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是青春气息的校园,在突然的死亡游戏之中蔓延着谎言、猜忌、危险──专访《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作家浅仓秋成
撰文 淺倉秋成.採訪|皇冠文化向来擅长在情节埋藏伏笔的浅仓秋成,此次专访不仅谈到伏笔对故事的意义,以及自己成为小说家的契机,也从自身作品反思,想从角色身上想获得的超能力、自己的个性等等有趣角度,并也回以相当真心的答案:「一个人的时候我最为自在。但偶尔还是会想要跟别人在一起,人类真是难搞呢。」
也许当时在我内心深处,我认为「大人已经定型了」。成年以後,人就很难坦然接受他人的意见,或是会画地自限,也渐渐难以因为别人的话而做出重大的改变。或许当时我的想法是,就是尚未成为大人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才有办法在故事中获得巨大的变化、飞跃及成长。不过我目前的最新作品《不是我的炎上》(暂译,「俺ではない炎上」),主角是一名五十多岁男子,因此或许我近来的立场已经转变为「变化和成长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在描写年纪比自己更小的角色时,我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也会反映在故事当中。从这个意义来说,不管是《六个说谎的大学生》还是《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都与我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
Q2. 您因为善於营造伏笔而有「伏笔的狙击手」美称,想请问您为故事所埋下的伏笔,是否背後隐含了特殊涵义?哪一本书最让您印象深刻?
我总是惦记着,伏笔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前半提示的资讯,在故事尾声被翻转,光是这样就可以让许多读者大呼痛快,但我还是希望「惊奇」与故事的「主题」密切相关,这也是我的愿望。埋伏笔是为了巩固作品的主题,而不是为了制造惊奇,这样做的结果,有时也能带来惊奇。我总是留心这样的先後顺序,也就是避免让伏笔反客为主。因此说得极端一点,如果能把故事写得超精采,我觉得甚至根本不需要伏笔。但这是件难事,所以总是不小心就仰赖伏笔了。
回顾起来,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回忆,但《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是我第一部再版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印象格外深刻。如果这部作品没有走红,不夸张,我一定已经放弃写小说了。
Q3. 身为成功的作家,您最初创作的契机为何?有哪些作品或作家的启蒙及影响,促使您开始创作?如果当初没有成为作家,人生规划又会有什麽样的改变?
我本来就热爱动漫,大概在读大学的时候,萌生出也想要自己创作故事的念头。所以我最初挑战的创作并非小说,而是漫画。然而不管我怎麽练习,画功就是停滞不前,因此终究还是放弃了。就在同一个时期,我开始在大学参加一门教人写小说的「文学创作课」,在那里体验到写小说的乐趣。
第一个让我体会到小说阅读乐趣的,是东野圭吾的作品。後来我开始读筒井康隆、村上春树、伊坂幸太郎等人的作品,受到这些大家不小的影响。漫画方面,我很喜欢浦泽直树的作品,小时候非常迷,读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我没有成为小说家,现在应该是在职场上奋斗的上班族吧。我本来就是个上班族,现在也会忽然心想:「推动这个社会的上班族真的好帅……!」在早晨的新桥站(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商业区)看到西装笔挺的大人们神情严肃、行色匆匆,我就会想到「就是这些人在推动日本、推动世界」,兴起一股无以名状的感动。
往後我会把重心放在小说创作上,但也希望能参与各种类型的工作。
Q4. 在您的诸多作品中,有没有认为哪本书中的角色是最像自己,或是让您自己感觉最有共鸣的?如果有,是谁?理由又是什麽?
这样回答或许有些闪躲,不过我觉得我的作品所有的角色加起来,就是我本身。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一个角色我能够完全共鸣,也没有任何角色,是我完全无法理解的。
对我而言,创造角色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创造完全的他者」。我这样一个人,独力刻画出彷佛存在於某处的另一个人。因为是他者,因此是依循与我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常识、行动理念而行动,但创造者终究是我,因此怎麽样都无法从我身上彻底分离。在这样的矛盾中努力刻画他者,既是享受也是痛苦,但总之基於上述的缘故,每一个角色都是「他者」,也都是「我」。
说得夸张点,万一哪天我创造出一个角色,觉得「这个角色我最能带入感情、最像我」,就等於我未能实践我向来重视的「创造他者」的原则。如此一来,在我的价值标准中,这也等同於「创造角色失败了」。因此我总是努力平等地创造出「我能理解的他者」。回答得有点太长了,总之我希望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我(不过根本之处还是会相似呢……)
Q5. 您的代表作《六个说谎的大学生》是充满谎言的六位求职者,而《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则是识破谎言的超能力者。请问这两部以截然不同视角来看待「谎言」的作品,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
我觉得「谎言」真的很有意思。比方说,有时我们会被问到为何会进入现在的公司或学校,「你怎麽会选择这所学校?」「你怎麽会做现在这份工作?」既然被问到,也不能不回答,因此每个人都会说出一番煞有介事的答案。「我尊敬的学长/姊进了这所学校」、「我喜欢看到人们的笑容,所以从事现在的工作」。这应该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但另一方面,我觉得这些答案也不尽真实。就算尊敬的学长姊读这所学校,我们应该也不会选择和自己的学力相差太多的学校,而且也没办法选择要花四小时通学的学校吧。确实,「尊敬的学长姊也读这里」,是受到这所学校吸引的理由之一,但几乎所有的情况,那都不是选择该校的全部理由。但如果想要正确地回答这类问题,拉拉杂杂详尽地说明,也只会惹来对方傻眼,所以我们总是会无意识地找到对方容易接受的答案并提出。
我觉得若是极尽刁钻地解释,这类回答在某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谎言」。当事人自以为是述说真心,听的人也以为听到了实话,但其中或许存在着谎言。这类「谎言」,有时候连说的人自己都不会察觉。
前提有些太长了。我想过,也许《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描写的是「无自觉的谎言」,而《六个说谎的大学生》则描写了「刻意的谎言」(虽然两部作品中的谎言种类并非泾渭分明)。
我想我感兴趣的与其说是谎言,更是人类的不完美、摇摆不定,以及感觉完全就是徒劳的行动吧。
Q6. 在《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中,班级干部倾尽全力想让所有人团结合一,打造「最棒的班级」;然而同时间也有人希望不要勉强融入。对您而言,您觉得自己是偏向喜欢拥有独立空间的性格,还是热衷集体校园生活的个性?理由是什麽?
