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房:十餘年書途,為新加坡多元族群留住書架
撰文 蔣亞妮.照片|城市書房陳婉菁出身馬來西亞霹靂州美羅,文學科系畢業後,先進入出版業,再到英培安先生創立、新加坡最具指標性之一的草根書店任職,「離開英先生的『草根』後,我沒有轉行,除了受到他的啟發,也知道如果離開,很難回來。」陳婉菁帶著未竟的出版計畫創辦城市書房。城市書房於她,不只是一間書店,更是出版社,單靠其一都無法實踐她的理想,「過往在出版社工作,看的只是數據與市場回應,但不知道誰在買書、在看書,或者讀者的需求。」開始經營書店後,能知道讀者是誰,也讓她能更有誠意地編輯每本出版品。
人與書店一同成長,陳婉菁說書店本就是一個考驗體力、腦力與做人彈性的地方,她同時回顧道:「我們是一個小書店,人力非常有限,因此要跟不同人合作溝通。」從出版品設計到舉辦活動,也從一開始的沒有頭緒到上軌道。「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最小,只要誠心跟人講話,描繪出書店的面貌,自然就會吸引到一群相處得最舒服與自然的人合作。」總說城市書房是小生意的陳婉菁,認為小的好處,在能回到更人本的一種狀態,從人與人的接觸、連結中,得到啟發。
「自己開一家書店、出版社這件事,跟我想像中很不一樣。」
與許多移工相同,陳婉菁也是新加坡的「異鄉人」。書店讓她認識到不同背景的人,也更體會到新加坡的在地特色:「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比較接近的地方是多元種族,這裡主要有四大種族,因此城市書房雖然以華文書為主,還是會賣很多英文書,有時候賣英文書甚至變成書店的主要收入。」陳婉菁帶我們回顧新加坡的書店歷史,依然強調,相比鄰近國家,新加坡的本地書店多半還是以華文書店居多,近期雖然減少,比例上,還是比英文書店多。
陳婉菁也説,自己的母語華語與文學專長,依然主導書店定位與選書,但販售英文書與外國文學讓她更能觀察值得翻譯、引進的外文書,比如馬來作家Alfian Sa'at的作品。這幾年,城市書房的出版企畫也開始著手翻譯:「將一部作品翻譯成華文,是我認為在馬來西亞、在新加坡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在一家書店與出版社中,找到兩種語文卻來自同一個作家的同一本書,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
十年經營最辛苦的一段在前幾年疫情,每次遇到難題陳婉菁都會想起英培安先生:「他是我的一個精神領袖,英先生在經營書店時,比我的情況還糟糕,因為那個時代網路沒有這麼活躍。」她從英培安先生身上學會「苦中作樂」,那些人生經歷於她而言,是很難用錢來取代的。
這幾年間,許多城市開始更關注在地書店,在她看來,一間實體書店能否長久經營,除了書店本身,最重要的還是來自官方對閱讀的推廣。她樂見其成:「一間書店,如果能變成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景點,好好辦下去,那裡頭想必存有善念。」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我在____開了一間書店
More Than A 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