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陳繁齊:「良好的曖昧關係,會不會就是在這個房間裡所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提案on the desk》9月號「曖昧戲碼上演中」
撰文 陳繁齊關於 陳繁齊
1993年生,臺北人,國北教語創系畢業。創作領域包含散文、詩、歌詞。著有散文集《風箏落不下來》,詩集《那些最靠近你的》、《脆弱練習》等作品。
關係之前的理解
仔細回想,那種不安而易傷的曖昧常常在學生時代發生。當我們還未有足夠的能力判斷他人,也並不真的瞭解與接受自己時,總是需要藉由對方的一舉一動,懷疑卻又渴求地,推敲自己是否值得被喜歡。關係裡太多問題了。問他這個動作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問自己為什麼不敢、要不要繼續;或者,把自己變身成一個限時作答的問題,只要對方沒有及時答覆,就讓自己變成錯誤。
然而,即使青春裡的曖昧多疑且掙扎,我卻相當珍惜,因為在那個漫長的煎熬裡,像是在拼一幅尚未定版的拼圖,面對每一個缺口與拼湊,兩個人都沒有正確的解答,只有比較適合自己的解答;拼圖完成之前,也不會有人知道全貌是什麼,那是一個持續認識自己的過程:從毫無自信的狀態裡開始試著建立自己被愛的可能,在渴望被愛之後悄悄變成愛的索求者。
在足夠認識自己以後、長大後的曖昧,好像就不再是全然混沌不清了。當我們學習了更多語彙與指認的方式,比以前更擅於表達與理解,曖昧反而變成進入一段關係前的緩衝區;也許是在成為戀人之前,一種默契的訓練與考驗。那感覺就像是已經互相確認對方願意和自己待在一個房間裡,但是,彼此可以在房間裡做些什麼、這個房間裡該擺什麼、該怎麼維護待在這個房間裡或長或短的時間,還需要有更多的討論與進退。
相較於青春曖昧的議題總是圍繞在自身,後來的曖昧似乎更在意理解對方,其中也包含了理性的考量:我該怎麼做才能夠釋放出善意卻不給予壓力?在親密關係前有什麼是可以做的?要如何表達未足夠達成關係但確實存在的情感……而良好的曖昧關係,會不會就是在這個房間裡所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共處的時間裡,不需要堅持或捍衛房間裡任何一個角落的主控權、不會爭論到輸贏方、不會意識到自己與對方的分量是否相等,只因為房間裡的一切都擁有妥善的次序與分配──每一次給出些什麼,都能夠從對方那裡獲得反饋,不安能夠被撫慰,破洞能夠被填補。那或許是最好的事了,當慢慢走近另一個人時,並沒有讓自己變少。
🎥 加映再加映!他們心目中完美的曖昧
☞ 山女孩Kit:「我們永遠都是那個舔著冰淇淋上蓋的孩子,還想要再多嚐嚐,這薄而甜美的曖昧。」——《提案on the desk》9月號「曖昧戲碼上演中」
☞ 插畫家盈青:「他美麗真誠的眼睛像在告訴我有一個地方很好,但我們就是到不了。」——《提案on the desk》9月號「曖昧戲碼上演中」
關於《提案on the desk》
一本聚合日常閱讀與風格採買的書店誌,每個月1日準時於全台誠品書店免費發刊。每期封面故事討論一個讀者關心的生活與消費的議題,並於全台書店展示議題的「延伸主題書展」,推薦給讀者從中外文書籍、雜誌、影音或食品文具等多元商品。除紙本刊物,另有線上版與《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隨時更新封面故事背後的最新動態!
☞線上閱讀《提案on the desk》
☞《誠品書店eslite bookstore》粉絲專頁