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用顏料與畫筆,書寫自由夢想與時代故事:臺灣女性藝術家百年群像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 ft.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到當代女藝術家,歐姬芙、草間彌生、芙烈達......這些名字總是耳熟能詳。但當我們將目光轉向臺灣,你知道我們也有哪些驚艷國際的女性創作者嗎?
舊時臺灣受制於社會風氣與家庭期待,女性大多被藏在深閨中,難以踏出家門拋頭露面,更何況是接受教育。然而,一群才華洋溢的女子們,將「藝術」化作一把鑰匙,不僅解開社會沉重的桎梏,開啟獲得知識的機會,她們的自由創作更進一步翻轉畫壇。
讓我們走一回臺灣當代藝術史,認識來自這片土地的寶藏女畫家,透過她們獨特的筆觸畫下自我與時代的故事。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圖片取自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灣在明清時期之前,「琴棋書『畫』」一直屬於文人雅士的風尚活動,是少數有錢人的雅興。直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引進西式教育,帶入繼承中國北宗礦物顏料繪畫、並在日本發揚光大的「東洋畫」(現今定名為膠彩畫),以及源自歐洲的水彩、油彩為主的「西洋畫」。此外,日本政府為了增強臺灣生產力,興辦女子教育,並增加體育、藝術、音樂與家政等項目。儘管就讀的女學生占比不多,但仍將女性從深閨中解放,走出家門開始認識世界、打開新視野,臺灣從此開始培育出優秀的女性藝術家。
第一位開闢女藝術家疆土的先鋒,就是創下歷史的「臺展三少年」之一:陳進。
東洋畫 / 膠彩畫臺灣女藝術家代表#1:陳進
陳進(1907 - 1998)出生於新竹香山望族,良好家庭環境讓她能無後顧之憂,接受完整的女性教育。陳進也相當爭氣,考上當時女性最高學府「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現 中山女中),與東洋畫大師鄉原古統習畫。鄉原古統發現她的優異天分,鼓勵陳進
陳進,《悠閒》,1935,膠彩、絹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在日本留學時期,身為當時班上唯一的異國女子,任何行為表現都會被放大檢視,尤其是在備受打壓的殖民時代,陳進深知自己肩負的期待與使命,咬緊牙關也要拼命讀書學畫。1927 年,經過幾年打磨後的陳進以二十歲新秀之姿,與林玉山、郭雪湖共同入選第一屆臺展東洋畫(膠彩畫)部,其餘全都是日籍畫家,大大震撼畫壇,因而稱之為「臺展三少年」。1933 年,更以親姊姊為模特範本、繪製充滿濃濃臺灣民情的《合奏》,入選第十五屆日本帝展,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臺灣東洋畫家。
陳進,《手風琴》,1935,膠彩、絹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陳進透過筆下細膩溫婉的女性日常,強而有力地打破舊時代高高圍起的藩籬,闖進殖民地與男性環伺的美術界,建立自己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不讓性別與時代阻礙她發光發熱。陳進的成功,也帶給許多女性後輩希望與鼓勵,當時另一位女畫家,也在東洋畫界即將嶄露頭角。
↓ 延伸收看 ↓
「臺展三少年」還有哪些精彩大作?東洋畫變成膠彩畫背後藏著曲折的歷史?即日起至明年 2/02(日),走進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膠彩展,探尋膠彩與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歷程。
東洋畫 / 膠彩畫臺灣女藝術家代表#2:林阿琴
