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紀實】信義週末夜讀|大解密!手繪台灣神怪背後的創作秘辛
撰文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編輯前言】
書評書目TAIWAN REVIEW of Books秉持推廣閱讀與經典文本的精神,攜手誠品書店撰寫「週末夜讀系列講座」紀實文章,以文字與讀者一起重溫講座夜晚的品讀生活。七、八月的講座主題將搭配應景的農曆七月聚焦在❰探訪鬼怪文化中的奇幻台灣❱ 。從台灣在地的神話傳說、鄉野奇譚出發,我們得以望見社會文化如何重新詮釋鬼怪,百花齊放的延伸作品從文學發展到繪本甚或藝文策展,多重的媒介與管道讓我們看見台灣豐富的奇幻創作。本場次由角斯角斯工作室的插畫家曾鼎元談【手繪台灣神怪背後的創作秘辛】。
「角斯角斯工作室」是台灣當代第一個將本土「妖怪」與「地圖」有系統結合、視覺化的創作者,由夫妻檔曾鼎元與Wendy組成,致力於將臺灣神怪轉譯成圖像,除了出版品外,也從事跨領域合作及商品開發等內容,最早以《台灣妖怪地誌》、《台灣妖怪卷》為人所熟知,並以《台灣妖怪鬪陣》桌遊轟動一時。結合風土文化與異想傳說,在老故事裡創新,風格立體鮮明,藉由豐富的視覺意象及媒介推廣神怪文化,讓人印象深刻。本場講座裡,他分享了這幾年的創作經驗,以及當創作範疇從神怪圖鑑延伸到繪本設計,其中有什麼樣的差異、而他又是如何跨域展開合作。

<角斯角斯工作室 插畫家曾鼎元>
「日本有『百鬼夜行』,台灣呢?我一直在想怎麼把我們的共同記憶放入創作。」
創作之初,圖像資料相當缺乏,她曾問過原民相關專家,得到的回覆是:原民的資料裡面是沒有與妖怪相關的圖像的。「過去,日本有『百鬼夜行』(名妖怪繪師鳥山石燕一系列的妖怪繪卷),但我們沒有。我在想怎麼把我們的共同記憶放入創作時,想到台灣有日本人畫的古地圖,如果能把地圖與妖怪的角色結合,那會是屬於台灣獨有的內容。」
例如,他有個角色取材自阿美族的傳說:在美崙山上,有個巨人阿里卡該(Alikakay)會從海面進到陸地,不時進入部落調戲婦女、或把孩子吃掉。深究其中,這巨人的形象也對應了當時荷蘭人初入台灣時,在阿美族眼裡的形象,《蕃族調查報告書》裡也有提到,荷蘭人是「高大、長毛、貓眼(眼睛的形狀斜斜的)」。而傳說中,巨人喜歡抓星星,曾鼎元也特地在書裡畫了一個抓星星的妖怪,在他思考如何為其做造型時,他除了以文獻為創作基底,也加入自己的創意。例如,他特別以花蓮的麻糬為靈感,將此妖的形象畫得圓滾滾,反而不以傳說中的巨人形象去詮釋。
「神明方面,我不是專家,會想做是因為我的母親。他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信仰是她認識神明唯一的途徑,雖然,母親也跟我提過一些神蹟,我卻覺得她並不了解神的其他面貌及故事,因此想做這本書,為母親探索。」
他的創作靈感大致分為三個思路:第一,大部份的神明,都由印度或中國傳進台灣,在地化後,會因落地深根而有不同的發展。例如,台灣泉籍人所奉祀的區域性女神「池頭夫人」,在中國,她會懲罰懷孕難產而死的婦女;但在台灣,池頭婦人卻會保護孩子和婦女。因此,曾鼎元在畫池頭夫人時,於其下畫了兩個打架的人,分別是彰州及泉州人,他用新思維再創詮釋,力求更貼近角色的創造性。
第二,每個神明都有「從神」,例如,傳說中,1959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時,觀世音菩薩在天空留下了騎「龍」的聖蹟…他將這些神獸一起加入創作的元素。第三,是呈現台灣本土神明如廖添丁,他們身上有些特別的法器如「穿雲靴」,可翱遊天際…這些,讓圖像充滿了各種線索,供讀者細細進入神明的故事。
