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沒有意識到我可以往海外找工作。」線上設計工具 Canva 首席產品設計師林易聖(Simon Lin)表示,自己的海外職涯,不是一開始就計畫好的。
設計系畢業後,他曾待過咖啡廳、澳洲打工度假,直到 UI/UX 設計開始為人所知,發現這個領域很有趣,開始自學網頁及 UI 設計軟體 Sketch。在當時,國外很多人用,但台灣很少人分享,「我異想天開,想說自己來做教學。」
他把自己從國外所學的知識整理,向線上課程平台 Hahow 提案,3 年吸引 1,000 多位學員上課。因為這樣,他也獲得許多接案機會,累積的 UI/UX 作品持續更新在 LinkedIn 上,進而收到獵人頭的海外面試邀請。
這才讓他發現,原來,自己也有機會走向截然不同的職涯路徑。
海外求職經驗、掌握文化與需求,都成為開發Canva的靈感與養分
圖片來源:Canva
Simon 說,過去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足,即使有去澳洲打工,還是缺乏商業英文經驗。因此,雖然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接受幾家面試邀約,但還是屢屢碰壁。不過,這些邀請讓 Simon 打開一個「開關」:就算覺得自己還不足,但作品集能打動對方,就代表自己有對方看重的能力。
這個念頭,成為他探索海外工作的轉捩點。從那之後,他養成了一個習慣:瀏覽網站時,如果覺得網頁設計不錯,就會順手點開最下方的招募連結,看看是否有合適的職缺。2017 年,他在日本旅遊新創 Odigo 官網發現徵才訊息,不需要會日文也能投遞履歷,因而順利跨出海外工作的第一步;2018 年,全球最大求職網站 Indeed 正在日本擴大市場版圖,他把握機會加入,成為資深UX設計師。
圖片來源:Canva
在美國,Indeed 的介面只需呈現薪資、職位要求等基本資訊;但在日本,卻必須更清楚揭露「是否適合二度就業」、「是否歡迎學生」等細節,才能符合當地的求職習慣。Simon 從這份經歷,真切感受到設計不是只調整美感或功能,而是要適應文化差異、影響用戶行為;透過設計影響數百萬人生活,讓他確信要走向國際,用自身專業解決問題。
後來,他轉向使用者遍布全球的公司 Canva。Simon 說,他想要讓所有不懂設計的人,都能用這個工具,這份使命與他想用設計改善生活和工作品質的理念不謀而合。
進入公司後,他便負責帶領 Canva Docs 團隊,在既有的產品架構上推動開發,讓文件能結合設計和排版等更多視覺化功能。期間,他也感受到日本和澳洲工作文化差異。比如,日本同事比較內斂,因此 Simon 習慣用文件或簡報,甚至錄影片整理、說明會議或專案內容,幫助團隊跟上進度。
▌更多求職建議攻略
在Canva團隊的收穫:不僅專注個人,整合與分工更能提升效率
圖片來源:Canva
在澳洲,則是習慣面對面溝通,因此一開始加入 Canva 時,Simon 花了很多時間進行非正式的一對一面談,了解未來共事成員的生活、工作習慣以及文化背景,也讓對方認識自己,「要先有情感連結,他才會對你有信任感;有信任以後,你才會有影響力。」
除了文化差異,Canva 的功能與受眾比 Indeed 更複雜,因此產品開發更需要跨部門的緊密協作,才能在資料整合、功能設計、體驗品質與技術限制間取得平衡。
圖片來源:經理人
在這樣的環境中,Simon 逐漸意識到,自己要承擔推動團隊文化、提升工作效率的責任,而不僅專注於單一專案。他主動寫下用 AI 協助製作產品原型的教學文章,讓沒有工程背景的同事也能快速做出原型,意外成為公司內部的 AI 先行者。
跨海求職的歷練,讓 Simon 從個人工作者,轉變成促進團隊或社群共好的領導者。2021 年,他在台灣創立 UI/UX 設計社群 AAPD 產品設計學院,舉辦課程和講座、分享個人海外工作經驗,鼓勵更多台灣設計師跨出第一步,不自我設限。
▌搭配 AI,創意不再設限
Canva 讓設計的過程更加高效,越來越多人透過 Canva 提升團隊效率,建立完整品牌形象。
本書藉由時下流行的 AI 輔助,使 Canva 產生更多便利的功能,打造更高效的共享資源。
▌求職面試的必備寶典!
為了海外求職,背誦許多單字與文法,卻不知道該如何精確使用,並在面試過程侃侃而談嗎?
本書提供應對各種情境的攻略守則,幫助你展現口說自信,不錯過任何工作機會!
✦
▌看更多經理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