我压倒性地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不过有趣的是,我是直到二十岁左右才发现自己这样的个性。一直到高中,我都相信自己一定是运动社团咖,最喜欢跟朋友们混在一起吵吵闹闹。所以以结果来说,我算是平等地经历过「一个人」和「团体」两边的生活。
我的心理非常脆弱,置身团体当中,就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脸色。这个人是不是讨厌我?这个人是不是嫌我碍眼,希望我快点离开?还是反过来正觉得不耐烦,想说我怎麽不多说点话炒热气氛?就像这样,总之各种资讯在脑海里排山倒海,让我不为人知地陷入恐慌。所以一个人的时候我最为自在。但偶尔还是会想要跟别人在一起,人类真是难搞呢。饭局的话,我喜欢最多就四个人左右。若是身在派对那类空间,我就一定会不舒服,没有一次例外。
Q7. 《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中探讨阶级、犯罪等社会议题,请问透过这些故事设定,您最希望向读者传达的意念为何?
这个问题很难呢。从某个意义来说,我觉得小说就是耗费数百页的篇幅,来表达一言难尽的事物。但如果还是要极为笼统地总结的话,或许可以说,就是「每个人都不同」、「自己也有许多面」吧。这回答或许又有点闪躲,不过希望各位读完小说後得到的感慨,就是作品要传达的讯息。
Q8. 《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中,继承者们分别拥有辨识说谎、知道他人好恶、治癒身体、制造幻影等四种能力。如果是您,最希望拥有什麽样的超能力(不限书中四种)?理由是什麽?
「瞬间恢复疲劳的能力」、「永保青春、长生不死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很吸引人呢。我深切地体认到,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思路清楚)。脑袋昏沉的时候,就算坚持坐在电脑前,工作也不会有进展,但若是好好休息一下,转换心情,再回到萤幕前,工作就能顺利进行,非常神奇。我这人懒得活动身体,所以如果可以不必睡觉仍能维持健康,或是瞬间恢复疲劳,应该就能比现在更活跃地工作。我每天都在幻想这种事。
同时,如果有无限的生命,就可以根本不必在乎时间,尽情休息之後再工作,所以长生不死也吸引力十足。而且我很怕死。
如果说,只能得到再低阶一点的能力——我想想,嗯,我想要「敢正大光明地走进想光顾的餐厅的能力」。我这人心理很脆弱,所以只要看到餐厅里似乎很忙,或店员有点可怕,就会直接经过店门不敢进去。不是开玩笑的,我真的经常连续走了好几公里,结果没有半家餐厅敢走进去……
Q9. 书中有一段提到批评推理小说的文字:「我不看那种无聊的东西。癖好异常、思想偏差、在不幸的际遇中成长的凶手,基於离谱的理由杀人,然後毫无利害关系的名侦探之流粉墨登场,用牵强附会的推理和肤浅的说教逐一批判。我不懂这有什麽好看的。」请问这段话对於创作者的您来说,您是如何看待「推理小说」的呢?
大前提是,如同我前面提到的,作品中说出上面那段话的角色是我以外的「他者」,因此这并非我的意见。不过不限於推理小说,我可能有点不太喜欢说教性质的小说(故事)。有一看就是坏人的角色,然後一看就是正义之士的角色抨击坏人,我觉得这看了不是很舒服。因为我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样,同时都拥有值得赞美与应该被纠正的一面……
Q10. 您最想对台湾读者们说的一句话?
感谢您读完这篇访谈。我的小说能在台湾出版,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家附近就有「贡茶」,我常去那里买饮料,而且我是职棒迷,总是很期待每年二月举办的乐天桃猿队V.S.千叶罗德海洋队的比赛,对台湾感到非常亲近。我希望有机会能去台湾旅游,到时还请多多指教。
(文章首图来源:Photo by 2y.kang on Unsplash)
1989年出生,小说家。现居关东。
2012年以《Noir Revenant》荣获第 13 届讲谈社 BOX 新人奖 Powers,正式步入文坛。2013年出版《Fragger 的方程式》,以独特的角色刻划、完美的伏笔铺陈,获得超高评价。2019年以《直到教室只剩下一个人》入选第 20 届本格推理大奖(小说部门)、第 73 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长篇以及短篇集部门)。其他作品有《迎向第九次的十八岁》、《请做好失恋准备》、《悠闲直播主的方程式》、《失恋觉悟的回旋》、《六个说谎的大学生》等书。
一本聚合日常阅读与风格采买的书店志,纸本刊物每月1日准时於全台诚品书店免费发刊。每期封面故事讨论一个读者关心的生活与消费的议题,推荐给读者从中外文书籍、杂志、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
线上阅读《提案on the desk》
《诚品书店eslite bookstore》粉丝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