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感相约诚品】无字绘本的滋味 --苏西·李的边界世界
撰文 曾成德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主持人)在果实与口腔的接触,
而不在於果肉本身:
同样的…
诗来自字词与读者的相遇,
而不在於书页上的符号。
美的重点在於行动,在於心动,
以及每次阅读时体现的感动。
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诗作全集前言
摄影师:Lisa,图片出处:Pexels
诗人写诗、我们吟诗;波赫士把诗比喻为苹果,当我们品嚐诗词时,诗人希望我们恍若咀嚼物质般坚实的苹果。诗人因此将语言文字「变形」化为「诗-物」,沙特因此说,「所谓诗的态度是把语言当作『物』而非符号看待。」诗人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物质性、不透性,如波赫士苹果般的坚实。
波赫士与沙特的「诗-物」,就是文学理论家的眼中文学之为文学的缘由,也就是所谓的「陌生化」或「违反熟悉度」(defamiliarization),文学家经过「种种设计」把日常语言「变得奇异」。然而爱书的我,见过各种设计类书籍的怪招,却从来没有想过薄薄的一本绘本,也可以让我顿时对「书本」感觉陌生 --虽然後来得知台湾的绘本读者其实对这位绘本作家并不陌生。苏西·李(Suzy Lee 李秀智)的「边界三部曲(The Border Trilogy)」让我在威尼斯双年展绿园城堡Giardini的书店里惊艳於她的「书-物(bookness)」。
「边界三部曲」的故事紧扣着书本的装帧设计:《海浪(Wave)》是水平向左右开,《镜子(Mirror)》是扁长形左右开,《影子(Shadow)》则是水平向上下开;《海浪》的左右页相互延伸,《镜子》则是彼此对称,《影子》交相影响。两两书页分别表现真实与想像的两个世界,随着故事的进展两个世界又彼此交缠相互跨越。
介於两面书页之间既是由於书本本身装订的必然而存在的「书沟 (book gutter)」,更是真实与想像之间的界面:在《海浪》中,它是女孩与浪花中间的空间边界,在《镜子》中,它是女孩的「自我」与「他我」的心理边界,在《影子》中,它既是投射想像的投影面也是反射现实的映照面。苏西·李刻意用色极简,在《海浪》中是蓝,《镜子》则菊,《影子》爲黄,在黑白为主的铺陈中,运用醒目的单色表达两个世界的分野以及跨越,乃至相互参杂、彼此互动;紧抓着读者的目光,也紧贴着故事的推演。
图说: 《海浪》的装帧设计为左右页相互延伸
图说: 《影子(Shadow)》装帧设计则是水平向上下开
这些似乎与故事无涉但其实与叙事息息相关的书本的「物质性」对我而言正如那坚实的苹果,是苏西·李「书本艺术家(book artist)」的「书-物」(她曾说,与其顶着绘本作家或插画家的称谓,她更喜欢「书本艺术家」的说法)。因此「绘本 (picture book)」显然同时面对「图画」与「书本」,两者都是她给予自己的挑战。
在无字绘本的「边界三部曲」里,故事就是细腻铺陈精准布局的画面:三个游戏中的小女孩,或面对着大自然席卷而来浪潮,或凝视镜中反射的自己与想像的他我,或拉开灯泡点上想像力与身旁物件共舞并一起探险。而三个小女孩,也许都是苏西·李她自己,或者如她自己所说,是她自己非常想要保有的小女孩的性格:面对着游戏规定的限制里、社会惯例约制的要求下,充满着好奇、勇敢和无穷的精力,并且探寻、挑战、扩张绘本的「边界」。
当然,三个小女孩当然更可能是翻着书页的小女孩们,或者对着妈妈爸爸看图说话的孩子们。而书本既是「书-物」也是载体,书沟既是书本的必然,也就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正因为没有文字,而书沟-边界又刻意留着空白,因此更需要读故事的孩子们或我们以脑海里的想像勾勒出故事的轮廓。
苏西·李就藉着这样的「设计」,邀请过去毫不思索惯常读着书页上的文字的每一位读书的孩子,仔细摸索阅读书页上无字的图面,探索书沟所切割的界面,搜索过去的经验或投射的想像进而编造或描述图面,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看到的世界,说出对於镜子、海浪、海鸥、周边的事物与它们的剪影的看法。
图说: 《影子(Shadow)》
我喜欢《海浪》、《镜子》、《影子》不仅邀请孩子们,更也邀请曾经是孩子但如今已长大的我们参与故事,让我们听到来自脑海或是心底的回响,想起海浪来回拍打沙滩的声音、对着镜子的装模作样扮鬼脸以及好奇一直回望跟着我们脚步的影子,让我们顿时彷佛再度回到孩提时代。
