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慧快速发展,人们对於相关工具的应用,已经不局限在工作与职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喜欢和 AI 聊天,不会生气、无限包容,且随时在线,许多人甚至把 ChatGPT 当成自己的谘商心理师。
然而,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和 AI 聊天有哪些风险?当它成为你情绪的唯一出口,你又如何判断它提供的资讯对自己是好是坏?谘商心理师陈莉婷说,AI 工具确实可以提供即时的情绪支持,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绝对不只是文字的应对而已。幽微的眼神、迟疑的口吻,心理师往往透过不同的细节,评估个案的整体状态、提出最合适的建议与处置。
面对 AI 浪潮爆发,许多人甚至会先问过 AI,再走进谘商室挑战心理师。陈莉婷说,这其实没有不好。最理想的使用情境应该是:在专业心理师的陪伴下,搭配 AI 工具使用,留意使用风险、保持自我觉察。现在的你,想找人聊聊吗?和 AI 聊天、找朋友倾诉、找心理师协助有什麽不一样?透过收听迷诚品 Podcast 或是阅读此篇文章,一起更认识自己吧!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谘商心理师如何使用AI工具?
图片来源:Canva
获选二十一世纪百大电影第 84 名的电影《云端情人》(Her),当中讲述主角西奥多(瓦昆.菲尼克斯饰)与人工智慧莎曼珊(史嘉蕾.乔韩森饰)谈起一场令人怅然若失的人机恋。剧情中与 AI 交心、进入一段关系,在 2013 年电影上映之时,大多人还无法想像与 AI 能够进行这样流畅且精密的沟通,不过 2025 年的现在,以 ChatGPT 为首,以及各种大大小小 AI 盛行的年代,询问 AI 问题,甚至与其聊天,获得安慰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风貌,然而这样的常态也潜藏一些隐患。
「如果是个案的话,不是一开始就在心理学领域的人,他接触到 AI 这样有同理的回应,应该会感觉到有被支持。」谘商心理师陈莉婷提到,很多人在夜深人静无人可抒发情绪时,会将 AI 作为述说情绪的对象,并从中获得安慰。
长期浸染在心理学领域的陈莉婷,尝试使用 AI 聊天时,却也间接观察到与实际心理谘商相比的差异:「我的确感觉到 AI 会支持我,但那个感觉那个深度有差,很像是在教科书看到的,它给我的回应,语言上是有同理性的,但少了点跟人直接回应的温度。」对於她来说,AI 虽然有给予一定的协助,但并没有像谘商心理师能够依据个案实际的状态调整方向,提供完整的帮助。
但陈莉婷提到,AI 作为资料蒐集、初步的文案整理是实用的工具,她也时常藉由 AI 设计一些大纲,协助自己描绘演讲听众的轮廓,AI 之於她来说,更像是一种数据分析或是较为理性的资料整理工具。
AI与人类谘商的根本差异性
图片来源:Canva
夜晚,同时也是人一天之中最为脆弱的时刻,但深夜的时段不见得好友能够随时聊天,也无法及时有谘商心理师提供协助,这也是许多人藉由 AI 作为梳理内在情绪对象的原因。不过长期下来,可能造成 AI 成瘾的问题,且时间一长,也逐渐无法从中获得慰藉,进而陷入更不知所措、混乱的情绪漩涡中。
「头痛给你普拿疼,就会好多了。但也许你长期头痛的背後,可能是你有个深层的组织、病变在里头,但 AI 查不到,因为它不会叫你做X光。」陈莉婷如此形容 AI,虽然它能够无时无刻给予安慰,然而这层慰藉可能仅限於安定表象的问题,无法处理根源,有效探询真正的成因。
除此之外,陈莉婷认为,AI 与人类最大的差异在於温度。AI 大多是以文字作为回应,虽然文字呈现上具备逻辑,阅读起来也有同理心,不过宛如教科书般完美的回应中,却缺乏人与人之间连结的关系与温度:「你会想跟这个人当朋友,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对你的回应、态度你会感觉到舒服与支持的,可是 AI 感觉不到这个东西,它感觉不到真实的温度,一开始可能还觉得 AI 的回应有支持你,但久就会麻痹了。」
很多时候,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光是从回应上寻求共鸣,透过一个人交谈时所透露的非语言的讯息,例如脸上的表情、肢体动作、说话态度,都是产生连结的方式,这些生动的回应,都是 AI 资料库的限制,同时也是谘商心理师与个案逐渐建立的安心与信任感的关键。
陈莉婷也提及,若今天可能被臭骂一顿,感到心情不佳,想找个发泄或输出,AI 也许能够给予足够的协助,不过今天涉及的范围更大,可能牵涉至更深层的心理创伤,那 AI 提供的资料统整或回应,便无法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提供思考的另一面向,这也是谘商心理师存在的目的之一。
许多人对於预约谘商心理师会犹豫不决的原因,主要在於谘商的金额的浮动有所困惑,陈莉婷说明,通常一次谘商的费用五十分钟约落在两千到四千元不等,会有金额、时间的限制,是基於谈话过程中是需要有目的与系统去解决问题:「心理谘商其实就像是以朋友的方式在建立关系,可是却又像 AI 逻辑性的分析看见你的问题。」
▌更多人类与AI的模糊关系
AI谘商成瘾的个资外泄危机
图片来源:Canva
「当一个人在着迷的时候,可能是完全没有理性的,不管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人际,就是很疯狂地沉浸在这个状态里头。」很多人会过於依赖 AI 提供的慰藉,而导致沉迷其中,不过陈莉婷提到,基於 AI 无法达到完全的人性化,因此其能够提供的建议有一定的限制,若过於仰赖AI,当某天它无法满足需求时,那生活将会迎来一场不可逆的大灾难。
同时陈莉婷指出,大多人为了能够从 AI 获得更精确的回覆,因此会将过多的个人资讯、困扰暴露其中,可能间接导致个资外泄、隐私暴露於大众间,造成二次伤害或创伤;因此建议若使用 AI 作为抒发内心情绪的管道,最好以匿名的方式作为切入询问,且一次使用的时间落在十五至二十分钟为佳,避免成瘾的状况产生。
