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絕大多數的煩惱十之八九都呈現在人際關係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會消耗大部分的精力,而另一部分則是花費時間自責自己的回應是否有閃失或是可能造成對方的不愉快。
最令人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莫過於拒絕他人的請求,每當想要拒絕他人時,都要在內心打上一篇鉅細靡遺,且理由充分的劇本,然而最後還是會因為不知如何開口,無法果斷拒絕。就算真的拒絕,也會不斷責怪自己,陷入死循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大好書屋,首圖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成為人際關係的主導者
在人際關係中時常無法處理,或是被其他人拖著走嗎?
本書列舉常見的人際關係煩惱,並透過心理學的說明,剖析成人世界的難題,提供最有用的應對策略!
▊作者
柳惠寅(류혜인)
撫慰人心的心理諮商專家。柳惠寅一直以來不斷苦思是否有方法可以更簡單、有趣地傳達心理學,她發現,人們遇到的問題大多都源自於人際關係,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心理學中找到。
於是,她在眾多的心理學理論中彙整出能幫助人際關係的理論,並研究如何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本書就是這項努力的成果。
拒絕引起的強烈罪惡感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有好人情結的人,總是配合他人的喜好做決定,無法根據自己的判斷來行動,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被討厭」。
為了討好他人,他們會拚命地努力,不斷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讓對方滿意,以及對方是否對我擁有正面評價。此外,比起吐露真實的想法和情感,他們更傾向說出符合情境的場面話。好人情結,也會讓人無法吐出心中的怨氣。「憤怒」,是表達自己厭惡某件事的情緒,但擁有好人情結的人,在生氣時反倒會產生罪惡感與焦慮。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或許有些人會感到疑惑:比起只顧自己,為他人著想有什麼不對呢?與其把心中的怒火發洩出來,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不就能和平相處了嗎?當然,這樣的說法也沒有錯。
不過,好人情結的問題,在於這種關懷只針對他人,對自己卻沒有半分體貼。即使感到傷心、煩躁、委屈或疲憊,也絕對不會表露自己的情感。「忍過去就算了」、「只要我做得更好即可」,抱持這樣的想法,無法真正過好自己的人生。
那麼,若想擺脫好人情結,究竟該怎麼做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建立界線」。我們可以試圖理解他人的立場,但追根究柢,對方有自己的生活,而我也必須正視自己的人生。此外,更具體的方法就是「練習拒絕」。
▌看更多心理學小知識
四階段拒絕妙招
第一階段:用「我考慮看看」暫時退守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此處需要銘記的一點是「我考慮看看≠我拒絕」,即使我們自認為用委婉的方式表達拒絕,對方也很有可能不知情。因此,必須盡快明確地告知對方拒絕的意向,例如「我考慮過了,覺得不可行」等。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用與對方直接面對面,可以透過電話或文字來傳達,某種程度減輕了心理負擔。此外,也可以防止自己無條件應允,能爭取一段時間考慮那件事對自己的必要性、有沒有時間完成、造成多大的壓力等。
第二階段:培養懂得拒絕的思維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陷入好人情結時,通常會反射性地回答:「好,好!沒關係!」不習慣向他人說不。因此,平常要訓練自己勇於表達拒絕之意,事先想好有哪些說法可以派上用場。
此外,在受到委託或做決定時,如果經常感到猶豫和混亂,很可能是因為自己的標準不夠穩固。因此,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最看重的價值是什麼。例如「我很重視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時間」,那麼就可以告知對方「我已經和家人有約,那天無法安排其他行程」,相對輕鬆地婉拒對方的提議。
第三階段:不必煩惱該以什麼理由拒絕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我們之所以覺得拒絕很難,其中一項原因就是認為自己必須擬定一套足以說服對方的完美劇本。
這樣的想法,出自於「我努力想幫你,但情況不允許,絕對不是我的問題,並非我能決定,請別埋怨我」的心態。然而,在表達拒絕之意時,其實沒有完美的劇本也無妨;即使理由模糊不清,對方也很可能一點都不在意。
第四階段:聚焦在拒絕的好處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如果向對方表示了拒絕,與其沉浸在罪惡感、後悔或愧疚裡,不如把焦點放在因拒絕而獲得的好處上。
例如婉拒同事分擔工作量的請求後,與其在歉意裡掙扎,花時間猜測對方會不會討厭我,不如回頭想想拒絕所帶來的優點,像是「因為婉拒了同事的請託,所以現在得以享受片刻悠閒」、「因為拒絕了對方的請求,所以現在可以和好朋友相處久一點」等,就能有效減少內心對拒絕的恐懼。
別過於內耗自己
圖片來源:《沒問題先生》_IMDb
具有好人情結的人,無法以斬釘截鐵的態度拒絕他人。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對方受傷,小心翼翼地婉拒,而對方通常也能體會這種禮貌性的拒絕。被好人情結所困的人,在拒絕他人時所產生的愧疚,其實並非真正的罪惡感,而是單純因不安所引起。
對方和你想像的不同,不會一直把拒絕放在心上,光是你自責的模樣,就足以讓對方諒解。很多時候,人們在被拒絕時感到受傷,是因為對方的態度傲慢無禮,因此,如果在表達拒絕時已具備適當的禮儀,內心就不必過於糾結。
✦
▌更多【大好書屋】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