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想被金錢控制⋯⋯要怎麼花在喜歡的事情上?《提案》11月號|年過四十作家大叔劉揚銘╳九五後投資研究員Min對談
撰文 劉揚銘(放棄商業世界、年過四十的文字工大叔).採訪場地|AW Café Wine Bistro人生簡單化,就是時間和金錢的取捨,若不想被金錢控制,要怎麼花在喜歡的事情上?
金錢到底什麼,怎樣才算有錢?賺錢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不想賺錢有錯嗎?如何看待資本主義貧富不均?(對金錢的疑問無限延伸⋯⋯⋯⋯)
財金系畢業、熱愛投資與閱讀的年輕研究員,以及放棄商業世界、年過四十的文字工大叔,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對談人O1:林旻毅(Min)
台大財金系剛畢業的九五後,大學開始投資操作,畢業後進入Fugle富果擔任研究員,個人經營「Min的投資說書小棧」粉絲專頁,分享投資、產業資訊與每月閱讀書單,商業、歷史、人文書籍都有涉獵。
對談人O2:劉揚銘
經濟系畢業的四十世代,畢業後沒進金融業,到商業雜誌當編輯,過勞離職後成為自由工作者,將上班與辭職的掙扎、接案與獨立工作的經驗寫成書籍分享,經營「工作即生活:劉揚銘」粉絲專頁。
Issue 1/投資市場與人性貪懶】
劉揚銘(以下簡稱銘):你曾經一年賠掉一半財產,是怎麼回事?
林旻毅(以下簡稱Min):第一次投資是大二剛開學,用打工賺來的錢大概二十萬去操作,結果第一年就賠了十萬。那時什麼都沒有準備,就跳進去亂玩,做當沖(註1)第一天賺了八千塊,很爽,第二天第三天繼續,有天股票直接跌停(註2),一天就賠了四萬塊。
當下覺得眼前一片黑,怎麼手機按一按就變成這樣?財產有一半不見,感覺很絕望,後來慢慢去想為什麼會這樣,累積知識經驗、慢慢賺回來。加上後來打工、家教、實習的薪水再投資,到現在大概有一百多萬,投資的年化報酬率大概二十幾接近三十趴左右。但我股齡才三年,還不長,而且最近市場很好。
從股票市場看到人性就是又貪心又懶惰!人都想賺很多錢,又不想慢慢來,因為懶惰,就想聽別人的消息、跟別人就好。因為想賺快錢,所以漲就快賣,想把錢收回口袋,結果常常錯失更大波段;跌又反而鴕鳥心態,想抱著有一天重返榮耀,覺得沒賣掉就沒輸。(編按:如果對這些橋段有興趣,推薦可以讀左拉的小說《金錢》)
(銘):那你怎麼克服這些人性?
(Min):沒有人可以完全克服吧,只能盡量減少。要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我喜歡投資,第一個是投資成功,得到獲利的快感;第二個是知識上的獲得,因為投資會大量接觸不同資料,要去閱讀、分析、找出別人沒發現的東西,這過程中,看事情的觀點會變得比較不一樣。
假如投資成功,很賺錢,又得到產業上的知識,我覺得蠻划算,因為一般是要付錢去學知識。當然前提是要以價值投資,跟著公司本身成長,必須知道這間公司在幹嘛、了解法規、產業動向,並不是只關注價差、炒短線那種。
Issue 2/資本主義的勞資糾葛】
(銘):投資一天可以賠或賺到打工好久才累積的錢,你怎麼看待用勞力賺錢,還有用錢賺錢這兩種感覺?
(Min):回到資本主義的定義,是讓資本增殖、利潤最大化。這框架下產生兩種角色,一種資方,一種勞方。我兩種都做過,假如是勞方,選一份工作,可能在意薪資福利好不好,其他不關我事;但投資就是持有公司股份,成為股東,不可能還在計較工作一個小時有多少錢?而是去想怎麼讓公司賺最多錢,在市場上存活下去,怎麼成長、控制成本、在市場裡抓到機會,才會有更多錢來分配給員工或股東。
我覺得如果想把世界看得更清楚,應該站在資方立場。
(銘):我想挑戰一下,如果你知道一家公司是黑心企業,但你買它的股票會賺錢,你會買嗎?