但使用 AI 後,应该再回归到自身,透过书写或是绘图的方式让情绪有个收尾,目的便是让自己有时间去梳理、觉察内心的情绪,而非将所有的想法都寄托於 AI 上,陈莉婷进一步表示:「AI 的功能有限,所以我们还是要在使用 AI 的同时,也要训练自己调适的能力。」另外,她也提醒,要避免将 AI 视为唯一的求救对象:「光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没有夹杂大量情感的习惯,要改变就很困难了,更何况这个 AI 曾给了你这麽多的情绪支持跟问题解决的功能,你要去改变,其实更困难。」还是要试图与真实的人产生连结,才能够培养自我状态探索与处理的能力。
AI与人类相互协作的谘商流程
图片来源:Canva
「我的个案常跟我说,在跟你谈论这些议题前,我已经问过 AI 了。」陈莉婷提到,她有许多个案也会透过 AI 作为一种谘商的工具,不过却没有因此结束与谘商心理师的谘商关系:「虽然语言差不多、反应模式也差不多,但是个案会感觉到他是真的被爱、被同理、支持且接住的,语言本身,终究还是有所限制。」相较於文字讯息的传递,与人沟通更能产生被同理的感受,具有更深的连结与共鸣。
陈莉婷表示,这也不代表 AI 不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因为心里谘商师无法提供二十四小时的即时服务,但很多情绪不只是在谘商的五十分钟内产生,在谘商外的时间也可能需要有位对象协助梳理,此时 AI 便可以成为得力助手,不过,若要透过 AI 作为工具,需要与谘商心理师确认,并以正确的方式使用,才不会造成 AI 成瘾的情况。
透过 AI 下达指令时,陈莉婷认为关键在於个案本身的部分觉察能力:「不要很直觉性问 AI,我应该要怎麽做?因为 AI 会直接给你建议,可是这些东西,可能不是符合情绪当下所需要的。」较为精确下达指令的方式应是请 AI 给予情绪的支持,而非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也会让AI从成瘾的绊脚石成为真正能够协助自己的角色。
AI 盛行的大环境下,无可避免让其进入工作与生活之中,但如何运用这项工具,下达确切的指令,引导 AI 提供当下所需的东西成为现今人们需要思索的课题。除此之外,AI 能够是一种辅助的工具,但绝非唯一能够倾诉的对象,人机相互合作,互补各自缺失的部分,才得以在科技的时代生存,而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互动与连结,避免「AI 情感依赖症」的产生,也是需要加以深思的议题。
如何找到合适的谘商心理师?
图片来源:Canva
大多人迟迟不敢预约心理谘商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金额上的支出,另外则是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找寻合适的谘商心理师而裹足不前。不过目前政府有提供「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让年龄区间介於 15 至 45 岁且需要心理谘商需求者,能获的三次心理谘商费用补助,希望能透过这样的方式,提供更多有需要的人协助。
「人只要走进谘商的话,我们给他一些信心,或是一些引导,他可能会更倾向於相信自己的感觉。」陈莉婷认为,大多不知道该选择哪位谘商心理师的人,很多都是对於自我认知较低,或是对於自我觉察能力稍有不足的人,因此对於自己做出的选择通常会较没有信心,才会需要仰赖 AI 的选择。
但是陈莉婷说明,不用过於担忧找不到合适的谘商心理师,通常在预约的当下,若对於选择上抱持困惑的话,柜台也会依据谘商心理师的专长、性别偏好以及个案的预算等等条件作为筛选,协助个案选择合适的谘商心理师。
AI神格化引发的犯罪可能性
图片来源:Canva
目前 AI 可说是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却因为过於「神话」,间接造成一些无可避免的问题。使用 ChatGPT 或是其他 AI 系统下达指令查询疑问固然便利,然而其喂养的资讯不全然正确,偶尔还是会出现漏洞与错误,造成「已读乱回」的状况,但是当众人对於 AI 提供的知识深信不疑的时候,反而会失去对於一件事情的判断能力。
「AI 本身没有情感,所以它可能没有罪恶感。所以如果目标性很强烈的话,它可以帮你想出一百种达成犯罪目标的方法。」陈莉婷说出目前 AI 盛行可能对人类造就的犯罪隐忧:「人类有罪恶感,所以会形成一个拉扯和停顿的机制,但是太过於依赖 AI,会觉得 AI 说的都是对的,或是太想达成目标了,可能就会回避自己罪恶的感觉,就真的去执行了。」
除了犯罪的隐忧,过於仰赖 AI 的情境下,当某天 AI 消失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就如同手机成瘾的族群一样,若是短暂失去手机,可能就会陷入庞大的忧虑。沉迷於 AI 也可能导致人与人关系逐渐疏离的现象。AI 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如何运用这项工具、要达成什麽目的都取决於使用者。但是,关注自我觉察以及理解内心深层想法仍是需要透过与人建立连结、自主挖掘,或是寻求专业谘商心理师提供协助,才得以梳理情绪背後的成因,平复躁动不安的身心。
▌探索内心不安的情感
有时无法明说的不安情绪长期积累,使许多人试图寻求谘商心理师自救,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有些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早已残破不堪。
本书藉由专业心理师的目光,看见每个阶段不同的苦痛与挣扎,探索内心,进行深层的认知与觉察。
▌梳理内在,觉察不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