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人而言,結婚與否不再有標準答案,有些人嚮往婚姻生活、有些人渴望自由自在。過去,人們常常詢問別人「已婚」或「未婚」,你覺得這個問法有什麼問題?
在《我想要獨自生活》這本書裡,作者們提到,「已婚」或「未婚」從來不是 Yes 和 No的選擇,它更像是「Yes」或「unYes」,彷彿沒有結婚,是人生未完成的狀態。對她們而言,「不婚」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選擇,不婚不代表孤獨、與社會脫節,相反的她們用更多時間追求自己的夢想、實踐自己的抱負。
《我想要獨自生活》這本書由韓國不婚女性生活共同體 emif的五名成員共同創作完成,該團體以「be the Elite without Marriage, I am going Forward.」為宗旨——強調「不婚」並非「還沒結婚」,而是「選擇不結婚」。這本書不僅倡議婚姻議題,更進一步提出不婚主義者在經濟面、法律面、生活面的具體作法與實踐方式。不論你是否打算結婚,透過收聽迷誠品Podcast或是閱讀此篇文章,這本書都能帶給你不同的收穫與啟發。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代表誠品立場}
跳脫韓劇戀愛框架的不婚主義風潮
圖片來源:Canva
韓劇當中充滿粉紅泡泡的情節、浪漫的求婚方式令觀眾津津樂道,當我們看著情節中動人心弦的、刻苦銘心的戀情時,《我想要獨自生活》一書卻打破透過戲劇所看見的韓國婚姻現況:「韓國現在40歲未婚的人口比例,其實相較於20年前成長了大概5到6倍喔。」時報出版總編輯尹蘊雯指出,過往韓國較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與束縛,因此結婚成為一種人生邁入另一階段的節點:「大家可能還是會有一種覺得,我畢業後就要工作,工作以後就要結婚生小孩,這種傳統的人生階段。」
不光是韓國,台灣同樣深受這樣的概念影響,但是與韓國相同,台灣未婚的比例逐年提升。根據2023年的內政部的調查中,目前全台有配偶的比例僅剩48.37%,由此可知,台灣獨自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尹蘊雯表示:「可以看的出來,『我想要獨自生活』或是『我沒有結婚』,這已經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個狀態。」
過去在許多日劇中,時常會出現快要年滿30歲的女性對於還沒有結婚的狀態感到焦慮的情節,或是社群媒體也會相繼討論造成無法結婚的原因為何?為什麼無法找尋到好對象?不過在這波焦慮浪潮中,也有一部分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若結婚、生小孩無法帶來比現在更舒適的生活,那未必要跳入婚姻的制度當中,就現狀來看,獨自生活也未嘗不可。
近年來,諸多戲劇也因應不婚的聲音,推出像是《獨活女子的守則》、《孤獨S又怎樣》(ひとりでしにたい)等不婚女性獨自生活的題材,彷彿透過這些戲劇告訴觀眾,人生不一定需要將結婚生子作為一生的目標,就算是獨自生活,也能享受人生的樂趣。
不婚主義社群創立的初衷
圖片來源:Canva
「大家都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有些人可能現在沒有結婚,但他未來有一天會結婚;可是也有一群人就是覺得不結婚是一個人生選擇,但我們好像在這個社會裡面,把這個選擇完全拿掉,讓大家沒有這個選擇。」尹蘊雯提到,她閱讀了《我想要獨自生活》才開始思考,過去人們總將一個人的婚姻狀態分成「已婚」與「未婚」,彷彿預設每個人終將踏入婚姻,「未婚」像是一件事情未完成一般,但實質上,要不要結婚這件事情,本就是一個人人生考量後做出的選擇,應是「選擇不結婚」的「不婚」才較為精確。
