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是從腹部的底層所擠出來的:伊東豊雄談建築的創作
撰文 伊東豊雄臺中國家歌劇院、臺北(松菸)文創大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這些都是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Toyo Ito)在台灣的作品。2019年他因傷住院,在少與外界接觸的靜謐期間,他回顧了自己的建築生涯,寫下溫柔又深情自我剖析:從故鄉美景、小學時的棒球夢,到考進東大、開始摸索自我志向、從事建築設計工作,進而到參與公共建築,並從中窺見社會問題,收錄成散文集《相聚於美麗的建築中》。字裡行間有挫敗、有失落、有無助、有感動,是伊東豊雄最溫柔的自述,也是他最直白的省思。
{本文內容由撰文者及遠流出版提供,節錄自☞《相聚於美麗的建築中》;非經授權請勿轉載}
▌撰文者簡介|伊東豊雄 Toyo Ito
1941年出生,196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 1969年進入菊竹淸訓(Kiyonori Kikutake)事務所工作。 1971年創建自己的辦公室URBOT,1979年更名為「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獨立開業後獲得許多獎項,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皇家英國建築師學院的建築師金牌獎、日本建築学會賞大賞等。2013年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著名建築作品有:日本仙台媒體中心、日本多摩藝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西班牙Torres Porta Fira、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臺灣台北文創大樓、臺灣臺中國家歌劇院等。中文出版品有:《相聚於美麗的建築中》(伊東豊雄:美しい建築に人は集まる)、《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あの日からの建築)、《以建築改變日本》(建築で日本を変える)等。
▶︎伊東豊雄設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大學四年級的夏天,我得到了在菊竹清訓事務所打工一個月的機會。當時菊竹先生還不到三十五歲,才剛華麗出道——以體育領域來比喻的話,就是類似出現了一個百米跑九秒多的選手,那種壓倒性的氣勢。菊竹先生比起其他那些在東大校園裡的老師們都還要有魅力,所以我前去拜訪,發現果然非常厲害。現在我還能持續做建築,我想是多虧了菊竹先生。
要說究竟是厲害在哪裡?簡單地說,東大的丹下(健三)先生及其研究室所出身的磯崎新、黑川紀章等人,都試圖以理論來思考建築,我一直也覺得自己也是那樣的人,菊竹先生好像也是這種類型的建築師,由於他曾經寫過以「か.かた.かたち(ka, kata, katachi)」等獨到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文章,所以我也是這樣想的。直到我去了他的事務所,才發現結果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那就像是要從肚子的底部搜索枯腸也要擠出點子。我周邊的同事,也都是若不拚命往死裡去的擠出點子來就無法前進。今天開會決定的事情,到了隔天早上就被完全推翻可以說是層出不窮。置身現場,近距離感受決定設計案的瞬間緊張,讓我有了「啊,這才是設計啊」的震撼,和我們在大學裡只是呆呆的想東想西完全不同。對當時的我而言,是非常大的衝擊。
畢業之後,我想請菊竹先生讓我在他那裡工作。在打工的最後一天,我問他從明年春天起是否可以讓我來這裡工作呢?我話一說完,菊竹先生當場就同意了。於是我從昭和四十年(1965年)的春天開始,在菊竹清訓的事務所工作。
在我的人生中,從來沒有如此拚命工作的經驗。頭一年,每三天就會有一次睡在事務所,而且還是在製圖版的下面。當時因為年輕,有體力,所以即使熬一整夜也絲毫不在意。