(Min):長期投資來看,如果血汗工廠賺錢,代表公司應該有在成長,我可能一開始還是會投資,但如果公司一直賺錢卻沒有轉而去照顧勞工,就不是一件好事。假如我有足夠的股份和影響力,可以在股東會或法說會(註3)去督促經營團隊。如果最後還是沒改善,那我覺得這間公司也沒有投資價值了。這不單是道德問題,假如公司有賺錢卻還是一直壓榨勞工,那它並不值得信賴。結論是我還是會投資,但會去觀察它有沒有改善。
(銘):所以你覺得,透過投資,能讓世界往更好的方向走?
(Min):這是要在有一定影響力之後,比如買下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可以影響管理層。假如我覺得一間工廠很血汗,想要把它變的不血汗,那我就把財富都去買它的股票,股權到一定程度,在董事會或股東會去藉機改變。
(銘):曾有大老闆對我說,他出國參加商展,一個晚上就跟客戶談下百萬美金訂單,很得意自己開公司賺很多錢。但他工廠生產線輪班勞工,一個晚上只能賺多少而已?你當然可以說自己很厲害,但我不覺得員工付出的努力和心力比老闆低多少,可是他們獲得的報酬卻天差地遠,這我有點無法接受。
(Min):資本主義的缺陷是財富分配不均,一定會有勞工被壓榨,有錢人愈賺愈多,最後財富掌握在少數。要解決,我覺得只能投過投資去影響,不可能上街抗議說分配不均,資方就對你很好,一定要變得比公司更有影響力,才有話語權。(Min補充:不過回到老闆和勞工付出一樣時間,報酬卻天差地遠的爭議上,我覺得這是因為兩者的機會成本、以及承擔的風險完全不同的關係。例如老闆需要承擔公司倒閉的風險、還有養員工的責任。因此雖然他們看起來都付出一樣多,但兩者所承擔的風險卻是天差地遠,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老闆的報酬會比較高的原因。)
Issue 3/有錢的定義?】
(銘):話說回來,你覺得怎樣才算有錢?
(Min):每個人對有錢的定義都不一樣,但共通點應該是希望買東西不被金錢控制。就算不工作,帳上的錢還是愈來愈多,投資的被動收入已經大於日常生活需要。當然前提是慾望是要符合實際,如果不符合現實,永遠會覺得錢不夠,像很多有錢人覺得自己很窮,但也有人小康就覺得很滿足。
好了,換我問你,你說你一個月賺三萬塊就不賺了,其他時間拿來幹嘛?
(銘):三萬塊是個比喻,就是達到最低生活成本就不賺了,我今年賺更少。因為對賺錢沒什麼興趣,所以想盡可能不花時間在賺錢,要花在喜歡的事情上,比如寫作。當然寫作有時候也可以賺一點錢,只是換算起來賺錢效率低落,所以策略就是精算生活花費,達標後就不再賺錢。
我覺得花愈多時間賺錢,就愈少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想人生變這樣。對未來也會焦慮或恐懼,就只能盡量讓喜歡的事情也能賺到錢,祈禱自己愈寫愈厲害。像你喜歡投資,又能賺到錢,真的很好,我沒有那麼幸運。
(Min):我覺得在什麼體制裡就要去玩什麼遊戲,照規則走,既然資本主義就是誰錢多誰的話語權就大,那唯一能改變世界的方法,就是讓我的錢變得比他們更多。比較好奇的是,你既然厭惡這種不公平,不會想改變它嗎?就算一點點也好。
(銘):因為我同時也很自私,只在乎自己喜歡的事情,對世界有點失望了吧。話說回來,我倒是從來沒想過你剛才說的,可以在資本體制裡取得影響力去改變它。
Issue 4/時間與金錢的取捨】
(銘):你剛才說有錢的定義是「財富可以超過慾望」,其實我也一樣。雖然很不想賺錢,但也沒有特別降低消費,比如去喝咖啡、出國玩,還是足夠支應。只是後來發現很多事情不用花太多錢,比如電腦用了六年想換,但看來看去,發現它還很好用,不用買新的啊;機車騎了二十幾年,一九九七年出廠,保養到現在還是滿好騎的。
(Min):咦,一九九七年我才出生⋯⋯應該說,我是把慾望給遞延到未來,所以現在賺的錢,必須能支付未來的慾望,慾望一定會膨脹,因為錢變多,慾望也會變大。所以我現在需要賺更多錢,以後才有辦法享受,因為這樣,才會覺得「現在花這個太浪費」,如果把錢用來投資,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銘):竟然一九九七年出生!?讓我冷靜一下。嗯,我可能反過來想,如果能脫離對金錢的需求,時間就會變得超級自由。發現設定賺錢上限、被金錢束縛之後,反而能取捨自己要什麼。到底什麼該買,什麼不用買,標準要建立在哪裡?會有自己的定義。不管金錢或是其他物品,我覺得不能無限擴張,不是發大財就解決所有問題。
(Min):我想一般人都還是會設定花費上限。只是一般人超過上限之後,多賺的錢會想存下來,把財富遞延到未來去消費更多;你的話,就是覺得未來也不會有什麼慾望,乾脆賺這樣就好,反正有其他目標。可能你覺得時間比多出來的錢重要,而存錢的人覺得金錢比時間重要。