《我想要獨自生活》一書主要由五位作者組成,他們皆來自於名為「不婚女性生活共同體(emif)」的社群,當初他們創立此社群的目的,除了傳遞不婚的理念外,透過辦理相關議題的活動,為了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一同了解與認識新型態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要結婚,但是可以有伴侶,或者可以跟一群好朋友一起生活下去,那是一種生活方式。」尹蘊雯提到,藉由這個社群,試圖擺脫過往對於不婚即是不幸、可憐、孤老終身的既定印象,讓更多人可以意識到,即便不結婚,也能夠擁有豐富精彩的人生。
雖然目前台灣並沒有像是emif這樣的不婚社群,尹蘊雯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台灣對於別人的人生選擇保有一定的界線,不會過於越矩探究不婚的原因,她建議,若想找尋有相似理念的同伴,可以透過參加一些有興趣的活動、社團,或是於社群媒體上發表一些單身生活的日常點滴,也能夠吸引擁有相同理念的網友。
「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要孤獨度過人生,獨自生活可以隨心所欲地開拓人生旅途,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動,也能嘗試許多有趣、豐富的體驗,如同書中提及,人際關係就像是在一片廣闊的土地上種植喜愛的樹木,並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對錯之分,只要付出足夠的心力,那便能於茂密的森林中展開精彩的冒險。
▌更多關於婚姻的課題
不婚主義者遭受質疑該如何應對?
圖片來源:Canva
鄰近過年時節,在各大社群平台中,若要募集「最討厭的親戚問候語」的問題時,除了常見的「你現在一個月賺多少啊?」、「哪時候要生二胎?」等問題外,其中讓人感到煩惱的便是:「你有沒有對象?哪時候要結婚?要不要幫你介紹啊?」的連環攻擊。
「我那時候還蠻驚訝的,原來韓國網友和台灣網友會說的台詞,好像都蠻像的,他們也都會講說覺得選擇單身不結婚的人,好像犯了什麼滔天大罪一樣。」尹蘊雯笑道,書中提及,許多人對於不婚人士產生質疑,像是不想結婚就是自私自利、不想生小孩便是不想負責任,想享有國家給予的優惠跟稅金諸如此類的言論,然而這些不實的言論,卻在很多選擇單身的人身上施加莫名的壓力。
面對親戚或是外人看似質疑或是看似關心的言論時,又該如何應對呢?《我想要獨自生活》的作者們,一開始也都是仔細地向親戚說明為何自己不婚,以及所堅持的生活理念與方式為何,不過多次下來的結果,作者發覺,這些親戚實際上也沒有想要知道你所追求的生活態度,也沒有興趣想要深入了解,他們只是單純想找個話題聊聊,或是認為沒有按照社會框架走的你,是不正確的。
「作者後來已經放棄解釋,如果有人這樣跟他說,就會隨便打哈哈帶過。」尹蘊雯提出,這樣的解決方式看似是放棄溝通,應該要更加清楚地說明自己的理念或想法,不過作者認為,實際上無須過於在意他人的言論,因為這是屬於自己的人生,沒有人有權利可以指證一個人需要過上怎樣的生活才是「正確」的,所以當有人無法理解你的選擇時,也不需要花費時間去向他解釋自己的人生該如何過。
不婚主義者必備的教戰守則
圖片來源:Canva
「錢真的很重要。」尹蘊雯說,《我想要獨自生活》中,作者在每一章節不斷強調,金錢是獨自生活重要的關鍵之一,因為獨自生活並非外出租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便是完成獨自生活的條件,很多人可能還需要負擔養家的責任或是未來養老的費用也都是一筆開銷,若沒有盡早開始安排財務規劃、好好儲蓄,不但未來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也會對於獨自生活感到焦慮不安。
不過,除了不婚的人需要考慮財務規劃外,結婚的家庭對於金錢也需要有完整的規劃。現今這會已經逐漸脫離「養兒防老」的概念,這也意味著,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並不能奢望未來完全依靠孩子負擔所有的養老開銷、永遠陪伴、照顧自己。因此,決定生孩子前,做好對於未來的準備,也是家庭規劃重要的一環。
對於不婚人士來說,無須將大把的時間周轉於家庭、孩子之間,擁有更完整的時間可以拓展興趣,趁著年輕有體力的黃金歲月中,一一實現對於生活的盼望和想像,這是單身人士體驗人生的方式,能夠對於未來的日子產生憧憬與期許。
