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BLUE:那年夏天,屏東的海
撰文 李明璁・圖片提供|探照文化遙遠的二十幾歲時,曾有一部簡單質樸的電影深刻打動我——北野武執導的《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中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故事講述一對聽障男女在海邊的相遇與生活,關於衝浪的熱情、也關於彼此之間如同寧靜起伏波浪般的戀情。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內頁(攝影:邱家驊,探照文化提供)
四十幾歲後的人生,海洋對我來說,早已不只是電影觀看或文學閱讀的想像,更切身地指向─各種「在場」的經驗、知性的理解與感性的影響。比如近兩年最撼動我心也永遠難忘的海,其實都不在他方異國,而在自己參與《屏東本事》編製所展開的每一趟旅途中。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內頁(攝影:邱家驊,探照文化提供)
最感震撼的一次是二〇一九年夏日,我開車載著團隊初次深入屏東田野調查。從枋山南下恆春的路程,已無鐵道通聯,筆直延伸的縱貫線緊貼海岸,自駕必須留意別被壯闊美景所分心。午後,預告陣雨的雷聲,像是獅吼卻戴了口罩,非常猛卻也有點悶。
理應趁著雨未落下、催快油門的我,卻被彼時窗外奇景強烈吸引,決定岔出路邊暫停。只見遠方外海正在傾盆大雨,雨雲堆疊翻騰,同時又被天光隱隱穿透。於是海天一片,竟都渲染成漸層般的藍——從深到淺,濃淡皆有,簡直比印刷用的PANTONE色票還更複雜迷離的藍。
團隊夥伴們各自走向這片雄渾奇景,有默契地彼此都沒說什麼話。攝影師靜靜按著快門,編輯緩緩走向海灘。不知從何漂流來此的一張辦公椅,竟就佇在岸邊,好像有MV道具師來設定似的,讓人凝視它的凝視,想像它的想像。我們就這樣久久望著天地山海,感謝屏東眾神的禮物。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內頁(攝影:李明璁,探照文化提供)
如此奇幻結緣,讓這片南國淨土,從此成了自己另一個「心之故鄉」。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企劃《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的起心動念,其實就源自於那年夏天、不只寧靜且更震撼的屏東之海。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探照文化提供
感謝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與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局的大力支持,讓這本有別於現有臺灣海洋文學作品的文選得以精采面世。連結著豐厚多元的海洋資源,屬於屏東獨特的海洋文學品牌感,理應更加鮮明,這本書嘗試著掀起一波新浪潮。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內頁(攝影:邱家驊,探照文化提供)
當然,對於屏東縣民乃至旅外遊子來說,南國從山林河川到港灣大海,無一不是深感驕傲的認同風景。而近年各種生態旅遊、藝文創作與公益活動,也經常都與水文資源的追溯敘事、教育推廣和永續經營,密切結合。這本書,立基在這樣的眾人努力上,也期待向前推進。
▶︎《Dear Blue 屏東海洋文學新浪潮》內頁(攝影:邱家驊,探照文化提供)
也再次感謝參與本書的十三位作家、與寄居在恆春的攝影師邱家驊。各位對於海的鄉愁、敘事、歲月、生活與心情,透過不同文類與影像的創作,不僅帶領我們從各個面向重新理解海的種種、屏東種種;也讓每個身為福爾摩沙島國子民的讀者,在一頁頁展卷中,遙想河流似的悠悠過去、展望大海般的濤濤未來。
如果可以,最後我願為閱畢闔上或重新打開這本書的你,在寧靜層疊的海洋感受中,小小聲地讀一段李敏勇老師詩作〈海的臆想〉(原收錄於《美麗島詩歌》):
佇房間裡
我掛一幅故鄉的海景
睏去了後
會當聽到海的聲音
寂靜的暗暝
海的聲音真響亮
叫著我的童年
彼款記憶
佇沙灘等待海水甲擦無去
佇夢內咾咕石
白色的海湧照著月娘光
在拍著我的心
* 咾咕石:原作為【石老 石古】石,lóo-kóo-tsio̍h,珊瑚礁化石的一種
✦
{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探照文化提供,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者簡介|李明璁
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曾於台大社會學系任教十餘年,現執教於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與電影創作學系。主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獲「生活風格節目」、「節目創新」等三項金鐘獎。亦創立探照文化,擔任《屏東本事》總編輯。曾參與創辦《cue》電影雜誌,策展許多大型藝文活動,多次擔任總統文化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評審。製作過舞台劇《敗者的搖滾瞬間》。著有《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主編過四本音樂文化專書(《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時代迴音》、《樂進未來》、《台北祕密音樂場所》),獲選金鼎獎優良出版推薦。亦曾獲《GQ》雜誌選為2018與2020年「Men of the Year」、《La Vie》2019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持續以各種創作、編輯、設計和策展,致力於公共社會學推廣與大眾文化教育。
▌延伸閱讀
☞《潛水時不要講話》
☞《黑潮島航》
☞能拯救地球的,真的是人類嗎?
▌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
☞《鯨豚記》
一本關於鯨豚、關於海洋、關於自然生態,以及一位攝影師自我實現的精采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