林阿琴(1915 - 2020)出生於臺北大稻埕,年幼時過繼給商人家庭獲得良好照護,很早就接受完整教育,並考取最高學府「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現 中山女中)成為陳進的學妹。林阿琴同樣師承鄉原古統,在每周短短幾小時的美術課,便展現相當強大的藝術天分。
然而,受制於親情強烈的羈絆,林阿琴畢業後並未出國留學,輾轉留在臺灣進入「女子高等學院」,加入美術班正式投入繪畫。林阿琴骨子裡也是相當倔強的女性,當別人都畫 20 幾號的畫作時,她直接一口氣挑戰 100 號大畫。不只如此,林阿琴也相當早就瞄準臺展,在不到兩個月的暑假期間,每天廢寢忘食畫上 10 個多小時。皇天不負苦心人,林阿琴首次參賽就以《美人蕉》入選第六屆臺展東洋畫部,後來更連連入選三次臺展。
林阿琴,《南國》,1933,膠彩、絹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因為繪畫,林阿琴曾和黃早早、邱金蓮等其他女子畫家,一起合租民屋充當畫室,顯現當時女性身分已能藉由繪畫,慢慢從家中深閨往外拓展推向公共領域,與過往相比,擁有更多的自我創作空間。
林阿琴,《黃莢花》,1934,膠彩、絹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林阿琴後來與「臺展三少年」之一的郭雪湖結緣走入婚姻,夫妻一共養育六子,讓林阿琴每天都被海量的家務事淹沒。但她依舊不放棄任何機會,總在忙碌一整天後的尾聲,仍執起畫筆創作,再待學姊陳進造訪郭家時與她積極討教。光復後林阿琴接連入選省展、臺陽展,1978 年移居美國後每一年幾乎都有新作,甚至還曾與丈夫、女兒三人聯展。林阿琴將她對繪畫無盡的熱愛,投射在作品中,每一筆每一雕琢都是蓬勃的創作能量。
相較於源自古代中國的「東洋畫 / 膠彩畫」,涵蓋水彩畫、油彩畫的「西洋畫」,也在日治時一同引進臺灣,培育出許多本土西洋畫名家。
西洋畫臺灣女藝術家代表#1:鄭瓊娟
鄭瓊娟(1931 - 2024)出生於新竹醫生家庭,升學期間正值戰後臺灣光復期,精熟日文的她難以應付中文考題,因此無緣考上目標的臺大理化科系。鄭瓊娟後來受師長建議,改考取師範大學美術系,師承本土知名西畫家李石樵、廖繼春等大師。鄭瓊娟在大學期間,因為優異的繪畫天分,也加入推動現代藝術運動的「五月畫會」,成為初期第一批畫會成員。只是,身在臺灣的她,下一步依舊不知何去何從,呼吸不到自由未來。
鄭瓊娟,《自畫像》,1954,油彩、木板。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鄭瓊娟畢業後沒多久,在一場畫展中因緣際會認識了承辦人,對方相當欣賞鄭瓊娟氣質,把在日本工作的兒子介紹給她,並說:「去日本,妳可以去東京藝大讀書。」這句話彷彿是黑暗中的曙光,鄭瓊娟決定為自己放手一搏,主動向父母爭取這場婚姻,更單槍匹馬前往相親、公證,在當時十分大膽前衛。
嫁去日本後,排山倒海而來的卻是殘酷的現實:她必需與先生住在簡陋的宿舍,要委身家庭中成為主婦與母親,環境與身分的劇烈轉變,讓鄭瓊娟根本無法實現夢想。但她從不為自己做出的決定後悔,靜心操持家務,直到孩子長大後再度拾起畫筆,60 多歲時重返畫壇發表畫作。鄭瓊娟從學生時代的靜物繪畫,後來轉為抽象的意境,將生活壓抑許久的無奈感宣洩在畫布上,形成奔放淋漓的圖像,畫面中大多是紅、黃、黑與白,綻放著飽滿堅韌的生命力。
鄭瓊娟,《陽》,2003,油彩、畫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鄭瓊娟曾在與友人的書信中寫下:「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意志要堅強......要自己負其責任,自然你的一生是由自己的行動來決定的。」或許年輕時的天真讓她繞了一大圈,但她仍勇敢地朝著心之所向。走了數十年的遠路後,終於還是成功完成她的藝術夢想了。
↓ 延伸收看 ↓
推動臺灣藝術走向現代創新的「五月畫會」,還有哪些畫家與作品?當代臺灣有哪些閃閃發亮的女性創作者?即日起至 12/15(四) 號前,走進北美館《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閱讀 28 位橫跨世代的女性生命故事。
