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家国以外的世界——读沈恩的回忆录Home in the World
撰文 胡金倫(時報文化出版第一編輯部總編輯)二〇二三年即将度过九十岁的这一位哲学与经济学教授,在Home in the World 里非常感性地娓娓道来自己的年少岁月记忆,尤其是曾经住在缅甸三年多,曼德勒(Mandalay)的美丽宫殿、宫殿外迷人的护城河、伊洛瓦底江两岸的风光景致,还有处处可见的寺庙塔楼。沈恩教授最早的记忆几乎都发生在这座城市。在缅甸度过童年时期後,沈恩教授回到达卡,很快又搬回去故乡桑蒂尼盖登。就在这个地方,他进入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学园」(Visva-Bharati)就读接受教育。
从印度国际学园读了十年书後,沈恩教授又搬去加尔各答上大学。之後同样选择海路,改从孟买出发到伦敦下船,到了英国剑桥。接着沈恩教授又去了美国。最後他回到了印度,开始有时间省思历经三十年的前半生。尤其是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再回到第三世界,面对不同的东西方文明。
沈恩教授认为要思考世界上不同的文明,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是采取「碎片式」观点,把纷呈万象当作是不同文明的具体展现。这个观点认为不同碎片之间彼此敌对,威胁到了长期以来「文明冲突」的看法。
另一条路径则是采取「包容式」,专注从各种殊途中找出最终的文明——也许可以称之为「世界文明」——开枝散叶的证据。沈恩教授选择了後者,倾向於包容式的理解。
从恒河印度文明中,沈恩教授叙述了西元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曾於印度居住多年的伊朗数学家阿尔—毕鲁尼(Al-Biruni)。他介绍了印度在一千年前就发展出来的数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与医学,更证明了人类确实可以透过友谊而扩增知识。阿尔—毕鲁尼对印度人的亲昵让他对印度数学与科学产生了兴趣,成为一名数学与科学专家。不过尽管亲昵,阿尔—毕鲁尼还是免不了轻轻嘲讽印度人。他说,印度人的数学非常好,但是印度学者最了不起的才能是:能够把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
是吗?沈恩教授在这本回忆录里也扪心自问。如果他也是如阿尔—毕鲁尼所说的能言善道,会对自己的才华感到自豪吗?沈恩教授没有给出答案。他只从自己确实知道的事情开始说起,无论是不是真的知道,那至少总是他的亲身经历。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平凡的一生,就从达卡与曼德勒开始。
▌总编选书
Home in the World
作者|Amartya Sen
出版|Allen Lane
▌更多总编特选
从微小见宇宙世界之大——从细胞说起
相见恨早或恨晚?——被遗忘的荷兰使团《The Last Embassy》
「瘟」情满人间——Plagues Upon the Earth
关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纸本刊物每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