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十余年书途,为新加坡多元族群留住书架
撰文 蔣亞妮.照片|城市書房陈婉菁出身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文学科系毕业後,先进入出版业,再到英培安先生创立、新加坡最具指标性之一的草根书店任职,「离开英先生的『草根』後,我没有转行,除了受到他的启发,也知道如果离开,很难回来。」陈婉菁带着未竟的出版计画创办城市书房。城市书房於她,不只是一间书店,更是出版社,单靠其一都无法实践她的理想,「过往在出版社工作,看的只是数据与市场回应,但不知道谁在买书、在看书,或者读者的需求。」开始经营书店後,能知道读者是谁,也让她能更有诚意地编辑每本出版品。
人与书店一同成长,陈婉菁说书店本就是一个考验体力、脑力与做人弹性的地方,她同时回顾道:「我们是一个小书店,人力非常有限,因此要跟不同人合作沟通。」从出版品设计到举办活动,也从一开始的没有头绪到上轨道。「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先把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最小,只要诚心跟人讲话,描绘出书店的面貌,自然就会吸引到一群相处得最舒服与自然的人合作。」总说城市书房是小生意的陈婉菁,认为小的好处,在能回到更人本的一种状态,从人与人的接触、连结中,得到启发。
「自己开一家书店、出版社这件事,跟我想像中很不一样。」
与许多移工相同,陈婉菁也是新加坡的「异乡人」。书店让她认识到不同背景的人,也更体会到新加坡的在地特色:「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比较接近的地方是多元种族,这里主要有四大种族,因此城市书房虽然以华文书为主,还是会卖很多英文书,有时候卖英文书甚至变成书店的主要收入。」陈婉菁带我们回顾新加坡的书店历史,依然强调,相比邻近国家,新加坡的本地书店多半还是以华文书店居多,近期虽然减少,比例上,还是比英文书店多。
陈婉菁也説,自己的母语华语与文学专长,依然主导书店定位与选书,但贩售英文书与外国文学让她更能观察值得翻译、引进的外文书,比如马来作家Alfian Sa'at的作品。这几年,城市书房的出版企画也开始着手翻译:「将一部作品翻译成华文,是我认为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你可以在一家书店与出版社中,找到两种语文却来自同一个作家的同一本书,我觉得这是很有趣的。」
十年经营最辛苦的一段在前几年疫情,每次遇到难题陈婉菁都会想起英培安先生:「他是我的一个精神领袖,英先生在经营书店时,比我的情况还糟糕,因为那个时代网路没有这麽活跃。」她从英培安先生身上学会「苦中作乐」,那些人生经历於她而言,是很难用钱来取代的。
这几年间,许多城市开始更关注在地书店,在她看来,一间实体书店能否长久经营,除了书店本身,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官方对阅读的推广。她乐见其成:「一间书店,如果能变成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景点,好好办下去,那里头想必存有善念。」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纸本刊物每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
Current Issue_我在____开了一间书店
More Than A 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