(銘):對,我希望把多出來的錢換成時間,拿那些時間來寫書。這算不算一種投資呢,就是希望寫書也可以賺到一些錢,可能沒辦法很多,也或許會失敗,但我願意承受失敗的風險。
(Min):我覺得如果把人生簡單化,就是時間和金錢的取捨,這是機會成本。如果想要金錢,就要花時間去賺;如果想要時間,就必須放棄賺錢的機會,把時間空下來。對你來說,一段時間的價格比較高,所以你選擇時間;對我來說,金錢的機會成本比較高,所以我選擇用時間去換取金錢。投資也是這樣,這也是我為什麼花時間去研究、實際去操作的原因。
劉揚銘:「對,我希望把多出來的錢換成時間,拿那些時間來寫書。這算不算一種投資呢?」
Min:「對我來說,金錢的機會成本比較高,所以我選擇用時間去換取金錢。投資也是這樣,這也是我為什麼花時間去研究、實際去操作的原因。」
在資本實像世界裡,對金錢與時間成本的取捨,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
註 2——跌停:當日跌幅到達台灣證券交易所規定之下限%數。
註 3——法說會:國內上市櫃公司舉辦給國內外證券或銀行等相關投資研究員、經理人之「對法人投資機構的業績說明會」
🎥 同場加映:今年,讓他們在資本的實像世界活下去的四本書
Min/從基礎財金理論到經營層面堆疊成的知識體系
《大債危機》《非常潛力股》《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大債危機》瑞.達利歐
橋水基金創始人用經濟指標說明市場周期,經濟由生產力的成長衰退,以及各種長期、短期債務周期構成,有上升的好周期,也有下降的壞周期,投資最重要的是判斷現在身處的波段處於哪個位置。閱讀後會對總體經濟運作更了解。
《非常潛力股》菲利普.費雪
股神巴菲特曾說,自己的投資有85%來自葛拉罕,15%來自本書作者費雪。費雪是「成長股投資」的代表,書中告訴我們怎麼透過財務指標和閒聊找出有成長潛力的公司。六十年前寫的書,他的理念到今天還是可以良好運用。
《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羅伯特.艾格
迪士尼執行長十五年經營的歷程,他購併皮克斯、盧卡斯影業、漫威、二十世紀福斯,而且能夠無痛整合原本不同文化的公司,書裡能看到一個成功者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第一本看總經、第二本辨識成長股,這一本就是看單一公司的經營。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查理.蒙格
這本書是把作者過往的各種演講稿收錄進來,最有名的一句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會死在哪,就別去那個地方。」他和一般人思維不太一樣,當市場往某個方向走,他會反過來思考,設法找到自己看不到的盲點,避開危機。
揚銘/跳脫資本世界規則活下來的人們啊!
《企業的惡與善》《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素人之亂》《才不是魯蛇》
《企業的惡與善》泰勒.柯文
是經濟學家寫給美國大企業的「情書」,許多人批評企業為富不仁、邪惡與壟斷,然而真相並不如此,受法規管制的企業無法比普通人說更多謊,批評資本主義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商業帶來更創新、低價、便利的生活。
《經濟不成長時代的新生活提案》高坂勝
不停增加消費、追逐金錢的社會,能有終點嗎?作者離開東京前往千葉鄉間,以低價承租廢耕的土地、整修無人倒塌的民居,提倡「半農半○」的生活,以簡單的農業保障生存所需,逐漸脫離加班過勞的職場。
《素人之亂》松本哉
作者大學就是造反大王,曾在校門吃火鍋看電視以抗議學費漲價,在教師辦公室外烤秋刀魚以香味抗議校方收回校園民主的承諾。告訴你房租談判力取決於露宿能力,把搭便車當成共享移動便能自由旅行,遊走法律邊緣但超有趣的左派生活。
《才不是魯蛇》大原扁理
在年新兩百萬日圓就是低薪的時代,作者每年只賺九十萬日圓,過著周休五日、錢少事更少的生活,站在消費主義的另一端,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生命的必需,生活可以很簡單,而且一點也不會更辛苦。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