锺情於无字绘本的苏西·李成功地掌握图画的无边界语言,却也不尽然能够克服某些偏见、误解或禁忌。例如:《海浪》一书的成功并未能完全带动「边界三部曲」里触碰心理议题的《影子》的英文版发行。而最可惜的应该是《黑鸟(L'oiseau noir)》。除了本土韩文版外,这本在美国休士顿印刷历史博物馆里因为学习古老石版印刷术而完成的作品不仅不曾发行美国版,即使在法国首版发行一刷後也绝版至今。
《黑鸟》一书的石版画赋予此书强烈的黑色风格,加上故事主题描述目睹家庭失和的女孩心底的忧伤,使得英美的童书界裹足不前。其实它的主题取材自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而整个故事则藉由女孩与大鹏一起振翅高飞、自由遨翔天地,勉励我们不需汲汲於一时一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或许庄周的境界也许并非人人可解,不过苏西·李最新的作品再度回到这个主题。无字绘本新作《线(Line)》是小女孩在溜冰与摔跤的过程中理解生命就是不断的尝试,而且身旁的大家都会跌倒,然而他们也是互相观察、共同学习的朋友。有意思的是,书中小女孩滑冰跌跤的线条与绘本画家作画失败的线条互相牵扯、彼此影响、相互学习。由於滑冰小女孩与绘本画家共同在线条上拉扯、牵引,因此叙事的「第四道墙」在此刻意地被打破,创造了「违反熟悉度」阅读体验。
图说:苏西·李 无字绘本《线(Line)》
《线》不仅几乎可以称为「边界三部曲」续篇,同时也可视为苏西·李的成名杰作《爱丽丝幻游奇境》的回声。《爱丽丝幻游奇境》结合了路易斯·卡罗 Lewis Carroll 的原着与庄周梦蝶的虚幻与真实,将故事里的人物、故事的读者与故事的创作者串连在一起。藉着场景的布局,故事在结尾被日常生活中拿出吸尘器出来打扫并谢幕的作者巧妙地介入。
图说:《爱丽丝幻游奇境》
而我,本文的作者,一边咀嚼着「边界三部曲」与《爱丽丝幻游奇境》如苹果般坚实的「书-物」并且眼看着书中的小女孩爬出兔子洞,穿过镜子,以及跟着「撩下去」,与海浪玩耍弄得全身湿透透并且又在滑冰场上跌得到处伤痕累累的苏西·李;在这同时,ㄧ边啜饮着咖啡,并且扮演在电脑打着这篇推荐文作者的角色的我,而在却在同时继续被生活介入:分心收发电邮、阅读新闻,分身回应社媒、签收网购…… 在故事外,在文章外,我们的人生继续前进…… 而也就在此时,我不禁分神想起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诉说的一段故事:
「大汗企图集中心神看棋:但现在令他困惑的是棋赛的理由。每盘棋最终都有输赢:但是输赢了什麽东西? …这时,马可波罗说:「陛下,在您的棋盘里镶了两种木料:黑檀木和枫木。您领悟的目光所凝视的方格,是从在早年生长的树干年轮上切下来的;您见到它的纤维是怎麽排列的吗?在这里是个几乎看不见的节瘤:有一个芽苞试图在一个早临的春日发芽,但是夜里的霜寒阻止了它…… 这里有一个较深的细孔:这不是一只蛀虫,它应该是啃噬树叶的一只毛毛虫,那也正是这棵树被选定砍伐的原因 ......这个边缘曾被木雕师用他的半圆凿刻挖过,才能和旁边比较突出的方格合拢......」从一小块平滑且空泛的木块,能读出那麽多事情,令忽必烈兴起难以抗拒的感动;然而这时马可波罗已经开始谈起黑檀木森林,谈论载满圆木的木筏顺流而下,谈论船坞,谈论窗边的女人……」
▌推荐阅读
爱丽丝幻游奇境
海浪
动物园
翻开这本小小的书(插画)
开门(插画)
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插画)
今天真好(插画)
来问我呀(插画)
Shadow
Mirror
Lines
Extra/夹带本
暗夜中
苏西·李最喜欢的「书本艺术家」布鲁诺.莫那利 Bruno Munari 的作品
撰文者简介|曾成德 (今艺术.陈又雄摄)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国立阳明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讲座教授,教育部美感与设计课程创新计画主持人。
曾成德的建筑工作包括教育、专业与服务。法国政府授与曾成德「艺术与文学骑士」勳位,砥砺他对於建筑、文化与社会的持续投入
【教育部美感与设计课程创新计画】系列文章:
【与美感相约诚品】为孩子打开知识的神奇盒 #曾成德选书
【与美感相约诚品】无法行万里路,便就打开一卷书吧!
【与美感相约诚品】在博物馆迷路:美感阅读地图
【与美感相约诚品】想跟你聊聊建筑:好建筑总是历久弥新,跟好书一样
【夏日共享 亲子共读】公园里的卡夫卡
【夏日共享 亲子共读】一起仰望,一起眺望 --柯比意与圣艾修伯理
【与美感的零距离体验】诚品儿童 夏季阅读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