西洋畫臺灣女藝術家代表#2:洪美玲
洪美玲(1940 - )自小成長在山水之間的花蓮,畢業後擔任教師十多年的光陰間,曾有機會接觸到西畫,激起了洪美玲對繪畫的熱忱,她便毅然放棄穩定的教師工作,40 多歲隻身遠赴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攻讀繪畫。
想不到迎面而來的,卻是從生活上到創作上,天翻地覆的巨大轉變。洪美鈴原先習慣的傳統臨摹技法,一口氣全被教授否決:「你要表現什麼?你的思想情感在哪裡?」洪美玲大為震撼,決定開始往內剖析自我:以她喜愛的老莊思想為軸心,擷取水墨畫中常見山路小徑為畫面主幹,採用西畫技法融合水墨的「皴(ㄘㄨㄣ)法」,發展出以編號命名的《尋道》系列。每一幅都是都尋覓自我的過程,畫中每一條路徑都是誠實面對自我的軌跡。
洪美玲,《尋道1號》,1983,油彩、畫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洪美玲筆下夢境一般的構圖,也投射她內心深處的渴望。年幼時家庭曾受白色恐怖迫害,洪美玲深感不自由帶來的壓迫,便藉由創作不斷尋找寧靜與自我。洪美玲將心中嚮往的桃花源轉映在畫布上,組成一幅幅彷彿用積木反覆堆疊,搭出通往美好未來的寓意畫面。洪美玲的《尋道》之路至今編號早已破百,她曾在受訪時,被問到什麼時候才會停筆?「畫到我眼睛滿意為止。」她微笑回答。
洪美玲,《尋道》油彩、畫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舊時女性藝術家身處戰亂中、家庭裡、丈夫與小孩間,像顆停不下來的陀螺,不斷在女人、妻子、媽媽的角色中打轉。但這些女性不曾被現實擊倒,始終沒有忘記、更沒有放棄靈魂深處對藝術的熱愛,揹著生活的沉重包袱,走過一年又一年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再一片一片拾回自己的模樣,以勇氣之名,一筆一畫忠實記錄她們的自由心聲。
臺灣女性藝術家的創作之路,從崎嶇窄小的石頭路,近年漸漸走向康莊大道。在這條尋覓美好與自我的進行式中,她們堅定的腳步永不停歇。
鄭瓊娟,《悟》油彩、2013,畫布,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北美館今年秋季雙雙推出 跨世代女性藝術家特展《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暨探尋膠彩畫在臺灣落地樣貌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呈現百年眾多優秀女性藝術故事、臺灣畫壇傳奇之作。展覽項目豐富精彩,一口氣涵蓋油彩、膠彩、版畫、小說、玻璃纖維、影音......等多元媒材,在畫布上、文字中、影像裡,自由閱讀她們充滿韌性的勇敢傳說。
.
.
.
▌世界再喧鬧,她心中都有一片寧靜的創作飛地
.展名:《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期:2024.10.05 - 12.1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1A、1B展覽室
.展覽介紹:點我看更多
▌長年累月的生命重量,磨成雋永鮮明的顏色
.展名:《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
.展期:2024.10.12 - 2025.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 2A、2B 展覽室
.展覽介紹:點我看更多
✦
▊ 更多「她」的藝術人生
☞ 4 個歐姬芙人生金句,揭開現代藝術大師的傳奇一生
☞ 直擊大師創作現場!插畫還原草間彌生等 7 位世界級藝術家私密的作畫時光
☞ 專訪攝影師余惟、剪紙藝術家 Wuba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