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自己很外向, 你在迎合什麼?》只有獨處,才是最放鬆的時刻
撰文 楊思遠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這樣的社交焦慮一直都存在於生活周邊,只是很多時候我們都選擇不去面對。
{本內容節錄自《假裝自己很外向, 你在迎合什麼?》,由圓神出版提供;僅反應作者意見,不代表誠品立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首圖為나의해방일지劇照}
五人裡,總有一人是「假性外向者」
。容易打開他人心房,察覺別人的情緒,自己卻表現得沒什麼需求。
。不是你的錯也甘願背黑鍋,已經到嘴邊爭吵的話,常硬吞回去。
。待人會有不同性格,揣摩別人心思,照對方喜歡的方式相處。
。常安慰幫助別人,但自己需要時卻沒有人可依靠。
。沒有先客觀評估自己的工作,完全依照上司的意思修改。
。什麼都擁有,卻又覺得什麼都沒有,沒有自己非常想要的東西。
。工作上對於不同的意見,用「懶得溝通」取代「據理力爭」。
。常用「口是心非」掩飾真實的自己。
。總是覺得別人話中有話,分明是在影射自己。
。對工作不滿意、感到絕望,最先想到的是換一份工作。
假裝外向,迎合社會的期盼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內向」和「外向」更常被用來描述人的性格特徵。當我們說一個人很「外向」的時候, 大腦中會自動浮現出這個人開朗健談的畫面;而當我們說一個人「內向」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給他打上「木訥」「不善言辭」「沒什朋友」等一系列標籤。人是社會型動物,想要自身獲得發展,就需要不斷地與社會進行聯結。客觀來講,性格外向的人確實比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完成與他人的聯結,這就導致我們整個現代社會更加崇尚「外向」。
나의해방일지_劇照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我們總是被宣導做一個外向的人:老師教導我們要「融入團體」「積極主動」,家長告訴我們「見到親戚朋友要主動問好」。整體的社會偏好如此,於是「內向的人」彷彿成了不受歡迎的代表,甚至在某些時候,性格內向被視為失敗的注腳。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下,「內向的人」往往也悄悄地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好」「我不應該這樣內向」的顯著標籤。
因為覺得「我不好」「我不應該這樣內向」,「內向的人」開始尋求改變,他們努力地讓自己看起來外向一些,努力地去迎合這個社會的「標準」,以期獲得精神上的認同, 滿足內心深處對歸屬感的渴求。
當很多人不顧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開始扮演「外向」時,「假性外向」便有了真實的演繹空間。
當然,「假性外向」並非一個完全負面的詞彙。由於社會角色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戴上一些人格面具,「假性外向」便是其中之一。
總是在生活中為難自己
「假性外向」真正的問題,不是你在社交中展現出自己開朗健談的一面,而是你忽略了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否認自己的內向性,試圖把自己完全改造成一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所謂「外向的人」。你可能常常會開懷大笑,但是你知道,自己其實一點都不快樂。一個內向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場合扮演「外向」之餘,她必須承認自己的內向,每天給自己留出一些獨處的時間,獲得心理能量。這也意味著,她需要拒絕一些善意的邀請,承擔可能引起的誤解或非議。如果做不到這些,而是一味地滿足他人,努力成為「外向的人」,那麼她的心理能量將會持續地消耗下去,使身心健康受到極大的影響。
나의해방일지_劇照
我們表現出自己外向的一面,甚至假裝自己很外向,這些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不要否認自己的內向,不要完全活在他人的期待裡,也不要忽略了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當全世界都在為「外向」歡呼喝采的時候,我們可以淡定地回應:「內向,也很好。」
我希望你常常開懷大笑,但不是出於假裝,而是因為真的快樂。
.
.
.
▊ 獻給備感孤獨「假性外向者」的勇氣之書
我們都給予自己過多「迎合他人」、「不讓他人失望」的壓力,無止盡的付出只會讓自己的心力耗盡,適時地讓自己學會拒絕,感受內在的力量,才能重新過好生活。
好的關係不是不吵架 ☞ 《假裝自己很外向, 你在迎合什麼?》
▊ 作者
資深心理諮詢師,擁有七年心理諮詢的從業經歷。
心理專欄作者,為《健康時報》《婚姻與家庭》等多家媒體供稿,每篇文章瀏覽超過十萬人次。
並為張德芬空間、壹心理、武志紅等心理類自媒體平臺轉載,深受讀者讚賞。
✦
▊延伸閱讀
☞ 不是討厭你,只是不想聊天;五個內向者的有感時刻,一個人也能很快樂
☞ 忍不住就想太多—高敏感的你,無數次被這樣的性格影響嗎?
☞ 安靜獨處;像氧氣一樣重要!內向者繪本推薦《隨心所變的樂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