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心觀察者──宋文郁:躺平或奮起的殘酷二選一,有時就是會失控(破碎無關好壞,尚待觀察)
撰文 張嘉真.攝影|林昶志.場地協力|浮光書店宋文郁到家後會先躺下滑手機休息。休息區鋪著地毯,有一張小桌子,是一個舒適的陷阱。IG探索影片、Threads內嵌連結、臉書河道貼文。從狗狗影片到外遇搜查紀錄,然後是各式陌生人的吵架與爭議。如果那天過得不好,宋文郁的休息會演變成大休息。
「滑手機的三個小時過後,我覺得那天可以說都毀了,但是隔天到家我還是繼續躺回原位,有時候就是會失控。」宋文郁用「有時候」來形容,聽起來像是一場博弈,輸掉自己的夜晚或是贏回時間的主控權全是機率問題。細究她所說,失控其實有跡可循。躺平或奮起,是打開手機必須不斷面對的殘酷二選一。
真空世界的反面
「我本來待在一個真空的快樂世界,但是打開社群看到大家在關注一些議題,就覺得我好像也應該要去。」宋文郁清楚,快樂是因為建立在真空的前提,如果她看的不是連續播放的短影片,那她看到的就會是朋友在參觀無家者的展覽、討論白色恐怖議題的電影,面對不公不義的族群問題時召開記者會聲明立場,或是集資租到一台宣傳車停在中山北路提供參與遊行的人短講。
有時候宋文郁會感覺沒有力氣,卻深怕錯過。
最後她仍然去了。她站在宣傳車底下,抬頭仰望親近的朋友在車上張羅。一、兩年前的她可能也會站上台發表,現在她只想把一個空間可以充斥的聲音額度,留給那些真正言之有物的人。生活的轉速不只體現在每個影片結束接到下一個影片中間幾乎不存在的停格,反面而言,衝動也老得那麼快。
唯一感覺自己可以休息的時刻,是滑到一個被戲稱是社群盡頭的短影片:一位中國大爺開著八〇年代風格的雜貨店,有個小女孩會來找他買點心。帳號裡的影片觀看次數幾乎都在兩百萬以上,空洞且帶有奇觀視角的美學,讓每則貼文的熱門留言總是非華語使用者略帶戲謔地說:「每當滑到這個帳號,我就知道我不該再用手機,得上床睡覺了。」
那時候,她終於可以一面厭棄自己,一面安心按掉手機螢幕,停止選擇。
被觀看的她的觀看
相比吃到飽式的接收資訊,宋文郁輸出得謹慎。臉書有公開的倡議,僅限好友閱覽的文章,還有一個專門用來轉發好運葡萄、好運鈔票、好運貓咪貼文的權限。
分類的起心動念是他人的眼光。
「有天我問了一個朋友,基督徒可以看這種『轉發接好運』的文章嗎?他說他是不在意,但比較虔誠的教徒可能會覺得這是有一點異端的東西。」接著宋文郁回憶起IG設置摯友分類的開始,是因為不想被人看見自己為了替朋友慶生去了中資餐廳。透過層層疊疊的印象整飾,她把自己希望呈現的社群人設描述成一個理性的女生。
宋文郁說得像是這一切是為了自己如何體面,其實話裡隱藏的是她在意別人的感受。無論是迷信的集氣或是一群人的聚會,明明都是只與自己相關的日常選擇,她率先想到的卻是看到的人會有什麼感覺。就像她日復一日盯著螢幕上的動態,感覺自己不夠努力生活,或是感覺自己多巴胺成癮。
她說,可是我真的有香港的朋友,我不希望對方感覺⋯⋯。沒有把感覺如何說完,沒有揣測,她安靜地選擇縮小自己。
以緩慢準備緩慢
對抗一切都被簡化成結果的社群表達,宋文郁不只想要細緻看待自己說出的話,還想多說一點。儘管那表示她必須同時負擔自己對於多說多錯的標準,更嚴格地審視自己。
但是她相信那些時刻,「你看著一個人的貼文,好像會突然覺得跟對方有所共鳴。」
她是一個會為十張不盡相關的照片合輯,寫上一段真心話的IG使用者。她的帳號可能有一些在現實完全沒有交集,因為創作而來的追蹤者;也有上過同一堂課但沒有實際講過話的同學,他們是她無法掌握,也無法輕易開啟對話的人群。可是她喜歡演算法隨機推播一些漂亮的照片,如果照片底下有文章,就有機會被陌生人的文字觸動。雖然用後台數據分析,「有人的照片加上一行文字」的觸及率最高,但她依舊把備忘錄中的閱讀感想、電影心得,日常的恨與不捨寫成文章。
坦露真心的文字之所以比定格照片讓宋文郁更加自在,或許因為她是一個擅長用緩慢來準備緩慢的人。
像是讀一本書。書裡沒有躺平帶來的多巴胺,也沒有多巴胺帶來必須奮起的罪惡感。她不只是接收,在想去理解之前,她需要參與思考與組織。這是一段無法快轉的過程。
閱讀對她而言似乎是一種焦慮的解方,但是問起她都是在什麼時候決定看一本書?她笑著說,如果下週研究所的課堂要進行導讀,那她得先看一個禮拜的課外書確定自己不會發瘋才可以。
解決焦慮是為了面對新的焦慮。在焦慮的夾縫,宋文郁交出了一個令人心滿意足的答案,沒有永遠的平靜與安穩,我們只能接著看看下一本書。
宋文郁的選書推薦
《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作者|村上龍
出版|大田
其實不只是它,喜歡村上龍的每本書。這是本可以一次看完的書,回到現實之後會感覺「好像有哪裡不一樣了」。
《進烤箱的好日子》
作者|李佳穎
出版|自轉星球
從短篇小說《不吠》、《小碎肉末》就很喜歡李佳穎,欣賞她寫作的某種視角,這本則是既可愛又有些犀利的長篇。
《單行道》
作者|華特.班雅明
出版|方舟
很累的時候會拿起來看一兩篇,可以調解身心,喜歡它有點諷刺性寫當代的東西。看完會有種可以稍微變聰明的錯覺。
About 宋文郁
2002年生於台中,畢業於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現就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著有散文集《禮物》。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作品散見於聯合副刊。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紙本刊物每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
Current Issue_大分心時代生存指南
Survival Guide for The Era of Dist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