過去幾年,曾鼎元畫妖怪時皆以木板為媒材,到了畫神時,他回到了在紙上作畫。紙的表面有點凹凸不平,他喜歡用水彩或壓克力作畫後,於其上呈現不規則的質感狀態。畫神時,他也在找不同性質的神的「公約數」特徵,例如,畫火神時,他會找一些與火神有關的畫作,或去看看廟裡的神像,書裡的火神,便是延用延吉街火聖廟裡的火德星君形象,再把鬍子變成火的樣貌而成。
此外,他也為神明造字。例如書中的「武財神」,他試過不同的筆法,最後選擇用不同的繪筆寫成這三個字,因他認為「財」應從不同的地方流入,所以這三個字若能用不同的繪筆寫成,會讓字體的神韻更加容光煥發,也更貼近「武財神」的靈魂。
他說,自己也犯過一些錯,例如之前在描繪保生大帝旁邊的那隻老虎時,因他進廟裡看到的大部份是黑虎,所以畫的是黑虎。後來有專家提醒他,應該是黃虎,他去廟裡詢問,才發現,當初台南保安宮因虎爺非常靈驗,因此稱作「赫」虎,有神威顯赫之意,而「赫」字的閩南語讀音與「黑」相近,因而誤傳成黑虎。
延續神怪精神發展異業合作及繪本,「畫圖這件事,跟這世界是有連結的。」
曾鼎元將傳說故事的意義延伸,他創作的故事中,隨著時代演變,北部有些年輕人不願再走進廟裡,香火變少,燈猴因此暴怒,希望島沈…「我想談的是年輕世代的親子疏離議題,現代父母愈來愈忙碌,跟孩子相處時間變少,而神在某種意義上代表父母…透過音樂及說書人,讓小朋友了解神明背景,也希望人跟神的關係再接近些。」
音樂會相當成功,現場反應熱烈。做完第一波,角斯再度與國樂團合作「《寶島妖怪》音樂繪」,因應疫情蔓延,曾鼎元在故事中將疫情背景帶入,隨著人們怕感染而減少外出,神也因香火減少而靈力盡失,妖怪因而興起、想取代神明…曾鼎元希望在合作中延續過去所創作的角色,讓他們展現新的意義及面貌。
過去的創作,大部份都是「資訊型」的圖文,近幾年來,他以做完整的故事繪本為目標,「外國有《格林童話》或完整的妖怪故事,我們卻欠缺以時代觀點再詮釋的創作,因此,我想找原民神話或有趣的元素,創作我們自己的繪本。」
因此,2021年他出版的新神怪繪本《牟吉》,以神怪牟吉追日的奇想冒險展開故事內容。牟吉是擁有神力的孩子,手一指,就能放雷劈斷樹枝;張口就能吹出疾風,傷害鳥獸。牟吉擁有過人的力量,很快就傳遍世界,當他發現自己的力量,便期待可以遇到旗鼓相當的對手,而前來挑戰的勇士,全都不是他的對手。其中,當太陽前來迎戰卻因戰敗而逃時,發現自己能量變得虛弱,無法普照大地,世界開始降溫,飄起大雪。此刻,太陽因過度著執著,黑暗生成一頭怪獸,怪獸虎視眈眈,準備吞噬這個世界⋯⋯
「我想談的是,人因擁有力量卻又過度執著時,會流失一些本該重視的東西。」
曾鼎元從前曾在戲院工作,做過電影行銷及發行,他說,在做電影行銷過程中,他有感國外的整合性行銷方法,能充份利用台灣人為他們發展外國文化,那台灣自己呢?而另外,他會投入繪畫也有些因緣,他因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有次畫了一個比一的自畫像,在腳底開了一個洞,裡面有不乾淨的東西流出來…畫完隔天,他一下床踩地,竟感覺同樣的位置在痛,「不知是否是巧合,那時,我就感覺畫圖這件事,跟這世界是有連結的,加上母親的關係,我從此進入了神怪的世界。」
後續的創作面向,他有想再延伸的領域,但,他覺得現有的功課還有空間繼續經營,未來也希望再翻新一些過去經典角色做繪本。對於台灣的鬼怪創作,他認為,隨著愈來愈多的資料被挖出,這領域會有愈來愈多人進入、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他樂見其成,也期許自己持續為台灣創造出獨有的神怪語彙。
▌講座來賓
插畫家 曾鼎元
臺灣插畫家,作品中能看到傳說、神話、怪誕、奇想、妖怪、神明等元素。代表作品-《台灣妖怪地誌》、《台灣妖怪卷壹-巨人怪說》、《台灣妖怪卷貳-怪生島》和《台灣妖怪鬪陣》桌遊。2020年由聯經出版,合作推出《寶島搜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