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就会有悲伤但你是否想过,悲伤也许可以是积极的力量?
《无边的哀伤》作者法兰西斯.威勒是 CNN 当家主播安德森库柏的个人心理师,他在本书中引介「悲痛的五道门」,带领读者运用悲痛仪式、引导省思、以及深刻且永恒的智慧,在与灵魂需求严重疏离的当代文化中,接受悲痛与失落。
本集我们邀请独角兽计划创办人李惠贞,透过收听迷诚品 Podcast 或是阅读此篇文章,和我们聊聊如何看待悲伤、深陷在悲伤的方法,以及解答为何悲伤可以是积极的力量。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内容皆为撰文者观点,非代表诚品立场}
《无边的哀伤》重新定义悲伤
悲伤时常会被归类於负面情绪,所以人们倾向将其隐藏起来,但久而久之却忘记悲伤的重要性,遗忘如何接纳这份情感。独角兽计画创办人李惠贞认为,法兰西斯威勒(Francis Weller)的着作——《无边的哀伤》虽然谈论的是「悲伤」这个平易近人的主题,却与市面上众多心理励志相关书籍涉及的面相有所不同:「很多谈悲伤的书,好像是帮助我们如何面对与化解,但这本书很特别,是协助我们重新定义悲伤。」
图片来源:Canva
书中写到,人们应该要学习当悲伤的学徒,因为认识悲伤就是一种认识生命的方式;且这是一种不仅限於个人的情感。透过了解悲伤也得以理解他人、与世界产生连结。但由於忧伤的情绪过於强烈,让人下意识想抵抗、回避,以免遭受到无尽的痛处:「不过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你越抵抗的东西,会变得更强大,反而会把自己囚禁在里面,只要轻轻触碰,便会痛苦万分。这时会显得更脆弱、孤单。」
若跳脱悲伤带来的情绪漩涡,会发觉悲伤是所有人类的共同经历,每个人皆感受过相似的情感,同时回望其源头时,会发觉正是因为当初投入几乎等价的爱,才会因为这份情感的消逝而感到忧愁,悲伤不光是一种情感,它更是对应了时间、爱与重要的人事物。
《无边的哀伤》直面悲伤的情绪浪潮
皮克斯的经典动画电影《脑筋急转弯》中,也传递不同情绪都应该要被正视的重要概念。当乐乐试图将所有记忆停留在美好、愉快的时刻时,却忘却这些记忆可能是与忧伤相互交织而成。正是因为伴随忧愁,才得以使情绪产生波动与转化。
「我蛮认同作者书中所说,悲伤或是哀痛这件事,是不太可能会消失的。」走出伤痛、跨越哀伤并不是作者法兰西斯威勒支持的观点。反之,并非一定要跨越才能向前迈进。面对悲伤和了解生命的本质,共处并携手向前,能使自己成为更成熟又有智慧的人:「我们要正视悲伤,因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记忆的一部分,是形塑你这个人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Canva
若我们意图将这些悲伤的记忆全数打包且遗忘,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另一层面来看,这些情感也并非能够轻易抛弃的存在,因此《无边的哀伤》以温柔的方式诠释悲伤。书中提到,哀伤彷佛就像是一种颜料,替原先洁白无瑕的画布增添了崭新的色彩,让我们更加切入生命的本质。
但是该如何与悲伤共处呢?
李惠贞坦言,悲伤就像是不断侵袭自己的浪潮,有时感到心情已经平复时,可能又会被接踵而来的忧愁给淹没,进入反反覆覆的挫折之中。不过忧伤本应如此,当全身心被哀伤覆盖时,并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能够计算每日的状态好坏。我们能做到的,唯有不要为难自己、不要逃避,静静地深呼吸让悲伤慢慢通过,终有一天便会走过:「也许一开始,每隔一天就会坠入那个伤心的时刻,但是时间拉长後,这个间隔会变长,也许是一个礼拜来一次,或者到最後是一个月才会碰触到一次。」
▌更多梳理内在,消除情感内耗
《无边的哀伤》从不同角度诠释悲伤
图片来源:Canva
《无边的哀伤》从不同层面与角度,探索悲伤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有时候单看一个人如何理解和感受这份情感,通常面对重要的人离去,就算时隔已久,仍会在某个谈笑的瞬间,或是感到愉快的时候想起已故的亲友,接着就不自觉陷入「我现在值得这麽快乐吗?」的自我怀疑中。长久下来,心中那股无所适从的空虚感,正在慢慢侵蚀自己。
「我们怎麽去描述自己的人生,就是生命故事的叙事。」李惠贞解释,我们可以肆意地将人生描述成恐怖的故事、悲伤的故事,但也能够将其视作为美好的故事:「为什麽想起内心所爱的人,只能去意识到心中的洞,而不是忆起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若使用这样的方式纪念我们所爱的人,就会变成一件甜美的事,而非悲伤的事。」
每个人诠释悲伤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能够给予的回应也都不一样,这一切单看自己如何看待这份伤痛。若我们能够因为悲伤而有所成长,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增加生命的丰富度,那麽这份悲伤便不再只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为自己带来收获的礼物,协助我们迈入另一个人生阶段。
《无边的哀伤》结合灵性概念探讨悲伤
《无边的哀伤》作者法兰西斯威勒本身是心理谘商体系出生的学者,但他在书中却大量使用神秘学、灵性的角度诠释悲伤。然而,这样的书写方式却不会让没有特别信仰的读者产生疑虑,或是阅读时会无法轻易理解书中想表达的概念。
图片来源:Canva
本身没有特别信仰的李惠贞认为,书中说明灵性的部分并没有想像中难以理解,而且他本身也有意专研:「我本身也挺好奇生命是怎麽形成的,然後关心我这个人除了肉身之外,精神性的东西。」
同时李惠贞认为,若要谈论疗癒身心的方式,那就不太可能只聚焦於肉体的部分,也需要从精神面向去探索了解,因此书中融入灵性层面的说明悲伤,对他而言就像是从不同角度重新去看待一件事。
《无边的哀伤》走过悲伤的五道门
《无边的哀伤》中提到悲痛有五扇门,分别为:「所爱的一切终将失去」、「不知道爱的地方」、「世界的悲伤」、「所求不得」、「祖先的悲痛」,并非将悲伤聚焦於个人,而是逐渐扩展至世界:「如果我是盲目的,看很多东西都会带着偏见,会看不清现实世界正在发生什麽事情,每走一步可能都会走错,所以在这世界行走,就必须要让自己的视野清晰。」
图片来源:Canva
书中将悲伤的范畴延展,便是为了让读者能够以更加广阔的目光去看待不同层面的悲伤,不光是专注於个人情感层面。虽然个人的情绪固然重要,但当悲伤涉及的范围扩大,那它将会成为一种能量。
「悲痛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悲伤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当我们经历过悲伤,便能试图同理他者的悲伤并创造连结。因此若将范围扩大,我们也能够与更多的生命建立连结,集结成强大的力量。学习悲伤是人生重要的课题之一,透过面对情绪的低谷,我们得以正视忧伤的源头,并将这份情感化为力量,成为支持自已继续向前的动力。
▌成为悲伤的学徒,与悲伤共处
当我们被忧伤的情绪吞噬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情绪反应。
本书以心理学、灵性的各方面角度,带领读者正视内心的悲痛,并学会与它共处。
▌更多关於离别,走出悲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