而且正確的觀念,確保各項活動的安全性,進而親身體會登山健行的無比樂趣。
(*podcast音檔口誤,也同時推薦這本讀物!)
《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
這是美國作家麥可.克萊蘭所寫,這可能是再稍微進階一點之後,想要學習輕量化裝備可以去閱讀的書。
《野外技能補完手冊》
比較接近《野地露營聖經》裡面提到的,可能會再更輕量一點,更符合台灣環境一點。
《山林生活教科書:男子漢的露營、野營技藝》
日本作家Satoru Suzuki寫的,我自己很喜歡,因為非常適合我現在的階段去做學習跟閱讀,裡面有提到一些很酷的小知識,跟一些可以自己動手做的DIY手工藝品,我覺得非常不錯。
《 山知道》
這本是我自己寫的,那書名的意思就是透過山讓我知道的事情,我希望大家在閱讀完這本之後,也可以透過我告訴各位的一些小故事,之後用身體去實際體驗,感受山林的美好。
最後,祝大家都有充分地準備,到戶外也可以有充分地享受,謝謝大家,我是阿泰,我是呆呆,我們下次見!
/////
聽完阿泰和呆呆在podcast裡,分享了許多有趣、印象深刻的戶外回憶,登山經歷豐富的他們,還有許多對於登山裝備、戶外過夜的故事,歡迎大家參加實體討論課,我們在8/13(六)晚上7點半,誠品園道店3F ,與大家做進一步的討論。歡迎帶著疑問來。點擊下圖報名去!
▌更多【好好聽故事】5個改變世界的好故事
☞第一彈丨破譯哲學與科學的終極問題:人能擺脫基因的掌控嗎?
☞第二彈丨IMDb神片《教父》歡慶50周年,深度大探索
☞第三彈丨小說家是一種讀人的功夫,臨床心理師看《身為職業小說家》
☞第五彈|外行人看K線,內行人洞悉世界秩序,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強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