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不同「部分」的好,就是生命的解药:读留佩萱《拥抱你的内在家庭》
撰文 程威銓(海苔熊,心理學作家)你知道你心中住着不同部分的你吗?看完留佩萱(内在家庭系统IFS Level 1 受训治疗师)的《拥抱你的内在家庭》之後,突然有一股冲动想要把内心当中不同的自己(parts)画下来。佩萱说她有一个「会照顾人」的自己,我似乎也有,我还有一个总是逼迫自己要做很多事情、很多工作的自己。不过,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跳到我眼前的,却是一个「研究生」(下图)。
#画出你心中不同部分的自己
绘图:海苔熊
我想起之前在研究所念书的时候的感觉,还有那个时候的日子,每一天虽然很忙碌有看不完的paper,但至少大部分的时候都可以当个好好的学生。底下放了一个白色的包包,里面装了很多不同的paper,脚後面还有一个海报桶,里面有很多参加会议要列印出来报告的海报。後面的书桌上,有四处参加各种活动,和同学们一起拍照的照片,厚厚的电脑,还有满坑满谷的文献放在资料夹里面,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却离现在很遥远了。那时候的我花很多时间读研究、很多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经常觉得有趣好玩,虽然还是要花时间去家教赚钱,但勉强可以生活。
原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未曾仔细思考的东西,难怪研究生才会跑出来。我用书里面的方法和那个内在的自己对话,我询问这个「研究生」:「你去哪里了,好久没看到你了?」研究生告诉我,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出来,是因为我太常忙碌於工作,已经失去对於知识追求的热情了。可是其实他还在那里,挥挥手,要我多看看他。
我听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其实很感动,很想哭,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内心的另外一个角色又鲜明的冒出来,是一个像在医院当中的画面(下图)。
绘图:海苔熊
躺在床上,像病人一样的我,觉得身边有很多人在催我做事情。那个我觉得:「当病人不是很快乐吗,整天什麽事情都不用做只要呼吸就好了!」可是这个病人看起来快死了,而且是伊藤润二的风格。我在画的时候,本来还想加倒数计时器,但是太可怕了还是算了。
在这个病人旁边是一个要他一定要休息的医生,年轻,可能是刚刚那个研究生科学家长大之後变成的,这个病人看起来什麽事情都不敢做,想要躺着,可是又睡不好,觉得很烦躁,可是又被逼迫只能够躺着。
我突然觉得这个病人好可怜,这个医生也好可怜,他们如果能够像那个研究生科学家一样,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该有多好,而不是被推着一定要休息,或者是一定要看诊。
正当我在觉得可怜的时候,我想起佩萱在书里面讲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内在有不同部分的自己,那麽『我』到底是什麽?」此时我突然发现,原来那个「我」,其实就是能够「为自己感到可怜的自己」。这个慈悲、怜悯、好奇、关怀的角色,其实就是「内心真正的自己」,当这个真正的自己出来的时候,其他不同的部分就有机会可以和平共处。
#谁在占据你的「主控台」?
佩萱用电影《脑筋急转弯》里面主控台的方式来描述内在不同的角色,我觉得非常生动有趣。於是我在想如果我心里面有忧忧、乐乐等等不同的角色,除了这几个之外,还有其他人吗?想着想着,我就一股脑就把全部的人都画下来了。
绘图:海苔熊
我发现我内在有一个和佩萱一样内在的小孩,只是我的是小男孩(上图),坐在画面最右下角,两手抱着双脚,需要被疼爱,觉得没有人要理解他;旁边有一个小丑,只要面临尴尬的场面就会跑出来圆场搞笑,也会和小男孩一起玩;这当中最严厉、讲话也最大声的,是那个穿着黑色高跟鞋的老师,她现在站在主控台上面,指责我为什麽不去写论文在这里读其他的书;旁边还有一个拿着火炬的老人,有点像是前面那个病人的化身,只是变得稍微有一点能量,而且多了一点智慧;画面的最旁边有一个老板,这个老板他只是想着怎麽样赚钱、怎麽样才能够发达,其他的东西都不重要。
我发现这些不同的自己,其实都是内在的一部分,有一部分的我是想要功成名就的,就像老板一样,还有一部分的我是想要好好休息,玩乐的,就像小男孩一样,另外也有一部分的我是在人群面前做出一些假装,跟小丑一样,当然还有像老师一样的我(其实就是佛洛伊德所说的超我)会严格管教我做一些「应该做的事」,以及有些时候会在暗中提点我人生方向的「智慧老人」一般的我,跟我说慢慢来,不要急,等待就会有结果。把这些内心世界「不同部分的我」都画出来之後,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内在这麽丰富。
#和内在受伤的小孩对话
其实我的那个小男孩,就是书里面谈到的「受伤的孩子」;而那个穿着高跟鞋的老师,就是书里面谈到的「自我批评的自己」,当这些不同的部分都混合在一起(blending)的时候,我很容易被某一个比较巨大的声音(例如老师)抓走,而迷失了方向,变得不快乐,因为我忽视了其他人的声音。然而,当我可以从这些不同的部分当中抽离出来,用一个关怀、好奇的角度来看这些不同部分的自己的时候,疗癒的可能就会长出来。