▶︎在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時期的伊東豊雄(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在菊竹事務所,特別重要的是和結構設計師間的會議。當時,菊竹先生經常委託知名結構設計師松井源吾來協助,而和松井先生之間的會議,身為專案負責人的我都會一起參加。說到當場的緊張啊——真是不得了。聽到松井先生的點子,菊池先生如果靈光乍現,就會進入某種興奮狀態。我們的任務就是在聽到這些內容之後,必須在隔天早上之前,將它做成模型或繪製出圖面。菊竹先生對此相當期待,因此通常隔天都會早早就來到事務所。可惜我們交出去的東西大部分無法滿足他的期待,更糟的時候,他甚至會砸壞模型或撕破設計圖。據說我進入事務所之後,如此恐怖的事已經不常發生了,但還是有一次,我曾經親眼目睹隔壁同事熬夜畫的圖被撕毀的慘劇——這是因為當時都是用描圖紙來畫圖的緣故,他瞬間臉色發白,我在旁邊也心驚膽跳。
每日,菊竹先生白天會在外面開會,傍晚回來以後,再一個一個把事務所同仁叫去和他開會討論,沒有想出點子的人就會被跳過——如果是只有二、 三天那倒也還好,但就是會有那種連續一週、二週都不得其聞問的人在。難堪到待不下去的,也只能辭職求去了。
⠿⠿⠿⠿⠿⠿⠿⠿⠿⠿⠿⠿⠿⠿⠿⠿
在菊竹事務所得到的收穫是,用頭腦所思考的事情可能三天就會改變,但若是來自於自己的腹部底層、並且覺得好的點子,那至少一、二年都不會有什麼變化。直到現在我也都還把這樣的經驗傳達給事務所同仁,像是「你是真的發自內心覺得這個很好才說的嗎?」不過如果是被問的人,無疑是非常艱難的。一來所謂的從腹部底層而來的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再者非得在明天以前就讓它成形不可更是不易。
這讓我初次了解到,原來所謂物品的創作、建築的創作原來是這樣的事。不是要用頭腦,而是要用身體去思考。學習到了這些,雖然非常辛苦,但好像很真確的抓住了些什麼。
就這樣工作了四年,我在昭和四十四年(1969年)辭職離開。那時候學生紛爭愈加激烈,亦即東大封鎖的那一年。
離職之前,為了昭和四十五年(1970年)舉辦的大阪萬博,由菊竹先生事務所設計Expo Tower,我擔任專案負責人。然而,有些大學同班同學還留在學校裡參加全共鬥的學運活動,偶爾會邀我說「過來吧,晚上有聚會」。白天為了萬博做著國家的工作,晚上參加學運集會,被問起「你是不是在做國家的案子」,實在讓我無比難受。一來我無法兼顧雙方的立場,二來也覺得萬博沒那麼有趣;因此,儘管覺得對菊竹先生不好意思,但還是在中途辭掉了事務所的工作。
▶︎菊竹清訓為1970年大阪萬博會設計的Expo Tower(圖片來源:wiki)
▶︎菊竹清訓為1970年大阪萬博會設計的Expo Tower細部(圖片來源:archdaily)
題外話,由於同班同學月尾嘉男在磯崎新先生那裡進行萬博廣場的機器人設計,因此得以在開幕前就跑去看,博覽會開幕後,反而一次也沒有去過現場。
我開始工作的六〇年代中期,以丹下先生為中心的代謝派(Metabolism Group)描繪了未來都市的藍圖。菊竹先生也發表了「塔狀都市」和「海上都市」之類等象徵新陳代謝的都市構想。雖然一般認為他們夢想的結晶就是大阪萬博,但所謂的未來都市竟然就是這種東西嗎?——我也從夢裡醒來了。感覺像是被硬生生地從六〇年代的夢境拉回現實。
✍ Metabolism 新陳代謝
1960年代席捲建築界之建築思想與其運動。以一九六〇年舉辦的「世界設計會議」為契機,當時的年輕建築家黑川紀章、淺田孝、菊竹清訓、槙文彥、大高正人、設計師榮久庵憲司、評論家川添登組成了代謝派(Metabolism Group)。配合社會的變化與人口的增加等條件,提倡有機成長以及進行代謝的都市與建築。
✦
▌建築,空間的詩學
☞《代謝派未來都市》
最完整介紹「日本代謝派」系譜作品的重量級專書,重新檢視代謝派的當代價值
☞《建築師王大閎》
▌點圖收聽|迷誠品Podcast【到遠方】特別企畫
☞EP84 你未曾認識的大阪!詭奇又前衛的怪獸城
來賓|李清志(建築學者暨作家)
主持|Hally Chen(作家暨設計師)
東京與大阪像是一面鏡子的裡外,從歷史、文化、語言到生活習慣⋯⋯滿滿衝突的對比趣味!本集將與都市偵探李清志深入「怪獸城市」大阪,在穿街走巷、品味生活、賞析建築之中,捕捉各種獵奇現象,與其背後的意義與原因。如同李清志曾在《怪獸大阪》自序中提及:「每個城市的確有不同的性格,就像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一般。認識城市就像是認識一個人,不能只是看看外表長相(觀光),也要認識她的成長背景(歷史社會研究),最後試著去將你認識的她寫下來(書寫傳記)」。
▌閱讀更多:遠流出版@迷誠品
☞鐵道控也不知道的企鵝火車站:劉克襄的旅次風景
☞大稻埕、迪化街、永樂市場,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電影海報繪師陳子福畫筆下半世紀的台灣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