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時間慢熬燉煮,醞釀自己真實樣貌;聽張曼娟與張西談創作|誠品一日電台
撰文 迷誠品內容中心閱讀的花火傳承需要許多人一起努力、許多人一同投入寫作,才能將寶貴的花火保存下來,生生不息。
跨越時代的差異,手寫的溫度與珍貴
對談剛開始,張曼娟笑說:「今天我與張西同學的對談有個意義,也就是跨世代。」
「當我一個字、一個字在寫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字、一個字刻在我的心裡面的感覺。」張曼娟說道。從使用的習慣與媒介不同,可以看出兩位作家所身處不同的時代。
不過這種專屬感隨手寫時代的消失,也就逐漸消散了。時代的推移,現在每位作家幾乎都以電子的方式存放檔案,手寫稿子甚至變成珍貴的寶物存放於展館中。
圖片來源:張西_IG
張西表示,她也同樣會以手寫明信片的方式傳達情感,在電影院這種無法隨心所欲使用電子產品的場合時,她會回歸手寫,將當下最動容的一刻隨手紀錄下來:「我發現用手寫下來的句子會比較深刻。」
閱讀開啟想像力,進入創作的殿堂
圖片來源:張西_IG
在沒什麼休閒娛樂的年代,書籍也非唾手可得的物品,要到圖書館才能借到。因此她深深記得,寒冬夜晚泡腳時,媽媽會將白天所閱讀到的故事轉述給孩子們聽:
「那就是我對於故事迷戀的開始。我覺得故事可以把我帶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對於小時候生活非常單調,沒有書、沒有玩具的那個年代,開啟我的想像力。」她說。
張西有三個妹妹,為了因應妹妹想聽故事的要求,便絞盡腦汁,從生活吸取到各種事物,編織出一則則有趣的故事給妹妹們聽。
這些邊聯想邊串聯事件的過程不知不覺開啟她創作的旅途,打下想像力與描述能力的基礎。
品嘗創作背負的重量與意義
圖片來源:張西_IG
「因為我想要把值得記錄的東西寫下來,就提筆寫了。我對未來創作的想像是這樣子,所以這是不會消失的東西。」
當書寫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如呼吸重要。像是與它共存,不只它離不開自己,自己也無法脫離它的懷抱,張西對創作的感受是如此熟悉且深刻。
「我常常覺得創作的時候是被自己的文字接住,這時候就會發現它離不開我,因為我不會把手剁掉。」
發覺這一點的張西,與文字、創作的距離更加緊密,也認知創作不可能消失在自己生活中,因為它是如身體部位重要的存在。
她過往認為生活是塊蛋糕,創作是蛋糕上的奶油花,用來裝飾蛋糕,看起來更可愛。但沒有奶油花,也依然是塊美味的蛋糕。
就算生活沒有寫作,不過是少了增添生活趣味的成分,但有了會滋潤生活,沒有也不會影響生活。
她回過神來領悟到:「我連命都不要了,只想把稿子寫出去,這怎麼只能叫蛋糕上的奶油花呢?寫作對我來說根本就是一塊重要的蛋糕本身呀!」
「當你已經喜歡這個味道,而且你覺得這就是你的味道了,你個人的味道,然後像要將這個味道延續下去,大概是這種感覺。」
圖片來源:張西_IG
創作或許早已不是堅持,而是一種強而有力的信念,深深烙印在心中。
坦然接受自己的極限,將極限作為起點,才能看見更寬廣的風景
圖片來源:張曼娟_IG
張曼娟表示,有時寫不出來也包含達不到內心想達到的效果,無法將文字排列成完美狀態,這使她痛苦不已。
創作《天上有顆孤獨星》她就曾陷入這樣的痛苦循環,但經歷幾天煎熬終於達成理想狀態時,感受的舒爽感卻是平順書寫無法體會的愉悅。
張西則給予一個有用的心法,用來調適無法達到內心目標的失落感:
「我認為創作與人生很多時候道理都是相通的。我想到的辦法是,如果今天寫不到理想,那我就再寫下個版本。所以可能同個段落會寫六、七個版本,然後再選一個好的版本。」
不斷嘗試挑戰自己現在能抵達、突破的最大極限,除了找尋更好的解方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
「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甘心,甘心於知道這是目前你能夠做到最好的了。」
接受自己目前的極限,將極限作為起點,再次出發,總有一天便可看見過往不曾見過的景色。
追逐靈感的那段時光
追逐靈感過程是作家藉由日積月累的日常匯集而成,兩位作家分享了他們追逐靈感的過程。
偷聽路人談話,可以理解他人生活環境、情況等等,觀察對創作者來說增添許多聯想,張西也將此做為一個尋找靈感的方式:
圖片來源:張西_IG
「我發現每個人的生活對話都會有他的生活脈絡、文化脈絡在裡面,所以這是我自己找靈感的方式。」她笑說。
寫作前,她會蒐集大量資料,並細細閱讀,讀完後就會丟棄,再開始寫作。
這麼做的原因,她說:「因為我不想讓我的作品有大量讀書的東西,我希望它變成自己的語氣,變成自己想要說的話,變成我想要分享的故事。」
「所以有些人會覺得你們作家真好,每天都不需要幹嘛,每天都坐在那裡寫寫寫就好,才不是這樣子。其實我們坐下來寫寫寫之前,已經走了一段很漫長的路,而且有時候是黑暗的森林,有時候是佈滿荊棘的小路,要經歷一番痛苦才做得到的。」
批評中逆風成長的勇氣
張曼娟於二十四歲出第一本書,張西則是二十三歲。但受人喜愛,反之也會接收很多人的謾罵。
圖片來源:張西_IG
時間通常使用流動所為比喻,幾乎沒有人用煮作為比喻方式,時間究竟會將自己煮成什麼樣貌呢?