在书中有谈到疗癒内在小孩,其实就是在讲这件事情。我尝试用佩萱的方法, 和心中那个抱着双腿,穿着蓝色衣裤的小孩对话:「嘿,我知道你在这里很久了,我也知道你很想要有人陪你一起玩,但是你很孤单,因为太久没有人看见你了,是吗?」结果我才刚讲完,就鼻酸了,虽然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内在家庭系统治疗)这个理论我已经知道很久了,但是真实操作、和自己对话还是第一次,前几次试着要跟小男孩对话,小男孩都跑走,但这次他终於愿意停下来跟我讲话:「你只会用伤害我的方式来爱我,除了这个之外,你还会什麽?」我很惊讶他讲出了这句话,进一步的询问他所说的伤害是什麽,後来才知道,原来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压抑了「想玩乐」的他,听着那个办公室老板、老师的话,努力去追求一些成就、外在的目标,只为了不要让别人失望,这个过程看起来是正向而积极的,但是却伤害了他那个纯真、渴望的心情。在这一刻,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情:原来那个研究生科学家之所以消失,是因为这个小男孩也消失了,他们同样都喜欢新奇好玩的事情,同样都想要探索和理解新的世界,可是因为我太过在乎现实社会上面的要求了,渐渐失去了这些乐玩(Playfulness)的热情,於是内在分化成两部分「病人」和「医生」,并且持续在「我觉得好累」跟「你要按时吃药、要振作起来」当中拉扯。
#这是一本剖开自我的书
其实拿到《拥抱你的内在家庭》这本书的时候,我相当感动,并不是因为里面谈到的方法,而是佩萱她正在做一个剖开自己的动作,不止谈了很多案例,里面也谈到很多她自己内在的故事。受邀写序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怎麽样回应她的「剖开」,於是我想到「面对真诚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我也把自己切开,期许大家可以从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切开、赤裸裸当中,看到我们同样是在受伤里面,习惯性地严厉的要求自己,但同样的,也很疼惜、关心,爱自己。
切开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不习惯的、甚至是充满忐忑的,但没有关系,在这条路上,有佩萱陪着你,她不是用一个指导者的姿态,而是用一个陪伴者的角度,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
这一辈子到目前为止,你打开的书可能已经够多了,但这一本书,绝对是第一本,让你「打开自己」的书。让我们一起看见自己,一起把不同部分的自己聚拢在营火堆旁,牵着手,等待天亮。
运用IFS,重新爱你的内在人格,疗癒过去受的伤
《拥抱你的内在家庭》
什麽是「内在家庭系统」?
「内在家庭系统治疗」(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简称IFS,是近年在国外十分风靡的心理治疗法。
IFS认为,我们的内心就像一栋大房子,里面居住着许多不同的「部分」(parts),而这些「部分」(parts)也会如同家庭成员般互动。
有些「部分」是正面的,他会鞭策、批评你,帮助你生活规律、受人称赞;
有些「部分」是负面的,他会转移你的注意力,透过暴饮暴食,喝醉酒、沉迷性爱,帮助你遗忘痛苦。
每个「部分」都有其存在意义,无论他们做出什麽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你不受伤害。
IFS并非将你将不好的「部分」赶走,而是帮助你面对内心的脆弱、不安,接纳这些情绪,疗癒你曾经受的伤。
疗癒,就是找回你最初的「自我」(Self),是你真正的本质,当你的「自我」成为内在领导者後,就能够撑起空间给每一个内在部分,你的「自我」能够跟这些情绪共处,而不是陷入情绪中。
每个人的本质都充满爱与智慧,只是「部分」的情绪将你的本质暂时遮蔽,而IFS将会帮助你展露深埋在心的真正自我,用「自我」回应外界,并让你在各种人际关系中都能感到舒服且自在。
{本内容由撰文者及三采文化提供,仅反映作者意见,不代表诚品立场;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者简介|程威铨(海苔熊)
心理学作家。
政治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台湾大学心理学系硕士、彰化师范大学谘商辅导学系博士生。专业领域为社会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目前为泛科学、女人迷、姐妹淘等多个平台的专栏作家,着有《对爱,一直以来你都想错了》、《在怦然之後》和《暖伤心》。在经历过几段感情之後,他钻研於心理学及两性关系的相关书籍,他发现了解与顿悟往往发生在分手後。最初只是想分享一些想法与阅读心得整理,帮助同样曾经或正在感情世界迷惘的夥伴,学会用更健康的观点看待爱情,从喜欢自己开始,延伸到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双手温暖世界。
▌延伸阅读
阅读更多【三采文化】
认真凝视过身上的坑疤,才能够自在地在时间里流动|张西新作《大概是时间在煮我吧》
当童话中的角色,和真实世界的你我一样陷入忧郁: 从《柳林中的风声》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
能牺牲奉献才是完美?其实你已失去了个体界限。谘商心理师苏绚慧提醒你戒掉《惯性讨好》
迷诚品Podcast EP058|你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吗?——12个问题了解你的依恋风格|放送观点〈海苔熊心理话〉ft. 姚爱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