培養興趣、各地旅行、養老資金……這些讓生活更加多采多姿的體驗與活動,基本上都建立於金錢之上,因此,這也是為何金錢成為獨自生活關鍵的原因之一。《我想要獨自生活》一書中,便一步步帶領讀者完成財務狀況表,讓讀者了解自身目前擁有的資產或負債,透過清晰明瞭的財務表格,了解自己是否超支,以及金錢不足該如何增加收入,達成目標。
打造自己的房間,擺脫不婚主義帶來的焦慮與孤單
圖片來源:Canva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除了著有《歐蘭多》(Orlando)、《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等作品外,《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是她經典的著作,書中吳爾芙提出一個觀點:「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指稱每位女性都需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並不光是指物理上的空間,進而延伸至心靈空間的建構,擁有能夠獨立思考餘韻。
《我想要獨自生活》當中沿用吳爾芙的概念,就算目前不是身處獨居狀態的讀者也能感受個人空間的形塑,打造一個能感到自由且放鬆的空間:「我覺得書中想要表達的感覺,其實就是跟自己相處的狀態。」尹蘊雯進一步說明,所謂的跟自己相處,不光只是一個人去吃飯、看電影、旅行,而是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和平地與自我共處:「你不會覺得說我現在沒有人陪,我很焦慮,或是我現在需要做什麼事情,但是我做不到。」
這也是所有決定踏入不婚生活,或是過去想要盡快結婚的人所擔憂的事。一個人容易身處焦慮不安的情況,會覺得感到孤單、寂寞,身邊會想要有個人陪伴,這也導致很多人對於獨自生活感到猶豫的地方。不過書中也有提及可以透過冥想或是意象練習來放鬆,以及想像未來生活的場景,當有個較為具體的想像,並加上精確的財務規劃,能夠使獨自生活有更明確的畫面,具有完整的準備時,也能避免過度的焦慮不安。
書中運用吳爾芙的概念,延伸至如何面對獨自生活所帶來的不安情感,尹蘊雯表示,這也不光是寫給單身女性,同為單身的男性也可以作為參考的指標,藉由者本書來思索自己真正想的人生光景究竟為何。
邁入婚姻或不婚主義者,皆能掌握未來的幸福人生
圖片來源:Canva
「我覺得身為一位編輯,在選怎樣的書、做什麼書的時候,基本上是基於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或是想要知道的事情。」尹蘊雯認為,她選擇出版《我想要獨自生活》的原因除了是因為她對於該議題有興趣外,另一方面則是身邊有許多還沒有踏入婚姻、選擇不婚,或是已經結婚,各種狀態的好友,無論是有沒有進入婚姻的階段,每個人都依據各自的選擇努力地過日子。
《我想要獨自生活》並不單只是一本述說不婚人士的書籍,而是更大層面讓讀者了解,沒有人可以定義一個人真正的幸褔、想過的人生,因為每個人對於幸福、舒適的生活的判斷基準都不相同。有些人希望有孩子,那理所當然有些人並沒有將生孩子列入人生方向中,每個人都有資格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而非遷就或是由別人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尹蘊雯認為,「沒有結婚生子,你的人生就不完整」這個刻板的說法和標籤需要被消除,因為沒有進入婚姻的人們,也可以享受屬於自我,充實且璀璨的幸福人生。
▌ 選擇不婚,也能擁有幸福人生
目前的社會型態,結婚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即便是不婚,也能享受生活。
本書透過不婚主義者的視角,帶領讀者一步步規劃如何享受生活的同時,能夠在不焦慮的同時,對未來抱有期望。
✦
▌更多【時報文化】系列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