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好奇,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与「历史」,那会是什麽模样?
每次提及大学就读历史系时,我总是能获得意味深远的目光,因为对大人而言,「世界」或许只是课本上复杂的地图,「历史」则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年代与事件。然而,我发现在孩子的眼中,世界从不局限於地图之上,历史也并非一堆枯燥的文字。因为孩子懂得用细腻的感官与敏锐的好奇,透过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细节来认识和探索他们所处的世界与历史。
因为,儿童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他们具备主动参与、思考与创造的能力,儿童是「能动体」(Agent),他们透过自身的行动、创意与诠释,持续地参与文化的传承,也不断地推动文化的创新。
{本文经授权转载时报文化出版,首图由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了解世界各地孩子的生活型态
本书打破寻常认知世界的方式,以兼具趣味与美观的插图,展现不同孩子的生活样貌。
从不同的视角,观看各国不同的风土民情。
▊作者
妮可拉.爱德华(Nicola Edwards)
英国童书作家。爱德华热爱创作、阅读、舞蹈、押韵的诗文以及一切和绿松色相关的事物。
她於2019年入围英国读写学会图书奖,着有《森林里的礼貌运动》(Mind Your Manners,小熊出版)、《Everyday Skills》、《What a Wonderful Phrase》、《Look to the Skies》等绘本。
《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说:嗨嗨!》以孩子视角串联各地文化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向全世界的小朋友说:嗨嗨!》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各地的习俗与礼仪列成清单,而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描绘出每个生活小细节里的文化性,例如:交通工具、家中的宠物、游戏的方式、吃饭的礼仪……等。
作者运用巧思将不同语言的问候融入书中,让读者在翻阅时,彷佛听见世界上另一个国家的孩子对自己说:「你好」、「晚安」、「再见」。不仅强调横跨当代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也让读者理解文化并非是单一的、固定的,在阅读的同时,也接触语言的多样性,从语言这一个重要文化载体,体验并理解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趣味性。
▌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历史上的小朋友怎麽长大的?》突破历史时间轴,穿梭不同时代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历史上的小朋友怎麽长大的?》与传统历史叙述不同的是,作者特意舍弃了以时间轴为中心的编年史方式,选择以「主题」作为故事的核心结构。从上古时代到中世纪,再一路抵达现代,书中仔细地描绘出历史上孩童生活的不同样貌,透过「小朋友们的家」、「学校里的小朋友」、「玩耍中的小朋友」、「工作中的小朋友」等几个生动且贴近日常的主题,引领读者穿梭於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生活现场。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参观一座精心策划的「历史儿童博物馆」,每一个主题都像是一间趣味十足的展厅,读者能自在地跨越时空的界线,随心所欲地在展厅中漫游观看。读者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历史并非仅由大人们所主导,更是由许多孩子们所共同建构而成的。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主题中,作者描绘出许多在历史中发挥创造力,并且影响世界的儿童,他们有些是小小发明家、小小冒险家、小小音乐家、小小运动家,抑或是勇敢发声的小小改变者。这些孩子透过无畏的冒险与独特的创造,推动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也向读者展现出儿童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重要性。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探索未知世界,连结人与人的共同情感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图片来源:时报文化出版提供
作者在两本绘本的最後一页,都留下他创作的初衷。无论我们之间有多少不同,但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拥有着相同的好奇心、相同的梦想、相同的创造力。
那句「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小朋友,小朋友永远都是这个世界的未来」,不仅是献给孩子的,也是献给每一位曾经是孩子的大人。
▌更多【时报文化出版】系列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