「有次我燉肉的時候,看著煙在飄,就覺得我在煮那鍋肉,時間也在煮我。我知道如何將這鍋肉煮的好吃,那時間會把我煮成怎麼樣的人?」
一個人要改變往往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修練、磨合,就像燉肉一樣。食材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味道和狀態都會和最初的樣貌不同,可能入味、柔軟:
「正是因為經過時間我才知道我是這樣的味道。我才發現我是可以散發出這樣子的樣貌的。」
張西藉燉肉的經驗體會人生的大哉問,雖然她還未確定時間會將她煮成什麼樣貌,仍不停探索,經歷燉煮的過程。
冬瓜是需要花時間燉煮的食材,未經烹煮前的冬瓜,是脆口的,但冬瓜的料理方式卻很多元,可以紅燒、清燉、蒸煮。經過烹煮後的冬瓜口感通透又柔軟。
張曼娟微笑說:「我很喜歡這種時間來煮我的感覺。因為很多事情剛發生的時候我們真的不知道對我們來說它的意義是什麼。」
「突然變紅這個名出現了,一個很好的東西出現了,攻擊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出現了,所以是一個大好和大壞同時出現,然後當時我又在一個情境裡面。」
這種感覺像是披上一件披風,因鼓勵與稱讚交織的披風,讓人覺得風光的當下,卻也成為被扔石頭的主因。
不論將披風摧毀、藏起來,這些曾經的枷鎖依然存在。
面對讀者,面對自己,面對生活
初期張西經營「故事貿易公司」粉絲專頁,她並沒有特別定義讀者的身分:
「我沒有將他們定義為讀者。因為粉絲專頁剛開始只有一、兩百人,所以我是路人,對方也是路人。」
但隨著粉絲人數上升、直至今日出了多本書,擁有一群忠實讀者,是她沒有預料到的驚喜。
圖片來源:張西_IG
張西表示,若創作是自己的手,那麼讀者就是無形中那雙更大的手,緊緊接住她的文字、思想、感受,並獲得共鳴。
作家使用文字讓讀者產生共鳴,寫下無法說出口的心聲,但這並非單方面的。有時讀者所做出來的回饋、感謝也都成為作家持續創作下去的動力和信念。
張曼娟傳達感謝的最後這麼說。
作家的書籍像是港岸,給予我們一個暫時停下腳步的地方,但啟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離開港灣,繼續航行。這點對於每個身分來說都是相同的,因為能夠拉住你的人,一直都只有自己。
對二十四小時誠品書店的想像
「那時簡直就不是一間書店,而是一座伸展台!好像大家都在二十四點前把自己整理好,走進誠品書店,成為城市中特別的風景。」她說。
聽到張曼娟提及誠品松菸就像是森林裡的書店,張西也提出她對於誠品的想像,不論是哪間二十四小時誠品書店,都穩穩接住夜晚中踏進的人們,給予他們明亮溫暖的舒適環境。
對於創作、閱讀、寫作,張曼娟與張西擁有的歷程完全不同,但兩人的想法在某些時刻又如此契合,對於創作所抱持的熱情與能量強大且迷人。這些散落於日常的文字,她們一一拾起,集結成一串串強而有力的詞彙,激勵為生活拚盡全力的你我。
▌現在觀賞:誠品一日電台
▊ 看更多不打烊書店 24x24 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